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商學院認為,企業應該專注核心,但布蘭森卻敢將投資遍及6大產業,為什么?如果你從沒碰過飛機,給你三百萬英鎊,你敢不敢成立一家航空公司,挑戰歐洲第二大、西歐第一大航空公司英國航空?
二十九年前,從唱片業起家,航空門外漢的維京集團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就做了這件令外界覺得“愚蠢至極”的決定。但現在的他,不僅是歐洲航空大亨,他的維京品牌旗幟更飄揚六大產業,五十六家轉投資公司都冠上同一品牌“維京”,賣起飛機票、飯店、熱氣球旅行、基金和維京銀河太空之旅。打破了傳統的商學院告訴你專注于本業的道理。
布蘭森逆勢而行,從唱片公司起家,卻開起航空公司,1984年已有兩家航空公司被英航逼得破產,這個留著大胡子、不修邊幅、坐熱氣球冒險的布蘭森憑什么從英航手上搶下英國第二名的市占率?
○ 單點突破!
做航空單一航線,只飛倫敦和紐約
布蘭森選擇改變航空業的游戲規則,他拆掉維京航空(Virgin Atlantic)最貴的頭等艙,只賣商務艙、豪華經濟艙與經濟艙,客戶只要付商務艙的費用卻擁有頭等艙的服務:禮車接送,還附贈一張經濟艙機票。
現在服務更好,還有按摩、美甲服務,沒有固定用餐時間,可隨時點餐,其豪華經濟艙,座位寬達一米,比競爭對手寬,近乎商務艙的規格。現在你坐經濟艙,每個人都有個人視聽系統,就是布蘭森首創。航空業是一門壟斷性強的特許行業,每家參賽者都大如恐龍,但布蘭森,卻總能在恐龍的尾巴上跳舞。
做電信賣預付卡,四年搶超七成市場切入英國另一個特許行業,電信市場,他也如法炮制。布蘭森發現英國的電信市場,收費機制復雜難懂,布蘭森形容“如果連公司董事都搞不清楚價格是怎么定,一般消費者怎么弄得明白?” 他在筆記本寫下:“要讓大家知道每分錢怎么花,并獎勵長期用戶。”
他創辦維京通訊公司,向電信公司租用頻寬,做起預付卡生意。一律以分鐘計費,尖峰時段也不提高價格,消費者只要買套組,裝上手機就可使用,用得越多,下個月還享有折扣,隨時可收到最新八卦新聞短信,成功的在四年內搶下預付卡七成以上的市場。
維京通訊成立九個月就累積了第一百萬個客戶,成為英國成長最快的移動電話公司,同業橘子電信(Orange)花了三年,沃達豐(Vodafone)花了八年。一般來說,滿足消費者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價格戰,強調低成本,一種是價值戰,布蘭森是后者,找到市場里沒有被滿足的消費者,通常以破壞式創新切入市場,都是新進者,沒有包袱,可以用新的眼光發現市場機會。
其次,公司都很小,最重要他們是做價值,而不是與大企業做價格戰,這是小企業可以成功的關鍵。
○ 找價值帶!
做理財整合利率,顧客計算更簡易制造業出身的企業多會從“量”思考,很少從“質”去思考,其實從大企業不愿做、沒發現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市場機會。另一個發現市場機會的途徑是,大企業可能賺太多的行業。
布蘭森總是找尋肥貓企業,從巨人盔甲上的縫隙切入,刺得大企業被迫降價以對,維京通訊切入市場后,競爭者也降價一成到兩成,維京航空成立后,英航也開始改善飛機艙等與服務,最大的獲利者則是消費者。
布蘭森的厲害之處,就是找到每一行業中的“價值帶”,只要挖掘出這個空間,他便勇敢投入,因此對他來說,航空業、電信業雖被外界視為兩個毫無關聯的行業,但在他眼中,卻完全一樣,都是做到服務業的精髓:從身為顧客的觀點看,就能找到好點子。他會想到進入航空業,是發現機艙毫無服務品質可言,而且買機票的費用過高;他到俄國,發現上太空費用太高,所以成立維京銀河公司;他做起維京理財(Virgin Money),是因看到消費者為了獲得最低利率,得跟好幾個不同銀行借貸,為何不把存款和借貸都放在一起,根據資產負債,計算利率簡單易懂。在他口袋里隨時有一本記事本,寫著客戶抱怨、可能的創業點子與可用的人才,創業點子多來自與員工或客戶談話的結果。
做提案不看財報,有價值才想獲利現在的維京集團,就像是一家大型的品牌私募基金,每年會收到五千封提案,維京集團投資決策成員之一,維京資產管理公司執行長麥考林(Gordon McCallum)認為維京的利基在于服務業,投資新產業的第一問題是,“客戶得到的服務品質是否很差?我們有沒有機會創造對客戶不同的價值?”然后,才思考增加客戶需要的成本與定價策略,有沒有可能產生獲利。
先看到機會點,才看手上的工具能否切入新產業,而非先從財務報表評估,思考模式的差異,讓維京可以橫跨六個產業。布蘭森曾鼓勵小企業說,“規模大,行銷費用多、通路廣,但是小公司也不用絕望,好消息是,優質的產品或服務,不取決于公司規模,”他認為大企業常忘了從創業家角度思考,忽略了市場的機會。布蘭森抓準大恐龍轉身費時、費力的痛腳,大公司無法跟上他靈活的舞步。
直到今天,維京航空推出買商務艙用禮車接送服務,英航卻沒有跟進,理由很簡單,維京僅有幾架飛機,如果規模大的對手如法炮制同等服務,花的成本更大。大企業和小企業的成本結構不同,大企業要改變,牽一發動全身,假設要增加新服務,得全面提供,成本不見得劃得來。
“想想假設維京派出豪華轎車接送商務艙客戶,競爭同業要拿什么款待頭等艙客戶呢?勞斯萊斯嗎?”布蘭森指出,“小公司的彈性和規模小,是簡陋的彈藥庫里出人意表的非傳統武器。”
當英國媒體批評,他一個品牌用到不同產業,與商學院說,謹慎做品牌延伸,或者專注本業大相徑庭,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布蘭森核心能耐——其實非常專注找出服務業里沒有被滿足的價值帶。
但是如果市場里客戶已經被滿足,維京沒有立足之地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布蘭森投資維京可樂,可樂的消費者多數已經被滿足,最后撐了近十年后,退出市場。因此,必須領先同業再做創新,否則原本切出的價值帶將消失。因為巨人挾著資源會逐漸弭平和創新者的差距。一度,英航領先維京航空設計出更高級的座椅,消費者馬上轉向,維京只好放棄了準備上市的新座椅,投入更新的全躺平椅子,損失約一億英鎊。
○ 筑高門檻!
求好不求大,價值帶縮減就放手布蘭森也沒忽略在站穩腳步后,要筑起對手難以超越的門檻。他們做調查發現,搭乘維京航空的乘客,個性都是開放、善于社交、有野心、愿意嘗鮮,所以后續領先開發出更多服務,例如,在熒幕上進行機上點對點聊天、隨時點餐服務,而不是被動的等空服員給你難吃的機艙食物,找出最適合的燈光角度,營造出機上的空間與自由的印象。
破壞式創新者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細分市場的成長有限,永遠不會變成市場老大,一旦他們長大就等于自己要打敗巨人。這也是為何維京雖然橫跨六大產業,但是絕大多數都非產業里市占率最高者。
布蘭森的哲學正是“求好不求大”,他更自我比喻為“我只是跟著大企業屁股后面,搶東西吃的小狗。”只要在消費者的價值帶被滿足了,立即跳到下個產業。當價值帶已降低,而維京又無法給予顧客更好服務時,放手會是布蘭森選項之一,布蘭森說,“許多企業家會走下坡的原因,就是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將籌碼兌現。”
維京通訊在2005年之后面臨新虛擬電信商的競爭,原本上架的通路商,也開始發展自有品牌預付卡,轉與維京通訊競爭,此時電信業的經營已經需要規模化,布蘭森毫不猶豫的賣給了經營固網公司NTL telewest,組成英國第一個同時擁有電信、固網、有線電視的維京媒體(Virgin Media)。
當價值開始縮減,不如拿有限的精力,放在自己擅長的創新上,比起在不擅長的競爭市場里掙扎,是更好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