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受城市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勞動力成本逐步攀升等因素影響,傳統工程機械行業面臨著新的挑戰。長期以來,多數人對于工程機械的印象還停留在人工操作挖掘機作業等場景中。實際上,在變革壓力下,工程機械行業已經開始向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加速轉型。
行業發展有喜有憂
工程機械行業不僅是為國家基礎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而且也是裝備制造業中的重要細分領域。作為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行業,工程機械的發展在充分帶動裝備制造業產業升級、技術創新的同時,也能顯著提升我國的綜合競爭力。
由于全球經濟整體回升、“一帶一路”倡議快速落地,各國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不斷增長,2017年全球工程機械行業銷售量提升達5%以上。此外,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1-6月,我國挖掘機、裝載機、壓實機械和水泥專用設備等機械設備累計生產13.7萬臺、7.6萬臺、3.2萬臺、28.8萬噸,同比增長43.5%、30%、26%、0.6%。
雖然工程機械國內外市場表現較好,但是一直以來,全球主要市場均為美國、日本、歐盟、俄羅斯等國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所掌控。相對而言。我國裝備制造業仍然有很大發展空間,工程機械的整體品牌實力還有待繼續提高。
不過,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也取得了很大進步。以中聯、三一、徐工、濰柴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在核心技術研發、海外市場開拓、國際資本并購等方面進展積極,引領著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乃至裝備制造業產品、技術、市場、品牌的全面升級。
面對中低端產業鏈加速向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轉移,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制造業回流等戰略相繼落地,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亟需尋找新的發展突破口。在這一趨勢影響下,推動產品、產業的智能化升級將成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能否在未來立足于國際競爭強林的關鍵。
智能化發展成為主流
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工程機械智能化研究始于上世紀90 年代。1991年,我國正式啟動了“863計劃”,自動化領域首席科學家蔣新松首先在國內開展了工程機械機器人化技術的研究工作。隨后,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吉林大學等高校與科研機構相繼入局,開始與國內工程機械企業展開聯合研究與開發。
實際上,對于工程建設行業來說,人口紅利的快速消退,使得人力成本正在超越原材料、設備,成為最大的支出部分。加快推動工程機械行業轉型升級,促進工程機械智能化發展,將有利于減少人力成本投入,擴大行業利潤空間。
從目前來看,工程機械行業的智能化以及智能工程機械的發展,最為直接的就是機器人的引入與機器人技術的應用。現在,很多業內企業都在生產過程中大規模使用機器人進行焊接、涂裝、裝配等工作。此外,部分工程機械產品也日趨機器人化。
另外,工程機械智能化的另一方面,還體現在故障診斷、產品壽命預估等環節上。借助大數據、物聯網、深度學習等技術,企業能夠對工程機械產品的基本狀態進行實時掌握,并及時發現故障、及時做出應對。同時,企業還能獲取智能工程機械的運行數據,進一步發揮這些數據的價值。
未來,在科技發展變化與施工項目要求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工程機械應用對于集成化操作和智能控制的需求會越來越高。而在信息化、智能化熱潮推動下,新一代工程機械發展的目標將日益明確,步伐也會不斷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