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工信部部長苗圩在一次論壇上表示,如果產能過剩是“適當的過剩”,政府應該容忍,甚至樂見其成。這一表態立刻被市場誤讀,苗圩儼然成了鼓勵產能過剩的高層官員。3月31日,苗圩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行的“第二屆嶺南論壇”上演講,澄清了自己的態度。他表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度的產能過剩有利于發揮競爭機制的作用,然而現階段中國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已經超出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的范圍,比如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尤為明顯。
苗圩指出,產能過剩的原因主要是體制機制、發展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問題,比如一些領域的價格機制不完善,扭曲了投資的行為。推動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建設滯后,以集中審批,管控競爭行業發展的方式已難以抑制產能的過剩,這種情況下,正常和非正常的產能過剩疊加在一起,經濟出現大幅度波動的情況下,就被放大,成為目前嚴重的矛盾。
苗圩表示,化解矛盾當務之急是嚴格市場的準入,推動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土地政策、環保政策聯動,嚴控產能的無序擴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壓縮現有的產能,推動企業的發展,提高產業的集中度。但是從長遠來看,要盡快改變依靠行政審批的管理方式,轉向更多的依靠落實和強化規范政策標準等措施,加強引導和監督,從源頭上遏制企業進入產能過剩的階段。苗圩稱,推動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重點是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通過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和完善體制機制的辦法,化解過剩的產能。另一方面加快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的服務業,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