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來不準備聊這個話題的,因為其他人聊得太多嘛。不過后臺老收到好多消息讓我說說理解,所以周末把政府工作報告仔細研究了下,寫成了本文,跟大家一起分享下。文章開始前,可能有讀者不是太清楚到底什么是碳中和,我先給大家稍微解釋下。
現在一般認為,地球溫度再上升兩度,人類就完蛋了。冰山融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掉沿海地區,而且會出現極端氣候,比如暴雨大風什么的。往往引用的是下邊這張圖。下圖就能看出來,過去一千年地球溫度還是很穩定的,最近一百年突然上升了一度左右,這一百年正好是人類開啟工業革命之后。
地球溫度上升這事應該是真的,不過到底是不是人類搞成這樣的,還有爭議。我查了很多論文,說啥的都有,有不少學者信誓旦旦是人類搞壞的,也有說法認為地球的溫度一直這樣變來變去,并且有周期性。
不過古代有一段時間溫度確實比現在要高,那時候比較溫暖濕潤,黃土高坡還是綠的,河南還有大象。當然了,海平面也比現在高一些,上海有一半還在海里。唐朝之前,那個崇明島完全在海平面下,后來露出來的。直到很后來,上海那地方一直泥濘不堪,所以叫上海灘。
不過氣候話題應該是最“政治化”的一個,一直以來都是根棍子。最明顯的就是美國,唯一標準就是是否對自己有利,自己要搞工業就不參加氣候協定,換個總統改了策略,又熱心地參加上了。比如最近這次,川總剛退出巴黎協定,拜登一上臺立刻又重新加入了。
以前西方逼著中國遵守碳排放協議,主要是中國那時候處在工業的上升期,必然伴隨著大量的碳排放,西方希望中國能主動降低。問題是在那時候,降低碳排放就等于降低發展速度,我國當然不愿意了,很多人有意見,也就有了丁仲禮院士和柴靜的那一番對話,柴靜一副傻白甜樣站在西方的角度指責我國。
不過時過境遷,柴靜和丁仲禮的對話發生在2010年,這不十來年一晃而過,我國態度已經發生了大轉彎,要保護環境主動降低碳排放了。
原因也不復雜,因為我國已經完成工業化,并且要轉型了。高舉環保大旗,說不定還可以防止制造業回流西方。
我國這幾年承諾要在2030年“碳達峰”,也就是那一年碳排放達到峰值;在2060年達到“碳中和”,也就是中國這邊工業和居民排出去的碳,都要自己吸收掉,所以叫“碳中和”。為了做到這一點,就要搞清潔能源、綠色工業,這些可以降低碳排放。再多種樹,把二氧化碳吸收掉。
1
為啥要搞“碳中和”
首先咱們回顧下歷史,大家體會下大國到底是怎么完成交替的。
當初把“信用”和“壓低成本”發揮到極致的荷蘭人在大航海時代第一個崛起,卻沒頂得住“負債經營”并且擁有大量殖民地的英國的反復進攻,最后英國成為頭號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在了英國。
但是由于美國和德國換賽道搞內燃機和發展電力,英國很快落后,在二戰后徹底讓出霸主地位,而美國押注核能和計算機,并且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搞互聯網,徹底領先世界一個身位。
大家看出來了吧,每次彎道超車,都既有對原來體系的繼承,又有對原有系統的突破。
“碳中和”這玩意也一樣。如果20年前嚴格執行,比如超過規定碳排放就加稅,那就是要絞死我國。道理不復雜,在那時候,“碳排放權”就是發展權,我國搞的那些重工業,還有代加工,無一不是高碳排放產業。大家看下圖也能看出來,我國碳排放迅速上升那十幾年,正好是我國經濟快速增長那些年:
如果那個時候就開始搞“碳堡壘”,比如某個產品耗碳超標,就得追加關稅,本來制造業利潤就薄,如果再加稅,就很難快速積累原始資本了。我國工業水平可能被鎖死在一個低檔位上,很難翻身。
現在這種可能也不是沒有??梢阅繙y的將來,“碳稅”基本不可避免。碳排放大戶如果不盡快整改,很快賺的錢還不夠交“碳稅”。而碳排放小的那些企業通過出售指標,也能賺得盆滿缽滿。比如特斯拉,出售碳積分賺了15.8億美元,問題是這貨去年的利潤也才7億多。
大家也可以想想,特斯拉的15.8億是賺了誰的錢?顯然是買特斯拉碳積分的那些公司。他們碳排放太高,所以要出去買積分,這就相當于是“碳稅”。對于那些碳排放大戶,這玩意可是個催命鬼,不出意外,這根絞索可能會絞死越南和印度的制造業。
此外大家可以思考一個問題,為啥互聯網行業的那些人工資那么高,而制造業相關普遍非常低?
最關鍵的兩點:
首先傳統制造業最賺錢的兩部分,也就是研發和銷售都不在我國,我國賺了個辛苦錢。而互聯網行業,研發生產銷售都在自己一個公司內部,可不是收入高?
第二點也很關鍵,原料問題。從去年開始,大宗都在瘋狂漲價。啥是“大宗”?就是原料。我們生產出來的東西,不僅要給研發分,還得交專利費,還得給原料分,最后自己剩不下啥了。比如聯想看著好像電腦賣了不少,但是沒賺到錢,本質就是都給上游CPU和顯卡賺錢了。一個集成商,根本沒啥利潤。而能源,就是成本中特別大的一塊。
把這些問題綜合起來,大家就能發現,我國接下來最重要的事,就是盡快選個方向換道,并且深耕,做到領先其他國家。
那還有什么領域比能源領域更適合做這種大換道操作呢?
2
新能源之戰
能源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說,當初美國正是在國內發現了大量石油后,成了輪子上的國家。大家注意下,美國很早就是石油國。沙特還不是石油國的時候,美國自己已經是了,甚至沙特的石油,也是美國石油公司探測出來的。
但是我國卻沒這好運。剛“改開”那會兒,我國一度還準備挖石油換美元,再用美元換德國和日本的機械設備。不過很快就被證實行不通,因為我國并沒有那么多石油。后來賣稀土,搞“市場換技術”,才勉強湊了一些錢從德日買設備。
但是隨著工業發展,一個新的邏輯出現了。
以前大家理解的“能源”,都是從地底下挖出來的,比如石油煤炭等等。但是等到我國工業能力空前上升后,我國的很多企業開始給國外生產光伏板,一個新的思路浮出水面——能源不一定要挖,還可以造,問題是制造業不就是我國的強項嗎?
不過剛開始的光伏板中國這邊只負責組裝,沒啥技術含量,原材料和技術都是國外的,最后又只能賣到國外,所以也叫“兩頭在外”。多說一句,早期搞光伏最積極的是德國那幾個國家,他們也在補貼搞。
2008年次貸危機之后,我國就開始集中火力搞光伏和電動車。這倆正好處在上游能源和下游應用端。而處于運輸環節的“特高壓”,也在2006年開始上馬。
他們仨結合起來,就是一個產業的閉環:光伏負責生產能源,特高壓負責運輸,電動車負責消費。
這條道路現在看起來似乎一目了然,其實在過去十幾年里,光伏產業受到了無數的批評。一方面早期光伏企業騙補的多,另一方面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當時大家看不出來這玩意到底有啥用。不過好在政府比大部分人清醒,利用了產業政策和市場經濟兩條腿走路。
搞市場經濟不在于難不難,而在于它本身是一本賬,只要一件事長期看能盈利,自然有人會投錢去研發,研發出來的技術再怎么復雜,只要有利潤,那就會被持續改進下去,遲早變得又便宜又廣泛。如果說市場經濟有啥偉力,這就是。
但是市場有個毛病,這類大型項目初始階段往往投入太大,又看不到回報點,所以民間投資一般不會入場,這時候國家就需要用財政推動一把,或者用“產業政策”扶持下,讓這列火車跑起來。能盈利了,市場就會接管,隨后做大做強。
而且大家要有一種叫“奇點思維”。這又是個啥東西呢?市場發展技術有點像你學習一門新技術,一開始很痛苦,像在充滿迷霧的山里前行,過了某個點,突然就明白了。在工業領域,也有這個邏輯,像下邊這樣的,過了某個點突然就爆發了:
比如智能手機,在蘋果發布iPhone4之前,諾基亞他們幾個老牌手機廠家已經研究了很多年觸屏手機,一直效果不太好,但是在蘋果發布后直接爆了。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而光伏,現在已經完全做到市場化了,現在基本不用政府補貼就能運轉起來(今年總補貼才5億,要知道,四年前是500億,前期累計投資了6000億)。市場上的光伏企業能自己養活自己,并且每年裝機量都在暴漲,光伏和電動車都已經過了“奇點”。這也是為啥大家也看到了,這兩年資本市場這兩樣的股票越來越猛。
而且我國還有個明顯優勢,就是一直以來的說“市場足夠大”。市場大,才能回收投資,才有繼續研發下去的經費,容錯和實驗空間足夠大。
日本很早就盯上了氫能源,從90年代就開始搞這個。二三十年過去了,盡管積累了無數專利,導致其他大國如果發展氫能源,很難從日本那里繞過去。現在啥情況呢?中國、美國和歐洲這些擁有大市場的國家都選擇了電動車,發展得有聲有色;而選了氫能源的日本死扛了幾年后,最近也開始不那么堅定,氫能源龍頭本田也宣布這個月停產了氫能源汽車。
當然了,氫能這一塊不是不搞了。氫能源也是碳中和的一部分,比如今后我國也要繞過日本專利大規模搞氫能源卡車。因為重卡要長距離行駛,如果以電池驅動,幾十噸的卡車可能要裝一個十幾噸的電池,用氫能源就劃輕的多。并且既然到處修加氫站比較困難,如果只給重卡用,那就修在高速路口,少量加氫站就能滿足全部需求,這方面我們國家也在積極探索。
根據《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氫能將成為中國未來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到2050年氫能在中國能源體系中的占比約為10%,氫氣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年經濟產值超過10萬億元,這也是個超大市場,大家可以關注下。
此外中國如果打著“碳中和”的名義,光明正大地搞替代能源,到時候我國西北廣闊而且荒涼的地帶,就會成為源源不斷的“超級大油田”,到時候我們進口少量石油就可以了(我國自己一年也能自產兩億噸石油),畢竟塑料之類的化工材料還需要石油。
到時候輸送能源的,也不是傳統的油輪和石油管道,而是特高壓輸電網絡,反而更便宜一些。西部承接大量的工程項目,到時候也能創造大量就業。比如政府工作報告里說,要把新疆建設成國家“三基地一通道”,也就是大型油氣儲備基地、大型煤炭煤電基地,大型風電基地。今后西部就是中國乃至亞洲的能源中心。
此外還有更有意思的業務,比如央視播過一個新聞,戈壁灘被光伏板擋上后,太陽照射減少,土里水分流失也減少,后來竟然長草了。再后來不想拔草,在光伏板下放羊,叫“光伏羊”,下圖是人民網的圖片。
此外如果石油不再像現在這樣是人類工業的血液,那“石油美元”體系很快就站不住腳了,如果中國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發電國,那我們可以也搞個“電力-人民幣體系”。
3
研發時代
當然了,眼前的不算啥,咱們眼光要放長遠,比如大家可以想想,十年后將會是啥情況?
事實上哪怕五年后看我這篇文章,也能看出來,本文所有的預測,全部偏保守。
引用一段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數據,現在風電和光伏發電占到整個社會的11%左右,國家計劃準備2030年把這一比例提高到25%,其實按照今年的發展速度,想想就覺得保守了,至于電動車,更是不可限量,保守估計35%的滲透率。續航能力幾年內就會突破一千多公里。
而且大家知道,電動車其實是個被軟件定義的產品,今后越來越像手機,比如高速公路上自動駕駛可能很快就會被解決,到時候就得提供點其他好玩的,新的需求就出來了,到最后,這些需求會壓過車的原本需求,就好像現在咱們的手機裝了微信等一堆app,最初的打電話功能就不咋用了一樣。所以說天地廣闊,大有作為,到時候可以養活幾百萬研發人員,可能跟互聯網似的,間接帶動上千萬的工作崗位。
說到這里,可能有小伙伴納悶,博主你會不會太過樂觀了,現在技術障礙非常多,這些技術攻關會不會非常的難?
大家先想想另一個問題,為啥現在太多人的工資上不去?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技術的研發都在海外,中國一直在用人家現成的。相當于一群操作員,收入能上去有了鬼了。為啥大家經常說華為騰訊工資高,因為他們的技術是自己研發的,研發人員當然高了。還是那句話,你看著是技術障礙,別人看著是懸賞令;你看到了問題,別人看到了商機。
所以吧,太多人一邊抱怨中國不創新,又對我國企業攀登技術高峰沒啥自信,這就不像是成年人的思維方式了。我國指望“碳中和”帶動產業轉型,就是為了避開西方那些已經研發很成熟的技術,這樣我們才需要自己研發,既養活了技術人員,又設置了專利封鎖,到時候他們還得買我們的技術。這個不是瞎說,光伏和特高壓這兩樣,中國已經做到了最頭部,特高壓的技術手冊和業界標準都是從中文翻譯成英文的。
如果技術全部已經是現成的,那八九不離十我們又在給國外打工了。今后的趨勢是,光伏、特高壓和電動車這些新一代技術的研發和生產都牢牢把握在我國手里。
所以吧,不要怕技術難解決,趨勢最重要,太多人整天說中國四大天坑專業畢業的學生找不到工作,希望國家安排,本文講到的這些前沿領域,這些今后都大規模迭代研發,這就意味著無數的工作崗位。
國家層面做的事已經很多了,最后關鍵還是企業和個人。高耗能產業就不說了,都在抓緊做技術迭代,畢竟今后降碳就是省錢。有意思的是,互聯網公司看起來跟碳中和這事沒啥關系,其實也早早地開始布局了。馬化騰今年兩會的時候還提了碳中和提案,建議優化科技企業數據中心布局(這玩意也是碳排放大戶,而且今后規模越來越大),加快綠色技術研發,未來估計會有更大的動作。
此外新技術的引入也可以降低全社會的成本。咱們現在基礎設施相對完善了,出門坐地鐵公交車,騎個共享單車都算是低碳出行。線上生態也比較綠色友好,掃碼點餐和線上繳費這種就不說了,未來身邊必須用到紙的場景會越來越少,低碳會是未來幾代人的主流生活方式。
4
尾聲
長期看來,碳中和這事不出意外是接下來十年最重要的幾件事之一,甚至沒有之一。因為能源這事本身就是天大的事,應該跟十年前的互聯網沒啥差別。伴隨著這事推進,必然會在現有基礎上再誕生一堆偉大的公司,而且這條路中國是排頭兵,所以要主動承擔起研發的重擔,自然也會吸收大量的從業者。
本想說對投資也是重大利好,又覺得很容易誤導人,因為大家一但看出來一個行業將來勢頭很好,就會集體沖進去,把股價短時間內拉爆,這就叫“抱團”和“一致性”,這種瘋狂上漲遲早會因為什么風吹草動而解體,產生暴跌,大家去看看芯片方面的股價就會對這一點有深刻理解,股價趨勢問題不大,但是總是大起大落,可能錢還沒賺到,心臟病找過來了。不過有說法說是定投碳積分可能是下一個商機,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關注下。
不過說了這么多,主要是頂層規劃,最后還是要落實到每個公司和人身上,還得從我們自己做起,人人在日常生活中少一些碳排放,14億人的總和就是個天文數字,這兩天正好發現微信出了個碳中和的科普公益小程序,大家可以用它了解一些相關知識,放在文末了。
此外國家后續肯定要出臺相關落實到個人的政策,獎勵那些在“碳排放”方面做的好的人和組織。浙江那邊已經在搞“碳賬戶”,平時按照行為習慣給賬戶充值,最后落實到相關政策扶持上,比如最近有些地區特價新房搖號,就要看社保年限,交社保時間越長越有利,按照國家現在搞碳中和的積極性,“碳賬戶”可能也會納入評估體系。
總之,碳中和這事在接下來一些年會深刻影響到無數人的生活,直接或間接。事實上就在這幾年已經催生出來上下游幾百個大型公司和幾十個上市公司,幾百萬人參與其中。問題是這才是剛開始,接下來的幾十年,新能源和新科技會催生出更多的新技術和新思想,這些都將一點點地重塑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