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雙減”出臺后,很多人解讀說,如果沒猜錯,中國的教改方向將是對標德國。
“對標德國”意味著什么,未來究竟可能從哪方面“對標”?
一位經歷了九年義務教育和高考,后來在德國生活了13年的媽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放在過往,我說什么都不敢點評中國教育。
一是這個話題太大了,牽一發動全身,僅憑個人見識和經歷,根本沒有本事評頭論足,無論批判還是贊美,都容易暴露一個人的認知局限。
二是我生活在海外,無論說什么都會給人“何不食肉糜”,“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
這次“雙減”出臺后,我這個局外人突然覺得格外清醒。
很多人解讀說,如果沒猜錯,中國的教改方向將是對標德國。
作為一個經歷了九年義務教育和高考,后來在德國生活了13年的人,我對這兩種教育體系都有一些了解。
我同意“對標德國”,但坦白地說,恐怕不是很多人想的那種“對標德國”。
今天就放開膽子聊一聊,“對標德國”意味著什么,未來究竟可能從哪方面“對標”。
01
中國教育體系
本身就源于德國
很多人一說起德國教育,第一反應就是放羊,佛系,素質教育,快樂教育。
一說起中國教育,先想到的就是競爭,排名,分數,死記硬背,應試教育。
其實,現在中國的K12教育體系就是源自德國(當時的普魯士)。
普魯士教育的特點是,強調分工,紀律,標準化。
當年德國人發展教育,初衷并不是培養出可以獨立思考的靈魂,而是大量炮制忠誠且易于管理的人。
△出自教育紀錄片《最有可能成功》(Most likely to succeed)
這種標準化的教育模式,為德國的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
為什么呢?
你想啊,國家要發展工業,工業需要大量工人,作為一個合格的工人,應該具備什么素質?
沒錯,分工,紀律,標準化。
反正肯定不是什么創新,靈感,批判性思維。
后來,蘇聯人學習了普魯士教育模式,按照自家情況,量身打造了更嚴格的選拔制度。
再后來,中國又從蘇聯大哥那學來了這種教育經驗,也就是我們沿用到現在的“應試教育”。
就是這個被今天的人詬病多年的“應試教育”,讓中國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在最短時間內,以最低的試錯成本,成功轉型為了工業國家,為今天的經濟騰飛和國際地位打下了基礎。
現在問題來了。
既然是同根生,為什么德國教育和中國教育給人感覺上這么不同?
02
德國重視教育
中國重視高等教育
中國人重視的教育,特指高等教育。
贏在起跑線,十年寒窗苦讀,為的是有朝一日金榜題名,考上大學。
家長可以接受孩子“注定是個普通人”,但不能接受孩子是個“沒考上高中的普通人”。
眾所周知,這個無法接受的事實,將會在中考后落在一半的孩子頭上。
很多人說,初中畢業就分流、50%的高中錄取率,這些才是家長焦慮教育內眷的源頭,只要50%的淘汰率不變,不管培訓班怎么禁,該卷的還是會卷。
不不不,這不是癥結所在。
論分流,沒有比德國更兇殘的。
德國小學畢業就分流,而且,德國有16個州,其中15個州的小學只有四年級。
也就是說,四年級一讀完,10歲孩子就面臨人生第一次分流。
這次分流,讓孩子們走上兩條不同的路,簡單地說,一波人奔著大學去(高等教育),一波人奔著不上大學去(職業教育)。
奔著大學去的孩子,就讀于文理中學(或綜合大學的文理中學部),這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經之路。
當然了,德國的中學體系非常復雜,不是一句“上不上大學”可以概括的,這里不展開說了。
德國每年上文理高中的孩子占多少?
不同州的數據不同,我翻了下聯邦文化部近年公布的數據,在40-50%區間內波動。
各位,四年級就分流,40%的孩子讀文理中學(上大學的前提),不知你讀到這里,是不是想隔空喊話德國家長:還不給我卷起來?
分流比中國更早,錄取率不比中國高,10歲就給人生定了性,按照樸素的思路,德國家長應該更焦慮,德國教育應該更卷才對。
事實并非如此,為什么?
因為,那50-60%將來不讀大學的孩子,并不是被教育“篩掉”的一群人,也沒有被任何人“放棄”。
相反,他們的教育會被高度重視。
03
職業教育做到這份上
不上大學又何妨?
首先聲明啊,我不是德吹。有一說一,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非常成熟完善,可以說是世界的榜樣。
不管你是切鉆石還是修飛機,當幼兒園老師還是油漆工,管倉庫還是管賬目,賣眼鏡還是賣豬肉,開藥店還是搞運輸,做酒店大堂經理還是在工地砌磚,都可以得到全面,正規,標準的職業教育。
這個職業教育不同于職業培訓,不是說你接下來要管倉庫了,就讓師傅帶你參觀下庫房,安排幾天時間說下情況就完事了,而是為期2年到4年的正規教育。
德國有426種職業教育方向,根據職業性質不同,學制從2年到4年不等。
職業教育不等于出來當藍領,很多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從事的工作在中國需要用大學文憑敲門。
從會計到稅務員,從程序猿到人事專員,從市場營銷到工程繪圖,接受職業教育的人,一樣可以和讀過大學的人坐在一張桌上喝咖啡。
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成功在“雙元制”上。
“雙元制”的意思是,你可以一邊在學校學文化,一邊在企業接受技能培訓(做學徒),理論實踐兩手抓。
無論是坐辦公室還是進車間,你都可以在職業教育期間熟練掌握技能,熟悉公司文化,還沒畢業,你的半只腳就已經踏進了公司。
以及,德國幼兒園老師才是育兒大V本人,而德國老師可以這么專業,功勞就是長達3-4年的職業教育。
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絕不亞于對高等教育的推進。
《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法》中,有一條就是,德國所有企業都可以和職業學校聯辦教育,只要你聯辦(也就是說讓學生去你的公司做學徒),每培養出來一個學生,政府就補貼給你4000-6000歐元。
德國有200多萬家企業,接近50萬家聯辦職業教育(比例高達近20% ),大多是西門子博士寶馬保時捷等大中型企業。
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學生,不僅積攢了經驗,還能從企業那里領錢(生活補貼為主),畢業后留在企業的比例高達70%以上,真正的“用人單位搶著要”。
德國是各州自治,但這個《聯邦職業教育法》是聯邦立法,意思是全德國通用,聯邦政府每年儲備4.5億歐元預算來搞這個事,可見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之高。
在德國,職業教育是一種選擇,而且是一種還不錯的選擇,并不是被擠下獨木橋后迫不得已的認命。
而中國目前的情況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職業教育呢,似乎是一種沒辦法的辦法,是給落榜的孩子找點事做的一種“勉強托底”。
04
高等教育
并不高人一等
德國對職業選擇的觀念是,無論你讀大學還是上職業學校,畢業后的工作都應該與專業高度對口,懂一行,干一行。
你說你從名牌大學畢業,喜歡孩子,特別想去當幼兒園老師行不行?
不行,先去接受4年的幼師職業教育。
并不是你接受過高等教育,你就可以做職業教育對口的工作。
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不是誰高誰低的關系,而是兩條平行、平等的路線。
德國政府深知職業教育對工業國家的重要性,在宣傳職業平等上不遺余力。
在德國生活過的朋友,前些年應該在地鐵里見過一種宣傳海報,衣裝體面、精神狀態飽滿的年輕人,身穿各種職業的工裝,面帶微笑看著你,上面寫著一行字:我是學徒工(Ich bin Azubi)。
這種正面宣傳在民眾心里種下一個印象,職業教育是一個不錯的出路。
另一方面,德國的稅收和薪資制度決定了,無論你上不上大學,當白領還是當藍領,收入差距不會特別大。
德國有個段子說,德國富人和窮人的區別是,富人開自己的游艇度假,窮人租個游艇度假。
這個比方有點夸張了,但可以側面反映一個事,任何階層的人,都可以靠勞動過上體面的生活,靠自己的專業技能吃飯,在社會上不會被歧視。
我之前分享過一本書《愛,金錢與孩子》,里面的一個調查很值得一提:在日本,只有34%的日本家長認為勤奮學習很重要,而如果你去問中國家長,這個比例是90%。
但日本也有和中國類似的高考制度啊,日本學生的考試壓力也不小,大學也分三六九等,考上早稻田大學也是件很有面兒的事,為什么日本家長不那么焦慮?
因為日本的藍領階層收入不低,整個社會的總體收入差距不大。
說白了,知識改變命運不假,但就算改變不了,我的命運也不會太差。
當一個國家的藍領階層收入越高,家長的心態就越放松。
教育內卷的問題,永遠不只是教育的問題。
05
別誤解了教育的本質
很多人聽說禁培訓班,第一反應就是,就怕1對1會火起來,就怕補課只能轉地下,就怕自己教不了。
說來說去,還是沒弄清楚教育的本質。
有人說,教育的本質是篩選,我不贊同。
你可以說中考高考的本質是篩選,但這肯定不是教育的本質,也不是學習的本質。
我一個在德國的華人朋友,曾打電話給教育局投訴老師,因為老師課上不怎么教,總讓學生自己學,學不懂才問老師,作業也連著幾天沒批了。
教育局緩緩道出一句,教學的目的是不教,學習的目的是自學,這就是教育的本質。
沒有哪個成績優異的學生,是被老師家長死死盯著補習盯出來的,學習靠的應該是興趣和內驅力,教育的本質是自我教育。
而培訓班的存在,就是讓教育越來越偏離這個本質。
是的,路還很長,只是禁培訓班無法消除內卷,但起碼讓教育更接近它的本質。
06
后“雙減”時代的趨勢
很多人把消除內卷的希望寄托在高等教育升學率上,我個人認為,這是很不切合實際的愿望。
高校擴招,把高等教育的餅攤大,看上去確實很誘人,但等這波學生畢業就會發現,社會并不需要那么多大學生。
就像印鈔票會導致通貨膨脹,讓錢不值錢,高校擴招會也導致學歷通脹,讓大學畢業證不值錢。
高校的門檻是低了,職業的門檻卻高了,于是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現象,大學畢業送快遞,碩士畢業站前臺。
不是瞧不起送快遞和站前臺的職業,而是這樣的結果浪費了太多資源。
德語里有個詞叫“unterfordert”,意思是這個工作不適合你,因為對你來說太簡單。
你是金融系大學生,想在德國的公司里求職一份行政秘書工作,復印文件訂酒店,總可以勝任吧?
你一定會被拒。
因為這些工作對你來說太簡單了,unterfordert。
學無致用,是一種嚴重的資源浪費,對社會和個人都是。
綜上4000字所述,我猜測未來10年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應該是,給職業教育雪中送炭,而不會是給高等教育錦上添花。
德國職業教育體系是全世界的課代表,這才是德國教育真正值得“對標”的地方。
“對標”到什么程度算成功?
當家長說起50%的高中錄取率不再緊張,當職業教育是一種“選擇”而不是“認命”,當每個職業都可以得到同等尊重,當各階層人都可以靠勞動過上體面的生活,
雖然聽上去很理想,但也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