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法令,將航空發動機制造商馬達西奇公司國有化。
這意味著,此前中國企業收購的努力,夭折了。
中企為什么想收購馬達西奇?
美國為什么竭盡全力阻撓?
1、
正解局曾介紹過烏克蘭的軍事實力。
蘇聯解體后,烏克蘭繼承了一部分軍事遺產。
實力之強,排得上世界第三。
最突出的還是軍工生產能力。
烏克蘭從前蘇聯繼承了全套軍事制造體系和35%的產能,能獨立生產包括飛機、潛艇、核彈、航母在內的各類尖端軍事武器。
烏克蘭擁有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南方機械制造廠、安東諾夫飛機設計局等世界知名軍工企業,還有近3600家涉及軍工生產的企業。
其中,就包括馬達西奇公司。
馬達西奇是世界最重要的飛機發動機生產工廠之一,被譽為“動力沙皇”。
其生產的發動機,廣泛應用于運輸機、民航機與多系列直升機,馬達西奇累計生產了幾萬臺不同用途的航空發動機。
馬達西奇公司
馬達西奇生產的航空發動機,就用在了安-225運輸機上。
安-225是現今最大的軍用運輸機,載重是美國C-17的兩倍。
就是這么一家牛逼的軍工巨頭,如今發展卻陷入了窘境。
雖然烏克蘭的軍工家底很雄厚,但也禁不住敗家。
就拿馬達西奇公司來說,每年用于研發新發動機的經費,只有區區1800萬美元。
沒搞研發,技術上,只能啃老本了。
烏克蘭國內經濟不行,市場又小,馬達西奇的航空發動機無用武之地,只能靠向俄羅斯出口過日子。
2014年,俄羅斯和烏克蘭因克里米亞鬧得不愉快。
時任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基本中斷了俄烏的經貿合作,馬達西奇喪失了最后的一個大客戶,更是雪上加霜。
馬達西奇只剩下兩條路:要么破產,要么賣身。
2、
有實力接盤的買家,屈指可數。
放眼全球,只有美國、歐洲、俄羅斯及中國的企業。
美歐看不上,俄羅斯更不會買,只剩下中國買家了。
中國確實是比較合適的買家。
在此之前,中國與烏克蘭,在軍事上已經有比較深入的合作。
烏克蘭經濟拮據,靠賣軍火賺錢。
中國從烏克蘭齊備的軍火庫里撿了不少好東西。
比如,以2000萬美元買來了航空母艦瓦良格號,還收購了烏克蘭的軍艦用現代燃氣輪機生產技術。
中國L-15“獵鷹”教練機的發動機,就是馬達西奇生產的。
別看自烏克蘭獨立后,馬達西奇沒能研制出新的航空發動機,完全是在吃前蘇聯的老本。
但是,航空發動機不愧是“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技術門檻實在是太高,馬達西奇的技術,對中國還是有用的。
中國若能夠順利收購馬達西奇,至少有兩點益處:
短期看,能夠保障L-15教練機航空發動機的供應。
長期看,能夠獲得研發制造經驗和技術,學以致用,推動我國航空發動機研發。
對烏克蘭來說,出售給中國,至少能夠讓馬達西奇生存下來,還可以借機擴大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經過接觸協商,2019年8月26日,中國天驕和中國新威宣布,拿下了馬達西奇56%的股份,獲得了控股權。
在這一收購等待烏克蘭反壟斷委員會批準之際,美國開始動手了。
美國不愿意看到中國獨立自主掌握航空發動機技術,想方設法阻撓這一交易。
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以個人名義專門前往烏克蘭,試圖說服烏克蘭政府叫停中國公司對馬達西奇的收購。
美國甚至派出了一家有政府背景的私人安全承包商,前往烏克蘭與中國企業搶購馬達西奇。
2020年8月31日,在美國的干擾下,烏克蘭反壟斷委員會正式否決中國投資者對馬達西奇的收購。
不讓中企收購,馬達西奇怎么辦?
最近,烏克蘭又宣布,100%收購馬達西奇的股份,意味著,馬達西奇將成為國有企業。
這位收購案畫上了句號,也宣布了中國企業出局。
3、
中國企業被踢出局,這事卻沒有結束。
中國企業收購馬達西奇,合規合法。
烏克蘭政府以行政命令對馬達西奇實施國有化,單方面撕毀合同,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合法利益。
有專家估算,烏克蘭至少要賠償中國企業35億美元的賠償金。
為了這35億美元,烏克蘭國內吵了起來。
烏克蘭最大的反對派政黨“反對派平臺——為了生活”對此進行猛烈批評。
更大的負面影響是,烏克蘭的行政命令破壞了投資環境,造成了市場恐慌,有可能造成外國投資的流失。
對中國來說,比35億美元更重要的是,航空發動機短板如何破局?
短時間看,俄羅斯航空發動機是可供選擇的替代品。
實際上,俄羅斯是中國航空發動機的主要供應商。
僅用于轟-6、運-20等大型飛機的D-30KP-2發動機,中國已經從俄羅斯采購了近500臺。
長遠看,航空發動機的短板,還是要自己破局。
馬達西奇事件已經在警示我們: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