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強指數”,這一指數被認為能夠更好地反映中國的經濟狀況,并受到包括花旗銀行在內的眾多國際機構認可。
“李克強指數”在編制時,由工業用電量、中長期信貸余額和鐵路貨運量構成,三者權重分別為40%、35%和25%。國內研究機構分析發現,“李克強指數”領先于GDP和工業增速約兩個月,其波動性大于GDP和工業增速,更符合民眾的實際感受。
據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今年以來,“李克強指數”持續下滑,前2個月該指數為6.12,較去年12月的7.77有所下滑,而3月份則直接降至4.41,4月數據盡管有所反彈,但并不明顯,顯示中國經濟增長仍然疲弱。
具體而言,國家能源局5月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工業用電量308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66%,這一增速較3月份的3.23%有較大幅度回升。但若按照日均用電量計算,同比仍是負增長。而從環比看,根據當月值計算,4月工業用電量環比下降1%。這是2012年9月以來首次出現環比負增長(不考慮受春節因素干擾的1、2月份)。工業用電量可以反映中國工業生產的活躍度,以及工廠的開工率,4月工業用電量負增長顯示工業生產疲弱。
央行統計數據顯示,3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企業及其他部門中長期貸款余額26.69萬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比上年末高0.7個百分點。4月中長期貸款新增加4061億元,其中,4月對公中長期貸款僅增加1750億元,比上月少增780億元。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對公中長期貸款持續低迷,前4個月,中長期貸款在對公貸款中的占比分別為52%、57%、37%、42%。分析人士稱,對公中長期貸款持續增長有限反映了實體經濟緩慢回升,企業對未來盈利預期不好的狀況。
值得注意的還有,鐵路貨運量也在持續下降。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鐵路貨運發送量完成99074萬噸,較去年同期減少787噸,同比下降0.8%左右。業內人士稱,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不斷加大,預計全年鐵路貨運量都不會有太大幅度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