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機械工業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回落,但仍處于較快增長區間;預計明年增速仍將緩慢回落。機床行業必須審時度勢,抑制簡單的產能擴大沖動,加大以“攻高端、夯基礎”為主要取向的結構調整力度。
一、 2011年機械工業成績值得肯定
1. 主要經濟指標實現兩位數增長
1-10月工業總產值136466 億元,同比增長25.93%;
1-9月主營業務收入118423 億元 ,同比增長26.16%;
1 - 9 月利潤總額8 0 6 0 億元,同比增長18.25% 。
主要產品產量:
今年1-10月累計,列入快報統計的119種主要產品中,105種產品的產量同比增長,占品種數88%;14種產品的產量同比下降,占品種數12%。機床產量上半年高速增長,下半年大幅下滑。
總體而言,在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明顯趨緊的大背景下,機械工業仍然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勢頭。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須給予充分肯定。
2. 結構調整在趨緊環境下明顯提速
與產銷相對較快的增長相比,機械工業在趨緊的經濟環境下,變壓力為動力,加快結構調整,這既保障了行業較快增長,也是今年行業發展中更值得肯定的一大亮點。
結構調整提速的主要表現:
(1)產品向高端升級的步伐在加快;
(2)關鍵基礎零部件攻關有新突破;
(3)發展現代制造服務延長產業鏈;
(4)區域結構繼續朝預期方向調整。
3. 行業內生的應變意識顯著增強
今年1-9月:
● 應 收 帳 款→ 同比增長 24.75%
● 產成品庫存→ 同比增長 26.89%
● 工業總產值→ 同比增長 26.21%
可見,現在行業內生的風險控制意識和應變能力已明顯增強。
二、深刻認識機械工業今年發生的變化
● 變化之一: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速回落
2010年1-12月33.93%;
2011年1-10月25.93%,回落8.00個百分點。
● 變化之二:成本劇增,利潤增幅回落大大快于產銷
2010年利潤增長55.60%;
2011年1-9月利潤增長18.25%,回落37.35個百分點。
增幅回落幅度大大高于同期產銷回落8個百分點的幅度。
● 變化之三:需求增長趨緩,產能繼續膨脹,惡性競爭愈演愈烈
(1)重點聯系企業訂貨額同比增幅大幅回落
去年訂單增幅20%以上;
今年1-9月累計增幅5.69%。
(2)投資增幅過大,產能繼續快速擴張
1 - 1 0月全行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626億元(2010年機械工業固定資產原值4萬億元,凈值2.5萬億元),同比增長38.90%。
完成投資中:
征地、建安占 54.06%
設備工具占 41.90%
可見投資的外延性傾向很明顯。
訂單增幅的明顯回落和產能的高速擴張,使供大于求的矛盾急劇激化,從而使機械企業在面對用戶時,喪失定價話語權;這是除成本上升外,導致今年行業利潤率下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 變化之四:利潤率由升轉降
前幾年機械工業利潤增長一直快于產銷,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呈逐年上升態勢;但今年利潤率已告別上升通道,由升轉降。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2010年為8.38%,今年1-9月已降至6.81%。比去年下降1.5個百分點。
金切機床利潤率低于機械工業平均水平
1-9月累計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
機械工業 6.81%
金切機床 5.97%
● 變化之五:進口快速增長,國內訂單大量分流
1-10月累計進口機械產品2561億美元,同比增長24.91%。快速增長的進口,大量分流了國內企業的訂單,激化了需求不足的矛盾。
其中:機床工具行業1-10月累計進口175億美元,同比增長42%,高出同期出口增幅近10個百分點,累計進出口逆差已經高達115億美元。
● 變化之六:外需不振,出口增速下行
1-10月累計,機械工業出口創匯2629億美元,同比增長25.35%,比上年32%的增速回落了近7個百分點。
上述變化表明:
機械工業的發展環境已經、并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前幾年賴以存身的粗放式發展環境已經過去,趨緊的發展環境正在逼迫機械工業放棄以速度規模為先、以實物訂單高速增長為支撐、以過度消耗資源和能源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
機械工業正面臨愈來愈尖銳的六大矛盾:
● 一是需求增長趨緩與產能高速擴張的矛盾;
● 二是成本壓力加大與提高行業效益的矛盾;
● 三是發展高端裝備與基礎發展滯后的矛盾;
● 四是產品急需升級與創新能力不足的矛盾;
● 五是匯率持續上揚與參與國際競爭的矛盾;
● 六是轉變發展方式與各地追求速度的矛盾。
在上述六大矛盾中,“需求增長趨緩與產能高速擴張的矛盾”與“產品急需升級與創新能力不足的矛盾”是影響最深、最核心的兩大矛盾。
將用于產能擴張的過多投資轉向增強創新能力建設,是合乎邏輯的選擇。
三、關于2012年行業形勢的分析和預測
1. 未來機械工業運行環境分析
(1)需求環境
● 內需形勢:增幅回落逐步趨穩。
今年GDP增速逐季回落,前三季度分別為9.7、9.5、9.1%,1-9月累計為9.4%,預計全年增速在9.2~9.3%,明年一季度可望回落見底,底部區域可能在8.5%左右。
鑒于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經濟內在的發展需求仍然強勁;加之明年各級地方政府的換屆效應;與此同時通脹壓力的舒緩也為宏觀調控政策提供了靈活調整的可能。
綜上,明年GDP增速雖將略低于今年,但不會低于8.5%,估計在9%左右,全年增長曲線很可能略呈“前低后高”走勢。因此,對明年內需形勢可以謹慎樂觀。
● 外需形勢:增速將繼續趨緩
一是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復雜而困難:美國經濟增長乏力,以致引發“占領華爾街”運動;西歐主權債務危機持續發酵,經濟有陷入長期低迷的危險;新興經濟體也面臨若干難題。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在增大。
二是我國機械工業雖有一定國際比較優勢,但持續高速的發展,已引起日益加劇的貿易摩擦,繼續擴大出口的難度明顯加大;
三是今年前10個月人民幣兌美元已累計升值4.52%,11月4日已升至6.3165;盡管近期有所回落,但總體的匯率上揚必將促進進口而抑制出口。
綜上,對明年外需增長不能樂觀。
(2)供給環境
● 采購成本:穩步上升
燃料、動力、運輸等購進價格將繼續上行;但由于世界經濟困難加大,石油、礦石、有色金屬等國際大宗物資價格估計難以大幅飆升,這將有利于減輕我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
此外,在過剩的產能壓力下,國內鋼材價格雖將有所上升,但難以大漲。值得關注的是明年電價是否上調。如果國家沒有大的調價動作,預計明年采購成本將比較平穩。
● 財務成本:繼續增長,但增勢趨穩
由于通脹壓力趨緩,明年融資環境將好于今年,國家對流通性的收緊力度將有所放緩,但也不會太松。部分機械企業將面臨較為突出的應收帳款回收風險。預計明年行業的財務成本將繼續增長,但增勢將趨緩。
● 人工成本:繼續增長
員工工資水平穩步上升,人工成本持續增長將成為今后的常態,對此應有足夠的準備。
● 庫存影響:流通環節有“去庫存”壓力
從統計數據看,庫存有所增長,但并未在趨緊的環境下過分增加庫存。因此明年不存在嚴重的“去庫存”壓力。但據抽樣調研,目前沉積在流通環節的產品較上年增多,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明年初行業的營銷形勢。
● 產能影響:產能過剩壓力難消
機械工業產能快速擴張,嚴重惡化了市場環境。雖然總需求將增長,但遠趕不上供給能力的增長,惡性競爭將更趨激烈;尤其是近幾年投資高速增長的工程機械、輸變電設備、風電設備、機床等行業,價格戰將加劇。
(3)政策環境:通脹壓力開始舒緩,政策微調空間加大
C PI已進入下行通道,11月已降至4.2%;
明年可能進一步放緩4%左右。通脹壓力的放緩為增加政策靈活性提供了可能。
● 宏觀經濟政策:朝“定向寬送”微調
總體看,目前定向寬松的呼聲較高。政治局會議重申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提出要“穩增長” ,從中已可捕捉到今后的政策走向。
● 產業政策:有利于機械工業發展
“十二五”國家支持發展的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機械工業有“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能源汽車”兩項,而其他戰略新高新興產業的發展也都會拉動機械裝備的發展。加上“04”專項、核電專項等重大專項的繼續實施,總體看來,機械工業結構升級的政策環境比較有利。
2. 對機械工業今后發展前景的展望明年需求增幅將繼續溫和回落,預計下半年將逐漸回歸常態,但難以重現前十年的火爆局面;與需求增幅的溫和回落相比,更嚴峻的挑戰是如何有效應對產能的過度擴張。在此過程中,企業的優勝劣汰將非常劇烈。
(1)今年全年預測
預計全年有望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
產銷增速預計在25%左右;
利潤增幅預計在16%左右;
出口增長預計在24%左右,進出口貿易有望實現少量順差。
(2)明年預測
預計明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速度將在平穩基調下溫和回落,但全年仍有望繼續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
產銷增速預計在20%左右;
利潤增幅預計在12%左右;
出口增長預計在15%左右。
四、建議機床行業思考的幾個問題薄弱環節:
● 重點用戶領域:航空航天和汽車
● 飛機制造業非金屬材料加工裝備等
● 數控系統、伺服系統和功能部件
● 可靠性技術等基礎技術和研發試驗條件
近幾年來,機床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強度很大,而且絕大多數都用于新建廠房和增加加工設備,整機產能擴張非常驚人;然而,研發和基礎領域并未得到太大改善,更令人憂慮的是中低檔傳統產品的需求已出現增長乏力之勢。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機床企業的訂單驟減,甚至出現已訂貨的用戶要求推遲交貨的情況。前幾年產銷兩旺的態勢已經迅速轉變為需求不足、效益下滑的局面,現在少數企業已面臨虧損的現實危險。
在內資企業訂單下滑的同時,機床工具產品的進口仍然高速增長,今年1-10月累計進出口逆差高達115億美元之巨。這說明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是相當多的高端裝備受水平所限,內資企業尚無法滿足這些高端用戶的要求。
再則,一些新興產業領域,如正在快速發展的航空工業,急需大量非金屬新材料加工設備(如鋪帶機等),然而西方國家為抑制我發展,對我實行封鎖。此外,高檔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這些全行業的薄弱環節至今仍未有效緩解。
上述一方面訂單不足、另一方面又需求而無法滿足的矛盾現象凸現了機床行業的結構性矛盾已到了急需解決的地步。
需求趨緩的壓力急劇加大未必是壞事。可以使更多的企業增強危機感,不再沉溺于毫無風險的安逸之中。
機床企業要針對用戶需求,勇于競標高端裝備,以此促進自主創新;要在冷靜反思的基礎上,控制產能的盲目擴張,強化研發及試驗條件建設;把質量、可靠性、精度保持性、功能和附配件完整性等用戶關心的指標置于更優先的位置;
機床行業要繼續深化改革、激發業內各種所有制企業的內在發展活力,調動其參與公平競爭的積極性;更積極地利用國外技術資源縮短瓶頸環節的差距。以上這些工作,在當前日趨困難的環境下應得到機床行業廣大企業的更多關注。
機床展覽會不僅應該成為交易的場所,而且要成為針對業內熱點和難點問題、探討行業健康發展之路的機會;成為交流新技術、新產品的平臺;發現新生力量、促進和引領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導向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