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歷了連續8年高速增長的機床行業似乎已經忘卻了經濟周期的存在,但是在今年夏天,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寒意——銷售下滑、庫存增加。經歷過前幾次蕭條期的老機床人由此判斷:新一輪的蕭條也許正在走近。
產能過剩擠破泡沫
記者在和業內人士交流時發現一個現象:通用機床和中小型機床下滑嚴重,專用機床和大型機床影響不大。
有人認為,下半年以來的產銷下滑是由于宏觀調控造成的,廣州市敏嘉制造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趙虎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機床行業整體下滑的主因,并非宏觀調控,宏觀調控只是擠破了產能過剩的泡沫,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草”。
的確,中小型車床、數控車床和立式加工中心下滑最為嚴重,而這兩種機床占數控機床的比重最大,以數量計至少占70%~80%,這就造成機床行業總體下滑的局面。
趙虎認為,機床行業經過近10年高速發展,已經改變了10年前的格局。這些年到底新成立了多少機床廠,沒有人講得清楚。在下滑最為嚴重的數控車床和立式加工中心領域,產能過剩現象非常嚴重。
趙虎說:“在中低端機床領域,機床(包括數控機床)好像沒有技術可言,隨便找幾個人,甚至連圖紙也沒有,就可以生產數控車床和立式加工中心。這種一哄而上的做法,對行業的發展是極為有害的。國內主要的幾個以生產車床為主的大型國有企業,產量也是大得驚人,有的甚至做到了世界前十名的水平。”
“近年來,機床行業增長速度動輒達到30%,市場不可能支撐這么快的增長。很多企業投資的產能還沒有完全發揮,新的項目卻還在相繼上馬。”趙虎說:“由于這幾年國家很重視裝備制造業,而機床產業又是裝備制造業的基礎,有些地方政府就把機床產業列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在政府指揮棒的壓力下,在政府各種優惠政策的支持下,在市場一片大好的鼓勵下,就大干快上,產能也是連續翻番。”
因此,他的觀點是,產能過剩不是宏觀調控造成的,而是宏觀調控的目標。指望放松宏觀的力度就會解決機床行業的整體下滑之勢是不現實的。即使宏觀調控結束,機床行業也不可能恢復到前幾年那種持續高速增長的局面。
銷量、份額雙雙下降
受累通用數控機床銷量銳減,滾動功能部件行業的銷量也隨之下滑。
滾動功能部件行業這些年的發展是中國機床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新增了很多絲桿廠,骨干企業也都制定了很宏偉的增加產能的計劃,實際產能也增加很多。但是,產能的增加僅限于簡單的數量增加,產品的檔次、品種增加不多,產品的美譽度也沒有得到提升。
如果說滾動功能部件銷量下降是受制于大環境,那么,份額減少則完全是由于市場競爭導致的。
趙虎告訴記者,目前對行業沖擊最大的是臺灣品牌產品。他說最近他去了一些非機床行業的機械制造類企業,有些企業位置非常偏僻,其產品對精度要求也不高,但就連這樣的企業所用的滾動功能部件也是臺灣產品,這說明臺灣企業的銷售能力非常可怕。行業內加工中心用的滾動功能部件,臺灣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處于絕對領先水平,這種趨勢近年來沒有減弱的跡象。
這就是說,國產滾動功能部件的市場占有率有下滑的趨勢。
搶占高端才有出路
在市場總量和市場占有率雙下滑的局面下,提高市場占有率是轉危為安的唯一選擇。如何提高市場占有率?由于總需求量下降,想通過獲得市場的增量部分來提高市場占有率,行不通。只有從其他廠家手中搶份額才可能實現,因此提高產品檔次勢在必行。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行業發展部高級工程師孫涓日前在一次行業會議上指出:“我國滾動功能部件產品企業現在已經超過80個,是生產大國,但我們不是這一產品領域的生產強國。”
大而不強主要表現在:生產不集中,品種單一;生產發展不平衡,配套性較差;分布不合理,技術含量低,總產量和產值都不高等。這些不足導致國產中、高檔數控機床別無選擇地采用進口滾動功能部件。
趙虎則認為,國產絲桿導軌等功能部件產品與日本、德國和臺灣產品的差距主要在兩方面。一是產品設計水平的差距,很多企業沒有先進的三維設計軟件,無法設計出好的反向器結構,或者有的企業就沒有設計能力,只是買別人的反向器,產品同質化嚴重。二是沒有先進的加工設備,加工工藝沒有創新,有些企業還是在大量地用普通機床生產產品。
靠政策還是靠技術
要替代進口產品,光靠企業做功課還不夠,產業政策的支持也是決定性因素之一。但是眼下的政策環境對功能部件企業來說,實在說不上好。
今年3月26日,財政部發布《關于調整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設備及其關鍵零部件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這一政策將直接導致國內功能部件企業的進口替代更加艱難。
在進口退稅政策的調整中,很多行業專家和領導都傾向政策應更多地扶持國內功能部件產業,希望功能部件企業能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