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執行長莫雷(Andrew Morlet)曾任埃森哲(Accenture)管理顧問公司資深主管與麥肯錫顧問公司合伙人。去年,他帶領基金會以“100家企業的1000天創新”為號召,推動“循環經濟100”計劃。本文為媒體對莫雷的專訪整理。
循環經濟中的某些做法,其實并不是新概念,如回收再利用。
□ 循環經濟核心四元素
但回收再利用并非重點,真正的核心是四個關鍵元素:產品設計、反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商業模式、物聯網技術與政策法規等配套措施。同時具備四個元素,才能實現循環經濟,拉長產品留在供應鏈系統的時間,極大化回收再利用比率與次數,企業才能提高獲利。循環經濟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讓產品最后回到廠商手中,否則光有產品設計,沒有建立反向物流和商業模式讓產品回流,就無法啟動循環。
當然,同時具備四個元素,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整個供應鏈的合作,也要改變長久以來的消費習慣和企業獲利模式。一些企業認為,消費者短時間內,可能難以接受沒有產品所有權這件事。但我們必須改變顧客是“消費者”這個概念,而是思考他們需要什么樣的服務解決方案。他們可能不需要“消費”,只需要“使用”。
另一個挑戰,是今天的企業都被綁在以拼銷量、拼生產效率為基礎的獲利模式上。 因此,循環經濟需要破壞式的獲利模式創新,由企業最高領導人從上到下推動,才有改變的可能。循環經濟的未來是樂觀的,從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成立,到世界經濟論壇將循環經濟納入論壇六大計劃之一,時間不過三年。在這么短時間內,得到這么多企業重視與參與,一方面是基金會與麥肯錫的研究,證明了企業獲利和成長,可以和原物料投入脫鉤。 不僅個別企業可以創造新成長機會和提高獲利能力,對整個經濟也是有益的。
□ 供應鏈與跨行業伙伴的合作
另一方面,一些跑在前面的企業,就是已體認到,改變成循環經濟模式,是無法避免的。而且,建立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無法單打獨斗,一定要和供應鏈上下游伙伴,甚至跨行業伙伴合作,以及政府法規和政策配合,改變消費者習慣。牽涉這么多組織的改變,要產生實質效果,需要很長時間,早點開始做,才會有領先者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