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中國制造將如何避免四年后“啪啪啪”打臉呢?
強烈召喚“工匠精神”
中國歷來有一個特點:國家越是鼓勵什么,就是越缺失什么!也正基于此,“工匠精神”在今年被政府反復提到。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套用財經學者吳曉波的話來講:“做電飯煲的,能讓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黏鍋;做吹風機的,能讓頭發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讓每一個主婦手起刀落,輕松省力;做保溫杯的,能讓每一個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熱水;做馬桶蓋的,能讓所有的屁股都潔凈似玉,如沐春風……”
毫無疑問,日本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他們注重產品細節,追求精益求精,這讓日貨成為備受追捧的對象。尤其是此前有媒體曝出“國人到日本買的馬桶其實是中國產的”,但這卻絲毫沒有影響國人到日本掃貨的熱情。據日本觀光廳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的2015年,中國游客在日本消費總金額為14174億日元,即822億人民幣。世界各地區游客在日本消費的總金額前五名中,中國大陸游客消費總額比臺灣、韓國、香港、美國游客在日消費的總額還多1518億日元(88億人民幣)。
這樣的數字直接道出了中國制造的尷尬,在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制造的產品缺少工匠精神,一味追求“物美價廉”,忽視了產品的質量、創新、科技以及情懷。需要深刻認識的是,如今的中國,再也不是30年前的中國,經濟的崛起,人們錢包越來越鼓,人們需要高品質的高端產品。
顯然,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轉型的必由之路。中國制造需要重新召喚工匠精神,像古代制造絲綢、瓷器、漆器、金銀器等產品那樣精益求精,才能從根本上扭轉中國制造的頹勢,走出低端制造的泥淖,重振中國制造!
避免過度注射“興奮劑”
中國企業流傳著一句話:只要政府別跟著摻和,產業就不會過熱,越是政府關注的產業,越是一地雞毛。這句話一點都不假,從過去的汽車、光伏產業到當下的機器人產業都是如此。尤其是一些新興產業和領域,成為政府評價政績的一個重要選擇。這使得一些沒有產業基礎和條件的市、縣政府都在搞,這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市場的調節作用,成為“高端產業低端化”的一大誘因。
以機器人產業為例,自去年國家推出“中國制造2025”以來,機器人產業火爆如潮。一些企業為了獲得政府補貼的“興奮劑”,如雨后春筍一般進入機器人領域。據此前的數據顯示,2016年4月份全國有機器人企業3400家,6月份3800多家,增幅為12.68%。而這3800多家企業,還只是粗略統計,實際數量遠不止于此。另外,已建和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就超過40多家,著實令人驚嘆。一些沒有資本、沒有技術、沒有產品的企業進入這個行業,從事最低端的仿造、組裝,這離“高端產業低端化”遠嗎?
無疑,一些企業是看到了政府的補貼和政策支持。想通過這個路徑,騙國家的錢,短時間“掙快錢”,這樣的例子在以往的某些行業屢見不鮮。一些國家重點扶持的領域和技術,搞來搞去也沒什么具體突破,關鍵技術和零部件還不是靠進口。甚至有些企業大言不慚的自稱“國際領先、替補空白”,實際上是滿地雞毛,騙取補助才是真。如此循環下去,如何建立有效的市場機制?如何實現市場的優勝劣汰?如何重振中國制造?我想,真正有實力的企業,根本不需要國家扶持,會通過創新研發腳踏實地不斷發展!越是獲得“興奮劑”的企業,最后將無藥可救!
避免過度注射“興奮劑”,才是中國制造的最佳良藥。
守住制造人的“節操”
曾被譽為“世界工廠”的東莞,因制造業的低迷,陷入寒冬。據稱,不少工廠的負責人“轉型”投資房地產,工廠十室九空!有老板坦言:“最好的賺錢的還是買房子。”這樣的情況在銀行貸款中明顯表現出來。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七月份經濟數據顯示,4636億新增人民幣貸款中,房屋貸款達到4575億,占當中的99%,企業信貸則為負增長。這足矣引起市場的注意,說好的“實業興邦”呢?
不可否認,投身房地產是“發財”的捷徑。但是更應該認識的是,房地產是當前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所在,是不勞而獲的杰出代表。作為制造人來說,放棄制造業,投身房地產,并非明智之選。想想外國的一些百年企業,一路走來并非一帆風順,都經歷過艱難險阻,不會因為一時的困境就退縮。更有一些家族企業,經歷過幾代人的打拼,他們堅持自己所堅持的,執著在自己的領域,最終成就了幾代人的夢想!
作為中國制造的一份子,更應該堅守“節操”,不要為了一時的利益而放棄,要想到制造業才是國家經濟的基礎,是國家繁榮發展的關鍵。當然,這樣說話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意味。但需要正視的是,經濟的潮起潮落很正常,制造業的低迷也很正常,這是一次真正意義的商業革命,大浪淘沙,能夠堅持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王者。可以預見的是,我國的低端制造業還會持續下滑,因為我們需要的不再是體量,而是質量。如果你真正關心制造業的發展,請更多地注重品質、注重創新,從根本上改革,走出自己的轉型發展之路。
下一個四年很短,到時候關注的不僅僅是奧運會,更是直面中國制造的發展。在全球經濟的體系下,各國之間都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們不需要“腦殘”一樣的抵制日貨、美貨,作為消費者,只會選擇“好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