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工業化道路上,千億企業如果“猛虎”話,為數眾多產業集群則強調整體“群狼”。
河南省地理經濟研究所所長馮德顯說:“河南,以小企業為支撐產業集群大多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起步鄉鎮企業。”馮看來,當時鄉鎮企業現今河南為數眾多產業集群“胚胎”。
不過馮表示,后來國有企業發展遭遇困境,計劃經濟僵化管理體制“逼”出來一部分國有企業能人,也為現今小企業群奠定了一定基礎。“從產業集群考慮,鞏義耐火材料產業集群就與當時洛陽耐火材料廠有關,而登封磨料磨具產業集群也與當時鄭州白鴿磨料磨具廠有關”。
由于這兩股力量匯集,產業集群開始起步。資料顯示,早1984年,河南鄉鎮企業生產總 值就突破了100億元。
之后,河南鄉鎮企業迅速成長。上世紀90年代初,官方首次有組織并且大規模考察山東,得出結論:兩省條件相差不大,當時河南經濟發展卻大大落后于山東。于,當時省委省政府決定,抓緊糧食生產前提下,大力發展鄉鎮集體工業。
到1992年,河南鄉鎮企業產值突破了1000億元,成為繼江蘇、浙江、山東、廣東之后第五個鄉鎮企業大省。
1993年春天,河南確立“十八羅漢鬧原”政策,即選擇包括鞏義內18個縣(市),給予特別政策保障縣域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又促進了鄉鎮工業發展。“由于鄉鎮工業所形成小造紙、小皮革、小水泥等污染性企業,而1997年國家出臺政策‘到2000年要讓整個淮河水變清’,因此河南一批小型鄉鎮企業被關停。”馮德顯表示,即使這樣小企業火種還留了下來。“實質上,以招商為背景工業園區、開發區建設,也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產業聚集,但并不完全。為了實現統一治理污染、廠房標準化等,河南又提出了產業集聚區思路。”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道興說。
2008年12月,河南省對外界宣布,初步確定175個產業集聚區建設。至此,產業集群發展成集聚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