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在空前大規模的環保檢查力度下,各地因去產能、環保整改,大批實體企業限產、關停!由此引發的失業潮正在逐漸席卷每個城市!風暴所到之處,企業大面積斷水斷電停產,工人停工失業,家庭生計堪憂!有點哀鴻遍野的味道。
在這種格局下,中國的制造業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對經濟發展是促進還是制約? 限產、關停的企業和工人該何去何從?我們逐一分析。
企業和人民的層面:制造業受到打擊導致利益丟失——悲觀
此次環保風暴給制造業帶來了相當大的影響,企業停產、工人失業、原材料采購等被迫停止,在不同時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
短期影響,環保限產政策嚴格落實,供給面臨較大沖擊。鋁、鋼鐵、水泥等限產規模占比將超過1成,供給將顯著下降,相應產品的價格仍有上升空間。
中期影響,供給沖擊傳導至生產、投資和消費,宏觀經濟將受到負面影響。生產方面,上游直接關停,中下游因原材料成本上升,利潤空間縮窄,也將間接受到影響;投資方面,下游利潤直接受沖擊,上游短期雖然受益漲價,但是中期,下游需求下降將完全抵消價格上漲,疊加生產放緩,固定資產投資將會下滑;出口方面,環保容忍度高是現階段吸引國際資本和保持貿易優勢的一項因素,出口競爭力因此將受損;此外,工人的失業以及消費的下降定會伴隨出現。
長期影響,環保限產對于產業升級的促進作用可能會打折扣。環保限產的初衷,是想通過提高污染成本,促進產業升級,擺脫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生產模式。但是,由于不是依靠上線環保設備,也缺乏市場化手段來內生環境成本,一些高效率的產能也面臨關停的窘境,對于產業在環保方面升級的作用可能會打折扣。
環保整治將加速行業洗牌的速度,在嚴厲的環保整治工作中,中小企業的處境將越來越艱難,不少企業都感受到了“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兩極化發展趨勢。
國家的層面:制造業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樂觀
幾年前就有媒體稱中國已步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說的是一個國家跨入中等收入,面臨勞動成本上漲、貧富不均,導致社會矛盾集中頻發,經濟停滯不前。而邁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條件是要發展高端、高附加值的制造業。
所謂高附加值,以一架波音飛機效益為例,中國要制造2億件襯衫才能換來。制造飛機只要幾百人就可以,而2億件襯衫要上萬人的工廠日夜不停,其間伴隨大量污染,中間端倪顯而易見。
國家為何力排眾議,支持微信、支付寶,即使傷害了銀行也要挺?通過網購物流化,大大降低了時間、成本和人工,其道理也是如此。
根據《中國制造2025計劃》智能化、綠色化的趨勢,原先萬人工廠,現在100人就可以搞定,失業的人怎么辦?
通過制造業高端化發展,商品競爭力,內需增加,服務員吸納的人口大大增加,再加上設計、新型技術人才等全新的就業,其實無需過于擔心失業問題。汽車代替了馬車,原先的馬夫變成了司機,只不過是崗位的轉換。一個崗位的消失不是無理由的,新的事物會誕生,而這個轉換過程帶來的帶來的好處就是效率的提高!
以環保整治工作為契機淘汰一些生產不規范的企業,對行業的長期發展來說也是有利的。開展環保整治工作一方面能夠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對于產業升級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同樣每個行業的私企也要兼并整合,無論是管理、稅收、環保、福利都更便于監督。借著環保轉型,趁機兼并整合,讓中國的企業有競爭力,助力一帶一路計劃,更快地跨出中等收入陷阱。
國家的思路很明確,加大輕工業的發展,做智能化、無污染化。
以機床行業為例,環保成為智能制造的催化劑
當前,中國機床工具市場的需求發生了顯著變化,需求總量明顯減少、需求結構加速升級的市場新特征愈加明顯。首先,機床市場結構升級,表現為自動化成套需求增長迅速,通用型產品性能、可靠性方面的換檔升級需求加大;其次,數控機床的技術發展趨勢在“高效、精密、復合”的基礎上,對智能化和“綠色”提出了更高要求。
環保的壓力,促使機床行業向人工智能化方向發展。廢舊機床被淘汰,污染嚴重的機床被淘汰,非智能化機床被淘汰。人工智能在大趨勢下發展提速成為必然。
以國家長遠眼光去看,眼前的茍且算什么,詩和遠方會實現的。
從以上兩個不同的角度的對比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環保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已經看到了顯著的效果。不過,從經濟發展角度講,又出現了限制經濟提速的情況。
總結來說,中國在極短的時間完成了極大財富值的堆積,自然會付出極大的代價,環境首當其沖。所以,今天提出產業結構轉型和動能轉換是在這個發展結點看起來無可厚非。但當一個公眾利益的問題是由個體利益問題組成的時候,這就有些麻煩了。最簡單直接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呢?官方已經給了我們答案,“鐵腕治污,環保風暴”。
我們如何才有更和諧的環保政策?如何才能更文明地平衡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在國家大力開展環保整治的時代背景下,企業主的大聲呼吁顯然無法改變這一歷史洪流的方向。但老百姓要喘氣更要生計,還請有關部門在進行環保整治的同時,認真調研各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化工企業和員工們的生存!
環保應當制定有效的實施方案
環保整治有必要,也是大勢所趨,有利于化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但整治過程中,應該停止使用“一刀切”的整治方式,“一刀切”使很多化工企業無所適從,需要實施差異化政策措施,細化環保監管制度,方可長治久安。
治理污染人人有責,公眾要參與,企業要擔當,政府管理部門的責任更加重大,不僅要有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而且要有獎優罰劣的具體措施,防止出現“失責者寬,盡責者嚴”的逆向淘汰。
環保政策的生產效率應存在滯后反應,環保政策應考慮產業差異,并應指定配套措施協助廠商進行環保改造。
切實維護個體利益才能讓環保更好的進行
要分類處置,科學有序抓好問題整改。各地區要科學研判、準確把握、依法處置,針對不同的污染企業分行業、分類型、分情況,科學制定整改落實措施。對嚴重污染以及不符合法律法規的“散亂污”企業,要堅決依法關停取締到位。對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畜禽養殖、家庭小型加工點、群眾生活急需的小型經營項目,如養殖場、洗衣店、餐飲店、饅頭店、餃子鋪、洗車點等行業企業,既要及時回應部分群眾的合理環保訴求,也要兼顧廣大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嚴格按政策辦事,做到實事求是、分類梳理,疏堵結合、穩妥處理。要著眼建立問題整改的長效機制,拿出創新性舉措,注重把環境保護與脫貧攻堅、農業生產等結合起來,有效保障群眾就業和農民增收,不能簡單一關了之、一拆了之。
要加強統籌,積極穩妥保障問題整改。要統籌做好環保問題整改、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等工作,搞好信息公開,做好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及時向群眾講清楚說明白法規、政策和道理,積極爭取群眾理解支持。堅決杜絕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對搞形式主義、命令主義,片面整改、錯誤解讀環保督察而導致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一經查實,要依法依規依紀嚴肅問責。
環保風暴悲情開場,希望能夠喜劇結局!
改革是好的,方向是對的,但阻力也是有的,如何在幾年內跨越這個困境,達到最終的喜劇結局,是每一個個體、企業,更是國家和政府應該去認真思考的問題!
【此文章原創來自于158機床網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