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段時間,到處都在討論富士康的“13跳”,從年初到現在,短短五個月的時間,接連發生的多起員工非正常死亡事件,讓曾被美國《商業周刊》譽為“代工之王”的富士康再次置身于“血汗工廠”的風暴中心。除去這些輕生者的個人原因外,有一點不能忽視的是富士康沿襲已久的單一的代工模式——用“最廉價”的工人,通過流水線式的作業,進行規模龐大的“組裝”,生產出“最賺錢”的產品。代工屬于價值鏈中的制造環節,富士康所賺取的利潤是整個產業鏈條中最低的部分,這也造成了企業最大限度地對工人實行人力成本的倒逼。代工并非富士康獨家所有,在沿海和江浙一帶,代工現象非常普遍,包括在機床行業內,也有為數不少的企業依靠代工進行利潤增長。
一直以來,位居2009年《財富》全球企業500強中第109位的富士康,有它的獨特之處,僅以深圳為例,富士康每年為深圳創造出超過百億元的稅收,其產品出口量占深圳外貿出口的22%。在跳樓事件發生之前,富士康的高層,也曾使出渾身解數,嘗試著從單一的代工模式中走出來,從精密制造向科技服務型企業轉型。但是要降低對代工的依賴,必須開發自有品牌,可發展自有品牌又會與代工的品牌,引發新的競爭,這讓富士康陷入了兩難。
另外富士康在轉型中所遇到的最大挑戰,還來自于“人”,富士康過去一直都把內地視作價格低廉的制造基地,也沒有計劃儲備優秀的內地人才。轉型不成,又完全依賴國際訂單的富士康,在2008年、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之際, 面臨著大環境改變(中國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新《勞動法》出臺以及土地成本的增加等),以及行業競爭加劇的多重壓力,因此走到今天這步的富士康帝國,正面臨著多方面的質疑和指責。
但是對于富士康存在的問題,曾經有專家給出過善意的批評,單一的代工模式已是黃昏產業,勞動力不可能被無限壓榨。企業只有實現自身價值鏈的拓展和延伸,進行必要的產業升級,自主創新,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彌補勞動成本提高后對利潤的侵蝕,才是企業健康發展之道。或者這對于正在蓬勃發展中的機床行業企業而言,也是一個很好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