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為機械工業企業開出了“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的良方。中機聯會長于珍提出:“工業化中后期,服務業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如果不能做到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相互融合,實現從生產型制造到服務型制造的轉變,就難以提高工業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與大型跨國公司相比,國內制造企業對制造服務業這一概念知之者多,實踐者少。德國鋼鐵巨頭蒂森克虜伯公司去年服務收入占集團銷售收入的32.3%,而國內某大型制造企業負責人回答“2007年企業服務收入產值大約有多少”的問題卻一時語塞,然后給出“我們對客戶的服務大多是免費”的答案。
在中機聯近日舉辦的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經驗交流會上,與部分企業優化產業鏈的探索經驗相比,武漢
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中數控)以服務求發展的策略,似乎效果更直接、更有效。與諸多企業為戰略升級而選擇制造服務業相比,華中數控“讓開大道,占領兩廂”的產業化戰略無疑走在了行業的最前面。
服務戰略之一:舊機床改造
華中數控董事長陳吉紅接受中國工業報專訪時表示,“讓開大道,占領兩廂”其實是華中數控市場開拓之初的無奈之選。“大道”是指數控系統與主機廠機床的批量配套,“兩廂”則是傳統機械設備的數控化改造和數控教育培訓市場。“兩廂”包含了直接的客戶群體與潛在的用戶市場。而由于用戶對國產裝備的不信任,這一游擊戰術的實施過程變得漫長而寂寞。
在尋找第一批吃螃蟹的客戶時,
華中數控派出最強的科研陣容為產品銷售沖鋒陷陣,紛紛駐扎企業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幫助用戶解決難題。
據介紹,1995年,他們免費給四川東方電機廠改造幾臺大型機床,企業的技術骨干熊清平在現場一呆就是兩個多月,改造效果超出工廠方面的預期。于是,東方電機廠又把10多臺大型機床的數控化改造合同給了
華中數控。1998年,華中數控博士后王平江在江蘇常州柴油機廠“蹲”了1個多月,成功為該廠一套從國外購買的數控仿形設備進行技術改造,為企業節省300多萬元的投入,換來的是常柴20多臺關鍵生產設備數控改造的合同。
在為企業服務的同時,
華中數控有效地向客戶推銷了自己,逐步開拓了國內市場。如今,華中數控產業化已取得長足進步,與大連機床集團、濟南第一機床廠、北京第一機床廠、北京機電院、沈陽機床廠等十多家國內一流主機廠實現了批量配套;實現了與武重、北京機電院等40多家國內主要機床廠配套。
陳吉紅介紹說,
華中數控先后用數控技術改造的企業傳統設備達600多臺,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其中,為東方電機改造6.3米立車等15臺重大關鍵設備,節約設備購置費6110萬元;為蘭州石化改造了進口大型機床10余臺(10米臥車);為二汽裝備廠改造了俄羅斯龍門銑床等;為航天部三院改造機床共15臺。
在為企業舊機床改造過程中,華中數控系統得到了充分的應用驗證,功能、性能也得到完善。還開發了車、銑、磨、鏜、齒輪加工、彎管、激光加工、木工機械、紡織機械、醫療機械、電子機械等數控系統產品近60種。同時,華中數控系統也得到了用戶的認同,如2005年華中數控為貴航集團改造數控機床,2008年貴航集團就選購了近300臺配華中數控系統的加工中心。
服務戰略之二:數控技能人才培養
在華中數控的試驗車間,陳吉紅指著一臺嶄新的數控設備告訴記者:“這些是專門研制出適用于職業教育的數控機床和實訓的裝置,每年也能賣上400多臺。”目前,華中數控已為全國600多所職業院校提供了近6000臺數控機床,承建了一大批數控技術實訓基地。
專業技能人才的匱乏一直是掣肘我國裝備制造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于珍指出,機械工業從事現代制造服務業的高層次人才匱乏,直接影響到現代制造服務業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發展。因此,要抓緊培養一批既熟悉現代制造業又熟悉現代服務業的復合型人才。同時,要充分發揮人才作用,努力提高其素質。
于珍建議:一是加大對教育和培訓的投入力度,積極培養專業化人才;二是有計劃地在現有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相關專業,加快培養現代化制造服務業所需各類人才;三是制定現代制造服務業人才引進和利用計劃,通過有力的措施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為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這三項建議在華中數控的人才培養戰略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