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馬桶蓋事件,到全國兩會,再到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中國制造一直備受關注。“變身”為制造業強國是中國的夢想,目前要實現它還需斬六將。
中國制造業正走到一個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為中國制造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前景,但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表示,要實現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闖關路上中國需警惕諸多攔路虎。
一是發展理念跟不上
什么賺錢就生產什么,哪里是熱點就投資什么,盲目投資產能過剩行業,國內資本“抽逃”實體經濟……這些中國制造業已經顯現的問題折射出部分制造企業的發展理念亟須轉變。
“中國為什么難出百年制造企業?”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濰坊市市長劉曙光說,企業家要轉變思維定勢,要更寬泛理解發展的理念,瞄準更高的產品附加值;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的本質,但制造企業應把更多注意力放到產業發展上,以打造百年企業為目標,通過產業升級,推動制造業向更高層次邁進。
二是人口紅利減退
人口結構的老化將是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繞不開的挑戰。招工難已成為全國各地制造業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現在招工難已經不僅僅是春節后了,我們缺人是從年頭缺到年尾。即便常年招人,缺口還是在20%~30%。”杭州圣菲丹紡織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陸文祥說。一汽集團總經理許憲平也感慨,即使一汽這樣大的央企在招聘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時也感到困難。
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說,解決招工難,出路在于加強職業教育培訓,培養更多以成熟技工為代表的人才。而政府工作報告為推動制造業轉型提出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方向,意味著將有越來越多領域的產業工人迎來工業機器人的替代潮,互聯網工業將成為中國“智”造崛起的新抓手。
三是生產成本激增
建工廠,土地拍賣成本居高不下;招工人,員工工資不斷上漲;上項目,銀行貸款代價太大;謀發展,稅費負擔總也減不下來……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生產資料成本的上升等,今天的中國制造企業要想發展下去,必須闖過成本關。
全國人大代表、開山集團董事長曹克堅認為,新常態下,中國制造業面臨要素成本上升挑戰,無論是人力資源成本、交通物流成本還是環境保護的成本都在加大,然而需求在減少,生存壓力加大。“這個時候比的就是企業的整體實力,特別是研發能力,能否引領行業往新一代產品發展。”
四是創新能力不足
“中國游客在德國搶購雙立人刀具,為何中國就造不出好刀?”兩會上,當被問及這一問題時,全國人大代表、武鋼集團董事長鄧崎琳坦言,生產精細化的高端鋼產品,我國與國際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差距背后還是科技創新能力的不足。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調查顯示,研發投入不足正制約著制造業發展。據估算,遼寧全省30多萬家中小企業中,能有自主研發力量的不到10%;吉林省調研126家民營企業發現,其中69家近兩年無研發經費投入,也沒有技術改造創新的能力,企業勉強維持生存。
全國人大代表、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耿洪臣說,“中國制造”要由大變強,必須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中國裝備制造業現在面臨的一個核心瓶頸就是關鍵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缺失。
五是知名自主品牌少
溫州生產的打火機,賣到歐洲只要兩歐元一只。同樣的打火機外國人買回去貼上牌子再拿到歐洲去賣,價格都在20歐元以上。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曾在街頭調查,很多人能數出很多國家的代表品牌,如日本的索尼,墨西哥的科羅娜,德國的寶馬,韓國的三星……但能說出一個代表中國品牌的不多。
打造自主品牌,同樣是中國制造走向世界必須跨過的重要一關。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校長黃泰巖說,科技創新是提高“中國制造”水平的核心,也是解決“中國制造”面臨的幾大攔路虎的關鍵。必須像華為那樣,把研發和創新放在企業發展的首位,才能涌現出更多世界知名的“中國制造”品牌。
六是貿易壁壘漸多
全球經濟發展放慢腳步,國際市場需求疲軟,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國際市場競爭加劇。新形勢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制造”在成長的路上會遭遇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除了明面上的高關稅壁壘,在中國產品遭遇的明暗貿易壁壘非常多。”北方重工有限公司進出口分公司總經理楊溢說,“有些國家通過認證和標準來卡你,比如北重產品出口到歐洲,經常被要求提供CE認證,一些沒想到的商品也要求認證,沒準備就無法參與投標;還有的國家通過給本國企業提供補貼來與國外企業競爭。”“中國制造的水平越和世界第一方陣國家接近,人家就越提防你。未來,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追趕和發達國家的圍堵將成中國制造面臨的常態。”黃泰巖說,打鐵需要自身硬,一方面需要不斷提高“中國制造”水平,以質取勝;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周邊國家、金磚國家的合作,加強互惠貿易安排,互通有無,合作共贏。■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信息部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