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4月,在距離中心城市廣州30多公里的番禺區東涌鎮大穩村附近簡陋的小車間里,有一支四人組建的隊伍,他們從零開始埋頭苦干,靠著肩扛、手抬、建廠房、搬設備,僅有的兩臺機器、一條生產線創業。不久,一個響亮的名字應運而生“敏嘉”。經過十年風風雨雨的發展和歷練,敏嘉從一株幼苗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其產品獲專利9項授權,承擔10項省市區科技項目,獲得11項省市區科技進步獎和專利發明獎。
為什么敏嘉能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從中小企業不景氣的危機中嶄露頭角呢?他們有什么獨特的經營模式嗎?在與敏嘉總經理趙虎的交談中,筆者似乎從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產品專用性獨到。創立之初,他們有點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覺,不知道要做什么,更不知道如何給自己定位,找不準自己的位置。有一天,趙虎到一家客戶那里去洽談生意,該客戶生產的產品需用兩臺機床才能完成加工工序,趙虎就想:如果能用一臺機器來完成這兩道工序,效率不就大大提高了嗎?回家后就組織人員潛心研究,數十天如一日,終于研制符合客戶要求的復合機型,客戶試用后,無論從精度還是從性能方面,都毫不遜色,既節省時間又減少了成本,訂單馬上成交。找準定位后,敏嘉沿著這條道路一直走了下去,路越走越寬,產品也越來越多,車床、銑床、磨床、加工中心,看著不起眼,實則每臺機器都整合了多臺機床的工序和性能,如其自主開發的HF102雙主軸車床、H F-103/104車銑復合中心、SMK100內螺紋復合磨削中心、CMK200車磨復合中心、AM2040/12多主軸加工中心等復合機床屬國內首創,開創了一條獨具敏嘉特色的產品線。
其次,產品效率高,為客戶創造了最大價值。由于敏嘉的機器專用性強,為客戶專業生產,一臺機器整合了多臺機床的特點和功能,性價比高,所以受到業內客戶的一致認可,同一類企業都用敏嘉的機床。比如車銑復合加工中心,可以在一臺機床上實現一次裝夾完成車、銑、鉆、磨等多種加工工藝,并制定了行業的標準,改變了國家整個行業的裝備水平,是機械加工技術的一場革命,完成了由專用性向通用性的轉變。比如滾珠絲桿螺母加工需要車、銑、鉆、外圓磨、端面磨、內螺紋磨等六道工序,敏嘉公司就把車、銑、鉆三道工序,在一臺車銑鉆復合加工中心上實現,外圓磨、端面磨、內螺紋磨三道工序,在一臺滾珠螺母磨削中心上實現。
再次,就是“小眾、精、專、特”的特點。敏嘉在行業內不算是大企業,但由于他定位客戶的特殊需求,而不是市場上都能生產的量大面廣的產品。專用性很強,有特殊需求的客戶多,所以又注定了他的產品線長、種類多的“眾”的特點。總是針對客戶的特殊需求專注研究、開發,往往產品生產出來了,樣本還沒有設計出來。在強手如林的市場上,在強大無比的大企業面前,中小企業只有從事有特色的道路才能站穩腳跟,特色就是優勢。從總體上說:敏嘉以客戶特殊需求為中心,著眼于企業長期的生存和發展,充分發揮“小、精、專、特”的優勢,做大企業想不到、不想干或想干而干不了的事。
再者,善用“薄冰理論”——市場上生產通用機床的企業很多,并且多數企業規模還很大,就好比冰一樣,比較厚,承載的客戶自然也比較多;冰也有薄的地方,即大企業不愿涉足的“真空地帶”,這個領域的客戶相對比較少,需求量不大,對于大企業來說不能形成產能,投入多而產出少,利潤不足以維持成本,被大企業視之為“雞肋”,但這一部分特殊市場的客戶是存在的,敏嘉就是抓住了“薄冰”上的客戶,能夠迅速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并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遠離競爭激烈的市場,專找市場空隙,有消費需求、但長期被忽視的市場去開發、去滿足,所以市場風險相對較小,成功率很高,這也是敏嘉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 機床咨詢:159-1097-4236
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并持續發展,敏嘉還十分重視技術和產品的創新,善于將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運用到生產經營過程,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創新是中小企業的生存之根,是小企業汲取營養的過程,這一創新過程不僅給予企業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給予企業興盛的精神之光,就像趙虎所說:“創新是民營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目前,在復合加工領域和多軸加工領域,敏嘉公司處于領先水平,車銑復合加工中心的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產品不僅受到國內企業的青睞,還出口國外。日本THK公司已向該敏嘉訂購了多種型號的數控機床。2011年8月,敏嘉生產的ADX100雙端面銑床通過了日本THK公司的成功驗收。
敏嘉自成立到現在正好十年了,十年一個輪回,十年更是一個新的起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立足今天,面向未來,敏嘉的路還很長很長,永不滿足現狀的敏嘉人,早已描繪好了一幅壯闊宏偉的藍圖,用堅強與自信去駕馭驚濤駭浪,用勤勞與智慧去開創美好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