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創新才能持久成長
2009-08-26 17:43:22

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企業來說,需要的不僅是技術創新,還要體制創新、管理創新、觀念創新等等。眾所周知,我國的機床行業一直難以突破研發能力有限,企業技術基礎相對薄弱的瓶頸,技術創新成了企業發展的關鍵。近些年來,國內機床企業積極致力于加強在研發領域的投入,不斷尋求技術創新,增強自身實力。在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所做的2009年機床工具行業調研報告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在連續多年快速增長的支持下,機床工具行業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都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集中體現在行業創新能力有所提高,加快了自主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進程;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首臺套新產品投入研制,填補了國家空白;一大批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形成能力,滿足了國家重點工程急需。
報告中顯示,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機床工具企業加大了技術創新的步伐,企業在化解危機的同時,實現了快速發展。在市場低迷之時,壓低運營成本、減少研發投入是企業領導者的首要選擇,能夠審時度勢,繼續堅持創新的企業值得人尊敬,沈陽機床集團、大連機床集團、武重、北一、齊重、齊二等是這些企業中的楷模。其中武漢重型機床集團公司2008年投入資金6298萬元,占銷售收入5.7%,他們的創新成果被廣泛應用在核電、風電、鐵路機車等行業。
長期的,有效的創新需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與國際上一些成功的機床工具企業做一下比較,我們會發現,擁有從新金屬合金研發到工具設計等3000多項專利的ISCAR,每年都會拿出銷售總額6%的費用做研發上的投入,也就是因為技術上的領先,伊斯卡北京辦事處總經理李玉圃年初在接受我刊采訪時才會底氣十足地說,雖然2009年的市場形勢不是很好,但伊斯卡在中國依然會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創新研發是一項長期的計劃和投入,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企業需要具備雄厚的研究開發實力,需要投巨資于研究開發中,需要保持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團隊。
任何新技術,只有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由合適的企業轉化成為真正具有商業價值的商品,才能稱得上創新。市場機會轉瞬即逝,創新研發、制造相關的專用設備進行量產、培訓特殊技能的員工等等,這一切需要比較漫長的過程。某國外知名機床企業的領導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他們每年都會花費大量的資金用于新產品的開發,但與此同時,快速引進新的產品已成為了其一貫秉承的理念。所謂的快速引進就是通過內部開發、合資、合作等多種渠道來獲得新產品、新技術。這種創新的最大意義在于,能夠令企業迅速獲得新產品的信息,并盡快的縮短新產品的開發周期及上市周期,從而令企業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獲得巨額的創新價值。
中國機床工具行業,民營企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都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快速地引進、消化、吸引顯得尤為重要。珠三角某民營機床企業的一位老總曾表示,對企業而言,在技術上完成了創新,還要進行新的專有設備的投入,還要對員工進行新技能的培訓,大部分的創新產品投放市場,還要擔心能不能被市場迅速接受。而此后,企業能否形成專利,保持市場壟斷優勢,能否贏得最后勝利,都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因素。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或者薄弱,都無法實現創新的領先。他認為中小企業的創新都是從模仿開始,當然這種模仿并不是技術上簡單的照搬,而是要在模仿中創新,做適合自已的產品。一些民營企業為了追求眼前利益,止步于模仿階段,因而無法實現最終的超越。
大家都知道,臺灣的很多機床企業在起步時將日本的技術與產品作為自己超越的目標。他們大多都經歷了從模仿到創新、從代工到創造的艱難成長歷程。對多數國內中小型機床企業而言,當前最迫切需要的或許不是技術創新能力,而是以持久戰的心態進行腳踏實地的模仿與學習,積累提升設計技術、制造工藝流程、精益制造、柔性制造等方面的技術能力與制造能力,為企業的持久成長打下基礎。
殘酷的市場競爭,逼迫企業必須要成為行業的領先者,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技術領先是保持行業領先的最直接和有效的路徑。當下經濟形勢有所轉暖,可市場卻變得更加苛刻。據海關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2009年5月我國進口金屬加工機床3337臺,同比下降60.2%,平均進口單價為130954美元/臺,同比卻增長了67%。從國產機床和進口機床單價不斷上升的趨勢可以看出,需求產品的檔次水平提高很快,用戶對產品性能、服務、價格等都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創新不會是點石成金的“靈丹妙藥”,創新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根據自身的情況加以控制和實施。技術創新不僅要服務市場,而且還要創造市場。企業的創新能力有多強?企業的領先可以保持多久?企業在未來能夠走多遠?市場會隨時檢驗,隨時給出最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