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開始,我國工具行業在經歷了連續10年的高速發展之后,銷售形勢急轉直下,進入了一個多年未見的市場低迷狀態。廣大業內人士普遍有這樣的疑問,這種低迷狀態是宏觀調控的既定結果嗎?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我國2012年GDP增長率達到7.8%,這個增長率雖為進入新世紀以來的低點,但從全球看,仍然名列第一。應該說宏觀基本面是良好的,但企業卻舉步維艱,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們倍感困惑的是,很多國家GDP增長率遠遠低于我國,但企業的日子比我們好過,又是為什么?
就以發達國家美國和日本兩大經濟體為例,全球經濟界公認今年該兩國復蘇勢頭良好,預測2013年的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2.5%以上。大家注意,這個增長率遠遠低于我國7.8%的水平。但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國家宏觀基本面出現一點好轉,就會迅速傳導到基層每一個領域,產生了明顯的效果。
上述種種國際、國內正在發生的的經濟現象,往往令人眼花繚亂和捉摸不透,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基本事實。只有對這些事實進行認真的梳理和分析,才能確切的把握住工具行業一年多來形勢變化的實質、市場低迷的根源和正確的應對之策。
一、2012年以來,我國工具企業的運行情況
2012年以來,我國政府通過主動調控行為,把過快的經濟增長指標調低2~3個百分點,調控的目的是引導各方面把工作著力點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以利于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一年多來的實踐證明,宏觀經濟的基本面繼續保持良好態勢,但實體經濟卻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廣大企業的運行舉步維艱,形成了“宏觀好微觀弱”的巨大反差。這是當前評估行業經濟發展形勢遇到的最大困惑。
我國工具企業的運行情況,是上述宏觀、微觀指標分化現象的真實反映:企業面對的市場形勢,沒有實現國家宏觀調控預期的放慢速度、平穩發展的目標,而是全面逆轉,出現了高達兩位數的負增長。我國刀具市場的規模從2011年的400億人民幣縮減到340億人民幣,同比降幅達15%;與此同時,刀具進口從135億人民幣下降到115億人民幣,同比降幅也接近15%;刀具出口從85億人民幣下降到76億人民幣,降幅為10.6%。
2012年,在市場總體嚴峻的大背景下,國內工具企業的表現,不再如高速增長時期,幾乎所有企業表現大體雷同的局面,而呈現了較大的分散性。具體來說,少部分工具企業,對市場變動適應能力強,銷售業績基本上能做到和2011年持平,甚至略好于上年,在逆境中顯出了真本領。多數企業的銷售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降幅也呈現也出較大的區別,在10%~30%之間。
2012年,跨國工具企業在中國的銷售,同樣遇到了寒冬,其銷售的平均降幅也在15%左右。但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日系企業的銷售業績,優于歐美企業。如:日本OSG、三菱材料等在中國的銷售下降了6%上下,而歐美企業的銷售下降幅度在10%~30%。初步分析是日本刀具的性價比較優,值得研究。第二、跨國集團在全球或本國的銷售業績,都超過了中國市場。這是多年來中國刀具市場迅速擴張、增長速度連續居全球首位后的第一次逆轉。
如:Sandvik 的刀具部分2012年在中國的銷售呈兩位數下降,但全球的銷售,還增長了1%。日本OSG公司在全球的銷售增長了3.86%,但在亞洲的銷售下降了1.89%,主要原因是中國銷售下降了6.5%。這種變化和逆轉,值得引起我們認真關注。
2012年的刀具出口下降10%左右,似乎比國內市場的表現要好一點,但也有兩點要加以說明。第一、去年出口新增訂單是下降的,實際出口交貨較好,有2011年接單而在2012年交貨的因素。第二、不同企業的出口表現是不同的??偟膩碚f,大批量低檔刀具出口降幅普遍在兩位數以上,質量穩定的傳統刀具出口和上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工業用刀具、特別是硬質合金刀具的出口有上升趨勢。
進入2013年,國內工具市場的總體形勢未見明顯好轉,據工具分會統計,一季度會員企業銷售收入同比下降達15.6%,四月份統計快報顯示,同比降幅收窄至11.14%,五月份同比降幅繼續收窄至8%,出現止跌回穩跡象。但總體形勢仍然十分嚴峻。
二、認真研究國家宏觀政策導向,及時調整自身的發展戰略,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向制造業高端市場進軍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取向:一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可能再回到過去粗放式高速增長的老路;二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是深化完善市場體制改革,這些都是國家層面的重大決策。在目前的政治體制下,制造業界的廣大企業,暫時還沒有直接參與或影響這些重大決策的渠道。但這些方向性的決策,對我國經濟社會的中長期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廣大企業一定要認真研究,結合自身實際,把企業的發展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充滿活力地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就廣大工具企業來講,至少對國家在以下幾個方面政策取向,要給予高度關注,并在實際工作中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第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是堅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粗放的數量擴張型發展模式,將退出歷史舞臺。工具行業大量低檔刀具產能,靠國家出口退稅維持運轉,這種浪費資源的過剩產能,必將在淘汰之列。
根據美國環球通視(HIS Global Insight)發表的資料,我國制造業的規模在2011年占全球比重19.9%,但為制造業服務的工具工業,其主要原材料消耗,高速鋼在全球的占比卻在50%以上,硬質合金占比40%以上。這種不對稱的消耗比例,說明資源的巨大浪費,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所以,工具行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意味著要淘汰高耗低效刀具的過剩產能,大力發展制造業急需的現代高效刀具,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為社會提供最大的生產力。毋庸諱言,這個過程將使工具行業的企業構成,按優勝劣汰的原則,重新洗牌。
第二、今后10年,我國制造業加快由大到強的轉變步伐。內涵很明確,我國制造業的總體產能過剩,規模不會再擴大,但水平要大幅度提高。因此,工具行業要滿足制造業的新需求,不是供應數量的增加,而是服務水平的提高。
展望今后10年,制造技術和裝備的發展,首先,綠色環保是必備條件。其次,功能上有五大趨勢:高生產率、高性能、高柔性、自適應控制和模塊化。對刀具的要求是,高性能和穩定性兼備、壽命和效率兼備、切削能耗降低。為了滿足這些新要求,工具企業要在刀具系統設計、材料技術和涂層技術方面,有新的突破。技術上若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必將在制造業日新月異的發展中被淘汰出局。
第三、工具企業進入現代高效刀具的發展領域,要完成一個角色的重大轉變:從簡單的刀具供應商,轉換成為制造業加工技術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我們在行業發展戰略研討時曾多次提到,我國工具企業近年來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高效刀具的制造能力有很大提高,在很多領域實現了進口替代。但是,很多企業在供應了刀具以后,缺乏為用戶提供延伸服務的綜合能力,所以在高端領域,常常是一對一的進口替代多,整塊市場規模擴展很慢。這是我國工具企業和國外先進水平存在的主要差距。必須下決心解決好。
這里要強調的是,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戰略轉型期,服務業的加速發展,以及上下游關聯企業間服務需求的擴大和提升,將是一個全局性的發展趨勢。工具行業的廣大企業,在考慮今后的發展時,不要只計算產品生產的增長,一定要考慮到軟技術和服務水平的提升,可能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增長和效益。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除了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導致出口增長受阻,總需求不足,大量制造業產能過剩外,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是一個特別突出問題。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我國服務業容納就業人數僅占勞動力總數的35.7%,大大低于馬來西亞的60%和美國的81%。以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服務業占勞動力總數的比例應在50%左右。今后,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將從出口和投資轉向內需,就要服務業來唱主角。另外,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發展服務業,不僅局限于第三、第一和第二產業中,各企業間由于專業化分工的深化,相互服務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廣大企業一定要看清發展趨勢,不要放過通過提高服務能力,來推動發展這一新的增長機遇。
以上三點,歸結起來就是,面對當前低迷的市場,廣大企業一定要認清形勢,不要等待國家出臺什么政策來救市。而是下定決心,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向制造業高端市場進軍,必將迎來一片新天地?!?/div>
注:本文是工具分會名譽理事長沈壯行在分會財務、信息工作會議上所作的行業經濟形勢分析報告(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