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準作為經濟社會活動的技術依據、世界的通用語言,在降低貿易成本、促進技術創新、增進溝通互信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美國商務部的研究表明,標準和合格評定影響了80%的世界貿易。目前,我國企業正越來越熟練地運用標準這一通用語言,將技術創新成果融入到標準之中,贏得競爭力。海爾開發“防電墻”技術,并將其寫入國際標準;華為將下一代網絡(NGN)技術寫入ITU標準,推動NGN交換設備應用于50多個國家(地區);閃聯行業標準《信息技術資源共享協同服務》的正式頒布,使得計算機、電視、投影機等一批標志性閃聯終端產品進入規模化生產。
隨著中國經濟影響力的加深,在ISO、IEC和ITU三大組織中,都有中國專家擔任領導職務。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標準國際化工作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國標準國際認可度不高,與我國貿易大國地位不相稱;主導制定國際標準數量不多,僅占國際標準總數的0.7%;以企業為主體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在一些重點領域、重大戰略中,標準化手段運用得還不夠,等等,我國仍需加大力度,培養和造就更多高素質標準化人才隊伍,進一步推動標準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