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問題成為近年來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議題,政府部門也在加大政策監管以實現環境改善,但環保標準的提高對企業而言往往意味著成本增加,由此會對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矛盾關系不只中國有,歷史上其他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也曾經面對該問題,對此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認為德國經驗有助于中國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前提下成功降低能耗,修復逐漸惡化的環境。柯慕賢談到,20世紀60年代,在與河北省同為煤鐵中心的魯爾區,污濁的空氣令人呼吸困難。
和中國現在的情況相同,由于燃煤、交通廢氣、建筑揚塵以及工業生產不采取過濾措施,霧霾成為那時的普遍現象,土壤也被未經處理的廢物污染,這些破壞環境的行為激起德國公眾的憤怒。德國社會自發興起了聲勢浩大的環境保護運動,其訴求被納入環保政策。法律規定了城市和工廠處理污水的義務,禁止將含有高濃度肥料或農藥物質的污水排入河流。河流的所有河段都安裝了統一的監控、上報和預警系統。
除此以外,德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也推動了產業升級的進程。升級所需的環境技術只有一部分來自德國的大型企業,眾多中小企業也參與技術研發。他們中的一些企業由此成為像專用泵、過濾器或密封設備這樣的細分市場的全球領跑者,被譽為“隱形冠軍”。除了技術,對產業升級而言,將原料和能源消耗降到最低程度的一體化工業流程也至關重要,而這需要創造性的研發,個人創意往往在中小企業更能獲得施展空間。德國成功治理環境污染并能成功維持經濟增長的經驗讓中國看到了依靠中小企業創新走通這條路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