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半年剛過去,2014年的中國經濟運行過半。對于第二季度及上半年中國經濟數據的統計,有關部門正在緊張地進行,不久之后將會陸續公布。時至年中,正是回顧和總結上半年經濟,同時展望下半年經濟走勢和政策趨勢的關鍵時機。
從上半年經濟走勢來看,中國經濟呈現低迷而膠著的狀態。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意外放緩至7.4%,低于許多市場機構的預期。這一方面反映了自金融危機以來一直強勁的中國經濟真正遇到了問題,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極為艱難。新一任中央和國務院領導都是帶著經濟轉型的決心和理念走上前臺的,但一季度經濟增速顯著放緩,部分地區的經濟增速甚至出現了“斷崖式”暴跌,這都使得既定的以轉型為重點的經濟政策不能不暫時停步、轉向,從“促轉型”變成了“穩增長”,又變成了積極的“微刺激”。
蒼白的宏觀經濟數據的背后,是實體經濟不斷陷入困境。近一兩年,國內實業界普遍反映,實業越來越難做了,尤其是廣大的中小制造企業,在成本不斷升高、融資持續困難、信用鏈條繃緊、外部市場轉移的多重壓力下,中國作為“世界工廠”遇到了歷史性的困難。經濟增速的過快下滑以及結構矛盾的日益突出,使得中國的經濟政策出現進退兩難。也正因為如此,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以市場化為核心的改革戰略,其實際推進速度比計劃中的要明顯遲滯。
上半年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表面上看是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的問題,實質上反映了市場化改革的不足。由于前幾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大投資項目、擴張型城鎮化、房地產發展,而在打破壟斷、放開民營企業發展、放開金融市場等方面,做得遠遠不夠,其結果是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遠遠不足。當中國經濟需要多元化的經濟主體來支撐、需要大量的民間資本來參與投資“穩增長”時,才發現缺乏足夠多的有實力的民營企業。
展望下半年,一系列問題令市場期待:中國經濟會不會有好轉?是繼續呈現通縮跡象,還是會轉向通脹?央行是否會顯著放松貨幣?“微刺激”是否會轉化為“強刺激”?
在一系列“穩增長”和強化“微刺激”的措施下,中國經濟在下半年回升的可能性較大,將扭轉上半年經濟增長下滑的局面。一個跡象是,在中國經濟二季報發布前夕,一系先行指標中的積極信號在繼續增加。如國家統計局公布,繼6月份制造業PMI攀升至51%的半年高點后,中國的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5.0%,繼續保持在高位。此前已有多家機構預計,中國經濟二季度數據可能溫和改善,而下半年將會繼續延續這一勢頭。
在貨幣政策上,央行會繼續利用“定向降準”等靈活的政策來維持貨幣寬松局面,如果經濟回升,則不太可能出臺全面降準或降息之類的大力度放松政策。銀監會也會通過調整貸存比計算口徑等做法來為銀行有限度松綁。從流動性來看,今年的市場流動性比去年要明顯寬松,不會出現去年的“錢荒”事件。但從信貸環境來看,由于銀行在風險管控方面加強,實體經濟發展環境仍然不好,信貸環境可能不會顯著改善。
在對通縮還是通脹的判斷上,我們認為,對于上半年中國經濟,有央行官員和國內學者都承認,中國已出現“準通縮”現象,顯示出市場對上半年中國經濟放緩的高度擔心。在第二季度政府加大投資的情況下,下半年中國經濟可能出現溫和好轉,但這是否會導致中國經濟從“準通縮”轉向通脹?我們并不認為會有如此大的改變。中央政府加大推動投資、貨幣政策會適度放松這些因素,都不足以在下半年刺激起國內市場進入通脹狀態。
中國政府在強化“微刺激”的同時,并沒有完全忘記經濟轉型這一目標,也會對強刺激導致經濟虛熱保持警惕。在經濟目標上,決策層還是會維持此前的“區間論”,只要經濟不跌出區間底線,就不會重啟強刺激政策。
最終分析結論:
總體來看,下半年經濟可能溫和回升;貨幣政策不會大幅放松,但以穩增長為目標的“微刺激”政策將會維持力度;物價指數會出現輕微上揚,但不足以引發通脹擔憂。不過,實體經濟的生存與發展環境,短期內仍不可能出現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