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商務在中國的越來越流行,令服飾等實體商鋪更多成為試衣店,這種現象對零售物業的影響不斷凸現。仲量聯行周三(10月16日)指出,上海不少購物中心已推動租戶調整,提高餐飲等體驗類產業商鋪比重。
仲量聯行認為,電子商務的崛起將加速低端散售購物中心的衰落,那些能以娛樂、服務等體驗式消費為著重點,適時調整租戶組合、商場設計的持有型購物中心將成為市場贏家。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零售地產部總監鄧汝舜指出,即使是成熟的商場也將感到越來越大的壓力,促使業主重新進行租戶調整并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餐飲、娛樂和服務等優質體驗。在上海的大型購物中心里,餐飲業商鋪面積占比原本普遍在25%左右,但目前有些購物中心已提高到40%左右。因為消費者現在外出,無論是逛街還是商務會談,餐飲已逐漸成為必不可缺的消費。
服飾業作為原大型商場中的第一大商鋪需求,其商鋪面積占比正不斷萎縮,由原本普遍的五成降至三四成。至2020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預計將達到1萬億美元。據艾瑞咨詢估計,2012年服飾銷售已成為所有網購業態之首,達3188億元人民幣。而據一些服飾公司統計,網絡銷售已占中國整體服裝銷售市場約15%份額,且這一比例仍在持續上升。
仲量聯行最近報告指出,簡單便捷的網購雖然不會使實體零售業消亡,但某些零售業態將失去其競爭力,其中風險最大的一類要數那些低價且高度分散無品牌的大眾服飾。這意味著典型的低端散售型購物中心將最先受到沖擊,將面臨大量租戶被市場競爭所淘汰。中國一、二線城市的郊區和三、四線城市的市中心擁有大量此類散售型購物中心。在過去的幾個季度,中國低端散售型購物中心飽受低客流和高空置率之擾。
報告亦建議,區域性購物中心可以采取一些防御性措施,例如減少網購中流行的品牌和業和業態;增加電影院、KTV、健身館、沙龍、特色餐飲等體驗類設施;增加一些主題化空間,例如兒童游樂區;提供便捷的停車位和便利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