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于7月24日晚上公布了“微刺激方案”以提振經濟增長,包括政府將對小企業暫時免稅,減輕出口企業的成本負擔,并為鐵路建設籌集資金。這是一種積極的信號,也獲得了輿論的支持,扶持好中小企業對于穩定就業、改善民生意義重大。但這樣的措施并不能僅僅作為應對危機的臨時性政策,而應該成為一種長期堅持的國策。因為德國的中小企業發展為中國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在歐債危機籠罩下的歐洲大陸,德國經濟數年來一直一枝獨秀都歸功于中小制造企業的強勁競爭力。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2011年底,德國共有372萬家公司,其中99.6%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德國大約80%的就業。相關統計還表明,中小企業的產品占到德國各類產品70%的市場份額,他創造了德國企業利稅半壁江山,每年為德國的GDP貢獻近40%。
作為德國經濟最具活力的群體,中小企業在經濟衰退期仍然投資活躍。中小企業是德國創新的主體,大型企業反而不是。窮則思變,導致創新往往來自中小企業,而不是財力雄厚的大企業。雖然德國企業整體都擁有重視研發的企業文化,但其中65%的中小企業參與研發活動,40%的中小企業有專門的研發部門,比例均為歐洲最高。德國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說明創新靠金錢這個理念是錯誤的。
德國波恩中小企業研究所研究員米夏埃爾•霍爾茨認為創新本身需要文化和系統做支撐,需要跨專業的知識和人才聚集,并且能夠獨立思考,以討論和辯論為基礎。無論是創新的大環境,還是各類企業的觀念,中國都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