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輪改革由七大主要支柱構成:行政體制改革是所有其他改革展開的基礎;財稅、金融和要素價格改革是最小一攬子改革的核心;土地和戶籍改革則是下一步釋放新型城鎮化增長動力和活力的關鍵;國企改革則事關公平市場環境建立,進而決定全社會資源市場化配置的最終實現。
行政體制改革是所有其他改革的基礎
首先,行政體制改革是所有其他改革的基礎——在整個改革體系中,行政體制改革是最先行部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重新梳理中央政府各部門設置,即大部制改革,旨在簡化機構提高效率;重新調整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向地方放權,提高基層自主性;調整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向企業和社會放權,只有政府收縮了,其他兩者才能伸展。
財稅體制改革應糾正事權與財權錯配
其次,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和要素價格改革,它們既是一攬子的最小改革方案的內核部分,也是對1992-1994年價格-財政-金融整體但又未盡改革的最新呼應。1992-1994的大轉型確實奠定了后續20年繁榮的根基,但其中未盡之義又是目前眾多后遺癥的根源,這次是再推系統改革的升級版本。
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資本市場深化同步進行
從金融體制改革來看,未來的主要方向是人民幣國際化。這是一項國家戰略,它既是對高烈度貨幣競爭的正面回應,也是借外部壓力倒逼國內新一輪改革的契機,猶如當年加入WTO。人民幣國際化的難關是資本賬戶開放,應該會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在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并力爭在2015年前后實現資本賬戶基本可兌換,2020年之前實現完全可兌換。
適時推進資源稅和環境稅
要素價格改革領域而言,目前極度困擾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的本質是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問題。中國要素價格普遍偏低,尤以水、電、氣等為甚,這本質上是對生產者進行補貼,并縱容生產者低效利用能源、資源,危害環境安全。要素價格改革是未來推進泛環保產業發展的決定因素,并對中國工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起到鞭策作用。在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電、用水、用氣等階梯價格制度,完善水電上網價格形成機制,并推進資源稅和環境稅優化,將會理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促進經濟和環境之間的良性循環。
土地癥結在于使用權人為分割和固化
土地和戶籍制度改革則是新時期進一步釋放土地和人力兩大核心生產要素活力的關鍵,更關系到城鎮化目標的實現以及農民利益的保護,事關經濟社會穩定以及長遠發展。
土地問題的癥結在于使用權人為分割和固化,同地不同權。現行制度下,城鎮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所有權屬于集體,但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歸農戶,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歸分別歸農戶和集體企業。政府可以通過征收、沒收、征購、征用等形式將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同時政府通過嚴格的土地使用規劃、高度集權的行政審批牢牢將土地參與工業化、商業化的大權控制在手中,實際上農民完全與土地要素的工業化和商業化過程隔離,僅擁有農地的承包經營權和限于集體內部的流轉權,即所謂同地不同權——最近廣東試行農村宅基地鄉鎮內流轉,但依然只是在本鎮、本集體內部流轉,農民的土地受益權被嚴重壓制。
戶籍改革主要問題是戶籍需求錯配
當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戶籍需求錯配。小城鎮戶籍已經基本放開,但對農民卻并沒有多大吸引力:欠發達地區的小城鎮就業機會匱乏、公共服務不足,當地農民大都選擇到發達地區做“偽市民”;真正有吸引力的是大中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優渥,就業機會多,但目前來看開放之路困難重重,關鍵在于,大中城市的公共資源仍然有限,承受不了過量人口的涌入。其實戶籍只是獲取公共服務的牌照而已,積分制和居住證制是一條可行之路,居住證保障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務,未來這些公共服務將在國家一級統籌,并且跨區域調節轉移支付。更多的優質公共服務則根據積分數量上升逐步最終現實并軌。而耗資巨大的住房服務方面,健全保障房分配制度,推進公租房、廉租房并軌,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也要同常住人口相掛鉤,并可以進行跨省市調劑。此外還需要提升城市化核心區域內的衛星中小城鎮的公共服務提供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來增強中小城鎮戶籍的吸引力。
理順國退民進的邏輯
國企改革則事關公平市場環境建立,進而決定全社會資源市場化配置的最終實現。預期主要改革方向是國有資產覆蓋領域的調整和國有資本的有序進退。國有資產必須進行分類管理,這是提高國有資產管理效率,以及確定合適的國有經濟布局的基本前提,只在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實現相對控制。而其他一般性競爭領域則應該是完全交回給市場。即便是在國有經濟已經形成絕對優勢的金融、軍工、電力、石化、電信、煤炭、民航和航運等領域,也可以進行產權多元化,將部分股權轉讓給民資或者外資,實現國退民進,打破壟斷,搭上市場效率的便車。
以貨幣形式存在的國企分紅和退出得到的資本應全部劃至全國社保管理機構以充實養老基金,再以財務投資形式重新回籠到資本市場進行保值增值,為消化未來國民養老的隱性負債提供支持,即實現國有資本積累成果的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