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博社1月9日報道,原題:盡管遭受嚴厲監管,中國的風險投資仍達到創紀錄的1310億美元
去年夏天,當中國政府對科技行業收緊監管時,惶恐的風險資本投資者停止開出支票,創業公司的估值也開始下跌。這個國家的歷史性創新熱潮貌似結束了。但奇怪的是,短短幾周,創業公司的機器重新啟動。事實上,根據研究公司Preqin的數據,2021年中國的風險投資達1306億美元,創造該國新紀錄——比前一年的867億美元高出約50%。
鑒于阿里巴巴、騰訊、滴滴出行以及在線輔導行業受到的(監管)沖擊,這一表現令人震驚。企業家和風險公司以驚人速度紛紛轉向新機會,已從較軟的互聯網業務轉向半導體、機器人和企業軟件等硬核技術。去年,進入(中國)生物技術領域的資金達141億美元,比2016年增長10倍。業內人士說,投資者對中國科技的胃口未改變。變化的是他們把錢投向哪里。顯然,越來越多資金流向尖端技術。
風投方面,中國總體上仍遠落后于硅谷,但在某些基礎科技領域已超過美國。例如,根據Preqin的數據,中國的芯片制造商、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和其他半導體初創公司去年獲得88億美元資金,是美國同類公司(13億美元)的六倍多。在拜登急于提升美國半導體制造能力之際,中國的芯片初創企業對融資提議應接不暇。
在去年公布的最新五年經濟藍圖中,中國政府制訂了將國家研發支出每年提高7%以上的計劃,并明確提出希望重點發展的七大科技前沿領域,包括太空探索、量子信息等。中國還大力投資于生物科技等新興技術,并幫助本土芯片產業縮小與行業巨頭的差距。投資銀行法國外貿銀行駐香港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埃雷羅說:“中國政府很清楚創新對本國未來的重要性……對深度技術的投資,絕對是關鍵的關鍵。”
中國對硬核科技的支持已醞釀數年。在華盛頓禁止向中興通訊出口美國技術后,中國就認真行動起來。隨著華為被美列入黑名單,這種努力獲得更大動力。如今,對基礎技術的熱情已擴散到全中國。在西南部的貴陽市,Pix Moving的創始人喻川曾絞盡腦汁想贏得那些質疑其自動駕駛業務的投資者,“投資者對深度技術的態度發生很大變化。2020年時我們能否籌集到資金還是個問號,如今融資不再是問題。”
啟明創投的創始人加利·雷歇爾表示,深度科技初創企業如今占其公司投資組合的40%左右,而2014年時只有10%,“這是目前所有風投公司的情況”。(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