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中國勞動力市場呈現冷熱不均的格局。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突出,今年迎來了“史上最難就業年”;另一方面,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卻普遍出現了“用工荒”跡象。廣州市社科院近日發布的廣州經濟藍皮書顯示,69%的企業面臨“用工荒”,企業招聘計劃規模連續下降。而除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內地一些二三線城市的用工情況也不容樂觀。報告指出,從勞動力供給角度看,廣州人口紅利減少,區域生活成本上升,外地 務工人員返鄉務農、就近就業等因素加大了人力資源供給缺口。
中國制造業不僅缺乏一線生產工人,同時也存在管理和技術方面的人力缺口。對此,有人力資源公司人士表示,一些本科生和研究生對服務業的認知有偏差,認為和自己身份不符。民營制造企業大量缺人是常態,不僅一線工廠缺人,現在管理層也缺人。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用工荒,今年以來,中國制造業普遍面臨利潤增速放緩的問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雖然2013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5836.6億元,同比增長11.1%,但增速卻比1-5月份回落1.2個百分點,其中,主營活動利潤27891.8億元,同比增長7.2%,增速卻比1-5月份回落4.2個百分點。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優勢減退,尋求低成本的國際資本自然轉向更低薪酬水平的東南亞國家。2012年阿迪達斯正式終止部分在華代理工廠合同就是實例。不僅如此,發達國家對傳統制造業的重新青睞,也對“中國制造”造成沖擊。有業內人士認為,在確立“中國制造”的企業定位后,結構化的產業升級是企業轉型成功的必要手段,中國政府應對轉型企業輔以援手,落實產業政策,解決融資難等切實問題,使其盡快完成升級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