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氣輪機、超聲解決方案、分布式能源,電網SCADA系統……這些實在不是能讓人歡快或引起閱讀興趣的詞匯或話題。
沒錯,制造業,是一個早已在現代社會被“消費思維”所湮沒的領域。在很多人看來,將各種不起眼的玻璃板、鋼鐵等原材料轉化為各類設備成品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制造流程,遠不如虛擬世界有趣、生動且富有誘惑力。
這就像美國歷史學家斯米爾曾發表的著名觀點一樣:在一個以聲音、圖像以及語言交換構筑的非實體化新型宇宙中,研究及探索制造業顯然已不能被大眾所接受。
難道說,全球制造業真的都陷入了“被后浪拍倒在沙灘上”或“固步自封”的窘境嗎?
絕對不是。最近,一場云集了海內外制造業大佬們的論壇(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顛覆了部分人的認知。因為諸多制造巨頭展現出了自己面對包括人工智能在內多項前沿技術時的積極做法與態度。
西門子首席技術官博樂仁
而這次接受專訪的西門子CTO博樂仁先生也完全不例外。
這個一直在聊天過程中面帶笑意的大個子德國男人,一聽到“人工智能”,不僅語調拔高了三個度,還手舞足蹈地描述前沿技術為工業制造流程帶來的變化。
而西門子,這家已經170歲的“教父級”制造企業,其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兩次工業革命與兩次金融危機以后,也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也許,長壽的秘密也在于那心照不宣的四個字——技術創新。
▌想保住頭頂上的“王冠”,必須保持高研發投入
如果你對德國制造業稍有了解,就應該知道一個讓全球制造界肅然起敬的英語詞匯——MittleIstand。
它代表著德國的中小企業群,為德國經濟提供約60%的就業與55%的附加值(數據來自德國聯邦經濟技術部)。作為德國經濟的中流砥柱,他們有著讓中國中小企業群極為艷羨的高水平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
雖然從規模來看,發展至今體量已相當龐大的行業巨頭西門子顯然已不屬于MittleIstand這一范疇,但卻符合MittleIstand所折射出的經營模式與企業文化理念:
在博樂仁先生強調西門子把5.9%的營收拿出來搞研發時,我們頗有些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這個比例甚至比一些互聯網公司都要高。
打開西門子2016財年的財務報告,數據明確告訴我們,公司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高達47億歐元,的確占全年收入的5.9%左右,這個比例也是德國制造業(數據來自德國聯邦技術部)的平均研發強度。
研發強度為5.9%。此為西門子2016財年收益報告截圖
此外,我們也“心照不宣”地找到了《2015年中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中部分可以對標的數字:2015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企業研發經費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為0.9%,比上年提高了0.06個百分點。
或許,兩國制造業水平的部分差距就在于這幾個數字之間。
博樂仁認為,要想保住頭頂上的“王冠”,領跑市場,就必須保持高研發投入,否則就會被別人從王位上拽下來。
也許,正是由于如此,才奠定了西門子在電氣行業以及能源與醫療器械市場的中堅地位。
▌Next47
Next47,意為“下一個47”,由于西門子在1847年建立,這個名字更深一層的寓意顯然再明顯不過:
“尋找并孵化有潛力的創業公司,就是讓西門子在未來的時間里煥發出新的生機。”
Next47被博樂仁稱之為“西門子寄以厚望的風投機構”,管理著10億歐元的投資資本。
實際上,這個機構有著類似于孵化器的職能。未來,大部分“被選中”的初創企業將來自于外部,并在next47內部被持續培植或催化(當然小部分也會來自于西門子的內部孵化基地)。
“我們可以投資初創企業然后讓他們上市,也可以由我們自己來培育初創企業,并最終由西門子接管并收購。在這兩個方面我們的處理都非常靈活。”
有意思的是,Next47的研發培育方向被劃分成5個創新領域,其中的兩個是“通吃型”——人工智能與區塊鏈。
而其他三個領域則專注于不同行業:分布式電氣化、互聯交通、和自主機械。這些都與西門子的主營業務有密切關聯。
按照博樂仁的解釋,兩個通用領域與三個行業既可以逐個突破,也能夠進行交互型研發,是一種“漸進性”與“顛覆性”相結合的創新路徑。
對于初創公司,作為一家電氣巨頭,西門子能給予的,顯然是資金、龐大的客戶群以全球市場。而后面兩個,應該是對那些有技術,卻缺少客戶渠道的初創公司來說最有誘惑力的資源。
“我們的業務遍布全球200多個國家,覆蓋了幾乎所有工業領域和市場。這可以幫助初創企業吸引到對其技術感興趣的客戶。另外,我們也能夠幫助初創企業與他們所需要的某個領域的專家進行對話,將他們的技術投向市場,實現落地。”
但實際上,成立Next47,培育與催化創業公司,西門子還有另一個目的——盡可能籠絡全球的年輕技術人才。
據國際人力資源機構Manpower在2015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在德國約有40%的公司無法填滿空缺崗位,特別是IT行業,缺口高達幾萬人。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正在年輕人群體中喪失吸引力。
而對于“百年制造”西門子來說,如何籠絡年輕人才,如果在科技公司進行人才爭奪戰中增加籌碼,成了內部越來越重視的問題。連博樂仁自己也承認,吸引最優秀的技術專家及開發者很難,因此要拿出你想象的到的一切資源。
▌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發生的化學反應,非常美妙
德國制造企業更喜歡且擅長搞“持續性創新”,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微創新”。
通俗易懂點就是,沒有哪一項是驚世駭俗,讓歷史震動的新技術,但卻能夠持續提升產品性能并得到市場的認可。
對于西門子目前為推進工業4.0所做的努力,博樂仁先生并沒有給出其究竟是“微創新”還是“顛覆性創新”的明確答案。但他卻暗示,這些新技術及帶來的結果將是顛覆性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既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顛覆性的過程。
但是,你看應用在交通方面的新技術和商業模式,包括自動駕駛和汽車共享等等,這將徹底改變城市居民的出行。
這是技術和商業模式兩方面的結合,由快速變化的技術和軟硬件所觸發。以電池(儲能設備)為例,與數字化和新的商業模式結合在一起,能夠幫助降低可再生資源的價格,進而帶來顛覆性變化。”
從目前來看,無論是能源領域還是電氣行業,其實都在經歷著去中心化、環保化、可再生化得巨大變革,因此,制造企業必須具備一些冒險的精神和能力。
但博樂仁卻不認為將各種各樣的新技術融入工業制造流程是一種冒險。相反,他表示公司愿意去關注和嘗試任何新技術和新點子,但前提是必須確認這項技術可以為用戶帶來巨大的價值。
譬如,先舉個當下最火熱技術領域之一——無人駕駛的例子。
根據德國冠科知識產權事務所(Grunecker)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2015年的自動駕駛專利排行榜幾乎是制造業的天下(除了Google,科技公司基本沒影)。除了傳統汽車及零件供應商,便是工業巨頭。
而西門子,赫然在列。
2011~2015自動駕駛專利申請數量排名
博樂仁在“嘮叨”各種新技術時,也著重提到了“如何為自動駕駛改造基礎設施建設”,例如自動駕駛車輛的普及一定會需要與以往截然不同的交通信號燈。
這不由讓我們猜測——西門子或許將著重加大在交通監控以及電力控制系統的技術研發力度。
如果你對像無人駕駛以及電氣行業這類離我們生活稍微有點遠的創新不怎么感興趣。這里還有一個很接地氣兒的例子——如果城市自來水管網出現泄露,怎么知道它出現了問題?怎樣檢查到泄露點?
這個問題大概很多家庭都能遇到,當然也是關系到自來水公司運營成本的大事。
實際上,目前自來水公司的搶修隊已經有很多秘密武器來修補管道,譬如聽音桿,或者是地下管線測漏儀以及數字電子聽漏儀。
但問題在于,很多修補都是后知后覺的。也就是說,你可以解答第二個問題,但卻無法實時掌握自來水管道的缺損及泄漏情況。
因此博樂仁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就應該在這個時候派上用場:
“一個城市的電網或者自來水管網有很多傳感器和設備來告知運行狀態。但是這些設備不可能在每個角落都有。所以我們就研發了一種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有限信息進行分析推斷出故障可能發生的位置,或者分析出水的滲漏點位置,然后將維修人員引到確切的滲漏位置進行維修。”
實際上,針對這個應用場景的研發進展并不是多么新奇。除了西門子,已經有部分國內外創業公司也在研發這類人工智能監測軟件。
但是,作為一家傳統工業制造企業,能將新技術迅速應用到基礎設施領域,這般敏銳度與態度都值得我們學習和稱贊。
總之,雖然對于很多德國制造企業而言,“微創新”才是他們的普遍生存戰略,但就像剛才提到的,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當下,誰能夠用顛覆性創新主導市場,誰就能找到立足未來的最大籌碼。
因此,工業軟件與數字化服務云,就成了西門子為自己在未來市場尋獲一席之地的,基于其工業體系所衍生出來的戰略性“產品”。
▌大家都在搞工業云,憑什么你就行?
工業云?這并不是一個足夠新鮮的概念。亞馬遜、IBM、GE(通用電氣)、PTC(參數技術公司)、惠普以及SAP,甚至中國的百度、華為等企業均已推出類似概念的產品。
如此之“吃香”,當然不僅僅是那數以億計將要連入互聯網的終端工業設備背后的龐大利益,還在于工業云平臺所扮演的核心數據處理與控制角色,就是所謂的工業群“幕后大boss”。
但哪家更具有特殊優勢?或者說,誰更能讀懂工業云的客戶——制造企業們的心理活動?這個問題將是決定這塊蛋糕如何劃分的關鍵性因素。
誠然亞馬遜、IBM等科技公司已經在云服務市場耕耘多年,有著無可比擬的技術優勢。但是,在工業云市場,這里的客戶既不是金融大咖,也不是電商用戶,而是一大堆可能與智能基本無關,甚至沒有實現互聯的老舊設備。
這個時候,比的或許不是技術,而是誰更懂工業。
SIEMENS MindSphere
你會發現,目前在工業云領域高調并頻繁斬獲訂單的兩家企業都來自于制造業。一家是通用電氣(GE),而另一家就是他“相愛相殺”百年的老對手——西門子。
實際上,西門子這個名叫MindSphere的工業云平臺僅剛剛推出1年,在時間方面并不具備優勢,也頗有一點對標GE云平臺的目的存在。
但博樂仁卻表示,西門子云平臺的關鍵優勢其實在于“工業軟件”。而公司也已經在“由硬變軟”這條路上悄然布局了整整十年:
“我們在過去10年里,一直在投資工業軟件和數字化服務,特別是物聯網操作系統MindSphere。”
此言不假。根據我們從Crunchbase查找到的信息顯示,從2006年開始,看似保守低調的西門子,就悄悄走上了一條果決激進的軟件并購之路。
2006年,西門子耗資35億美元收購了產品生命周期軟件(PLM)與服務商Unigraphics(UGS,也就是今天的Siemens PLM Software)。
這次收購對西門子究竟意味著什么?從那一刻起,西門子具備了立足于數字化未來的重要根基。是一次史詩級的成功并購案例。
2011年收購軟件公司Vistagy和emeter。前者專門研發將3D電腦設計系統轉化為特殊應用場景的工業軟件,而后者則為大眾市場提供能源信息管理解決方案。
2013年,西門子再次收購了一家研發產品生命周期軟件(PLM)的技術公司TESISPLMware;
2014年,收購了知名的企業級MES軟件公司Camster;并于同年出售了所有家電股份,徹底退出家電投資領域,專注攻占toB市場。
2016年初,又收購了美國3D模擬軟件供應商3D-adapco;同年8月,又收購了英國3D工業打印組件開發商Materials Solutions;同年11月,又斥資45億美元收購了美國自動化與工業軟件供應商Mentor Graphics。
可以明顯看出,隨著時間的遞進,西門子的收購頻率越來越高,“變軟”的態度也越來越強烈,下的血本也越來越大。
西門子針對不同工業場景及制造企業而生產的設備、軟件及服務真的是五花八門。
譬如針對中國很多設備老舊且沒有聯網的制造工廠,博樂仁很自信地表示,公司開發了一種即插即用型傳感器,可以直接將其連接到設備上:
“這的確是一個挑戰,但面對現有環境我們也有自己的一套辦法。以電機為例,這些傳感器可以測量電機的振動和溫度,并將所有的信息回傳到系統中,從而能夠對尚未連接到物聯網中的設備進行預防性維護。”
甚至于,為了能夠說服那些對數字化不甚了解的客戶,西門子還特地準備了一套“現場教學設備”:
“我們有一個名叫MindConnect的小型設備,它可以接入任何一個自動化系統,非常輕易地讓客戶接入數字化平臺,并且親自體驗數字化是如何影并驅動制造業工廠的。”
當然,對于任何一家提供云服務及數字化解決方案的公司,“安全”永遠都是一個讓他們慎之又慎的問題,也是一項既能讓他們名聲鵲起,也能讓他們名譽掃地的服務。
▌“網絡安全”
所以坊間也有這樣一個普遍的憂慮:工業云方案何其多,但能保證各類數據不被泄露,不被黑客攻擊盜取的有幾家?
這樣想想,距離亞馬遜AWS大規模宕機事件過去沒多久,“企業級網絡安全”這個話題再次甚囂塵上,也幾乎讓所有提供類似服務的公司都受到了社會及市場的質疑。而這樣的“車禍”,云服務巨頭們幾乎都攤上過。
因此,這也是讓博樂仁在接受專訪過程中表情最為凝重的一個問題。
因為不同于你的個人信息被泄漏給某整容或減肥平臺,可能最多被打幾個騷擾電話;很多制造工廠以及西門子的同行或許會時刻擔心被云服務供應商剝奪數據控制權,而數據一旦泄漏,或許將給他們難以用金錢估量的損失,甚至是滅亡式打擊。
因此,雖然博樂仁強調“西門子是首批在華獲得網絡安全認證的公司之一”,但這個答案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以燃氣輪機為例,如果用戶需要通過系統進行實時操作,比如運行一個燃氣電廠,這時候如果發生數據泄露,就有可能使整個系統癱瘓。
對于這種情況,MindSphere比市面上任何一種系統都有巨大優勢。我們擁有的是專業級工業平臺和與之匹配的無與倫比的工業安全標準,而且我們為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定制化服務,這將大大降低數據的危險系數。
▌百年老店的重生之路
有人曾這樣描述西門子:如果說GE是靈活和開放的陽光帆船手,那么西門子就是謹慎持重的技術男。
當然,謹慎與創新無關,但或許與“顛覆性創新”有一定的關系。因此你會發現,曾經更喜歡俯首專注的西門子正在悄然改變,從屋子中大步地邁了出來,自信堅定地擁抱數字化未來。
近兩年來,不管是讓人驚嘆的研發投入,還是對自己工業云開放平臺MindSphere的大力推廣,亦或是建立風投業務部門Next47,都是西門子決定走“顛覆之路”的開始。
長期戰略、可持續發展、開拓精神。當這些都成為更多制造業以及企業家的一種內在需求和驅動力后,那么利潤的最大化或快速致富,就會變得不那么首當其中。
而這些,也是作為一家德國“百年制造老店”的遠見、氣魄與尊嚴。
更多信息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OK智能制造”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并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