
(1)兩種模式爭鋒
“中國制造”如此熱鬧,是與最近幾年各地航空工業的發展分不開的。撇開小型飛機和軍用飛機,從民用支線飛機以上的各類客機來看,中國的整機制造基本分為兩種模式:
①合資代工模式。空客A320項目去年正式落戶天津之后,該項目總投資預計在70億元,到2011年將形成年產44架飛機的規模,預計明年6月第一架空客A320飛機就將從這里起飛。 除了天津之外,在北國冰城哈爾濱,ERJ飛機合資項目早在2003年啟動,由巴西航空工業公司與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共同建立,在中國生產ERJ-145系列飛機,這款支線飛機的標準載客人數在50人左右。
②自主研發模式。與前者相比,自主研發打造航空工業自主品牌的難度要大許多,目前,國內自主品牌的支線飛機項目有新舟600系列和ARJ21系列,這兩款飛機的研發和總裝時間都遠遠超過合資代工項目,實屬不易。新舟600總裝在有著雄厚航空工業基礎的西安,它問世之后,采取了“先外后內”的銷售方式,首先出口非洲、西亞等國家,今年才重新殺回中國市場;而正在上海總裝的ARJ21,經歷了6年的研制,有望在本月進行首飛,讓人高興的是,這款飛機已經獲得206架訂單,其中有25架發達國家訂單。當然,自主研發的最大目標,還是剛剛啟動的國家大型客機專項,這一項目的前期論證工作已經啟動,300多位專家在上海晝夜工作,加緊研發。
比較這兩種制造模式,應該說各有特點。A320項目和ERJ項目,中外方投資比例都是49%51%,由外方控股。這樣在制造技術和工藝上,得到外方全力支持,啟動快、產能提升快、效益回收快,目前,國產ERJ飛機已經交付多架。但合資代工的最大問題,是外方掌控著項目,雖然是在中國總裝,但不是中國品牌,而自主研發無疑就是要突破這一點。
(2)各地熱情似火
珠海航展幾天時間內,前后多個城市與國內外航空工業主要制造商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打造城市巨大的航空工業園區。上海、珠海、天津等,都在進一步擴充航空工業版圖;而在長沙、合肥等非整機總裝地,以零部件生產為主的航空產業園區也如火如荼,從面積來看,這些航空產業園動輒數平方公里,大的達到四五十平方公里。
各地政府關注航空工業的熱度,無疑是在近兩年迅速提升的,其中的原因,一是中央政府對航空工業方向開始明確。大型客機項目啟動、A320項目落戶等等,都是國家的戰略性舉措,力求通過航空工業帶動新的增長極,國家將A320項目落戶天津,最大用意也是由此帶動天津濱海新區乃至環渤海經濟圈的產業升級。二是從目前工業領域而言,汽車、石化、鋼鐵等工業的建設熱潮已經從高峰開始回落了,這幾類行業,面對國內產能日益飽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而且國際經濟形勢動蕩的情況,新建大型項目的投資力度有所減弱,地方政府迫于市場、環保等壓力,對于重化行業的投資熱情降低,在這種情況下,航空工業憑借其巨大的帶動力以及“戴上未來產業的光環”,自然成為地方政府的新寵。
例如,此次珠海航展上,規劃建設超40平方公里的航空產業園就正式亮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計劃在珠海建設一個公司總部、兩個中心和三個基地。產品發展以公務機及水陸兩棲飛機為主。預計在2015年,可在珠海年產各型通用飛機上百架。盡管在此之前,珠海以航展集聚眼光,但航空產業基礎十分薄弱,如今大規模建設航空產業園,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