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們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這是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主任David Beasley在俄烏戰爭摧毀了“歐洲糧倉”之后發出的警告。
事實上,席卷全球的疫情,以及頻發的極端天氣,之前已經讓美國中部、巴西等全球主要糧倉遭遇重創。
全球局勢的波動,也難怪這兩年最高層多次舊話重提:
“始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01“誰來養活中國?”
今年3月,最高層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對保障糧食安全問題做出重點回應。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為了糧食,中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2021年中國糧食總產量較上年增長267億斤,再創新高。
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的餐桌也變得越來越豐富。
中國從2004年開始,由長期農產品貿易順差國轉變為農產品逆差國,而且逆差額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這也意味著,國內有相當一部分農產品依賴進口。
你可能想不到,中國的主要農產品進口來源國,居然是從美國。其實美國不止是金融和科技很強,人家還是農業強國。
美國農業可以說是老天爺賞飯吃。從東到西2100公里、從北到南2500公里沒有起伏、沃野千里。
2500公里相當于京廣鐵路的總長度。請想一下,從北京坐火車去廣州一路需要翻越多少崇山峻嶺?
美國的自然稟賦,十分適合通過規模化、機械化提高糧食生產效率。進而不斷保障并豐富了農產品供給。
美國農產品實際價格在1900-2011年這111年里,平均每年下降1%。最終讓美國家庭的恩格爾系數(食品開支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過去100年穩定下降。
所以別總盯著金融和科技,農業才是美國大國的底蘊。
中國面積雖然比美國更遼闊,無奈七山兩水一分田,可耕地面積極其有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沒有美國的自然稟賦,還能成為農業強國嗎?
“可以!”
不過率先搶答的不是中國,而是以色列。
以色列小,面積不到北京一半;而且地理條件惡劣,三分之二的國土都是沙漠。
可誰能想到,以色列不僅實現了農產品自給自足,其出口的農產品還占據了40%的歐洲蔬菜瓜果市場,被歐洲人稱為“歐洲果籃”和“歐洲廚房”。
若按照以色列的農業水準,地球能養活的人口會是現在的3倍。
以色列開國總統魏茨曼有句名言:“只要給我們一碗水,一顆種子,這個民族就能生存!”
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初就把“科技興農”作為國策。政府每年投入農業的科研經費上億美元,占農業產值的3%,全國有3500多個高科技農業公司和7個農業研究機構。
以色列“變態”的滴灌技術,可以精確到單株作物根部。在充分利用資源方面,以色列還有更“變態”的。
以色列Tal-Ya公司研發了一種托盤。
這種方形鋸齒托盤,由非PET回收和可回收的塑料與紫外線過濾器和石灰石添加劑制成,圍繞在農作物周圍。
隨著晝夜溫差,托盤表面會凝結露水,直接流到農作物的根部。托盤還能阻擋多余的紫外線,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的溫度變化。
沙漠里種蔬菜已經很超乎想象了,沒想到以色列玩了更大的——沙漠里養魚。
以色列GFA公司找到了破解養魚場地理和環境受限的方法,無需換水就可以在陸地甚至沙漠地區養殖魚類。
GFA使用生物過濾器以及專門培育的細菌來調節魚類生長的水環境。這些細菌將在水池里處理魚類產生的氮和有機廢物等副產品,不排放養魚的污水,就能內部自循環。事實上,唯一的液體交換是加入一些處理后再利用的污水,補充那些蒸發掉的水。
這不是天方夜譚,以色列的荒漠養魚經已經在2019年被新華社點贊過。
地理條件同樣受限,且善于學習的日本,馬上抄了以色列的作業,效果立竿見影。
水和土的文章,日本早已做足,現在甚至打起了“太陽”的主意。
在日本一些農業工廠(有點像中國大棚的升級版),農民可以通過感應裝置檢測、控制人工光源、水分、養分、二氧化碳含量和溫度。
農業工廠的室內環境,通過人造光取代太陽光,縮短作物生長周期,杜絕作物染病、減少可能造成的損失。新法種植比傳統種植能提高100倍的產量。
21世紀,越來越多的大國意識到科技農業的重要性。
比如法國就雄心勃勃推出了農業4.0計劃,與老鄰居德國的工業4.0交相輝映。
大國、強國悉數入局,為的都是各國老百姓的飯碗。
02
在農業革命中,中國絕不是看客。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發明了都江堰這樣的水利系統,坎兒井這樣的灌溉系統,梯田這樣的地形改造途徑,無一不透露著中國智慧。
中國依靠人力,把有限的土地資源用到極致。特別是近幾十年,人力投入結合科技創新,不僅守住了18億畝紅線,還把其它本來不能種地的地方,全用來種地了。
在沙漠:
在海里:
為了讓大家吃好,國家操碎了心。
邏輯很簡單,想提高10倍產量,就得擴大10倍面積,投入10倍的人和資源消耗。
可再怎么努力,有限土地的潛力,還是有被挖得干干凈凈的一天。除了耕地潛力問題,農業產業對人才的吸引力,更是問題。
最典型的例證就是過去幾十年,中國青年早已用腳投票:能進城進工廠的,絕對不想待在老家種地。最新的潮流是他們更愿意去送外賣和快遞。
越來越多人不禁擔心:“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未來誰來種地?”
想養活14億中國人,沒人種地肯定不行。
日本早早發現了這個問題:過去10年,日本農業從業人員從220萬下降到170萬。更加令人擔憂的是,這些人的平均年齡是67歲。
日本的解決方案是:通過農業高科技吸引年輕一代。他們對當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缺乏興趣,但是玩兒高科技還是會考慮的。
不過現在,中國人不用再羨慕什么日本、以色列了。已經有中國的年輕人選擇成為新農人,用科技手段延續中國農業傳奇。
在東北,有完全使用無人機械進行田間作業、管理的農場。
極星農業負責人徐丹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你:怎樣通過云,遙控種植遠在幾千公里之外的番茄園?
北京徐丹掛念的云南溫室
北京密云,徐丹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溫室氣候計算機,查看云南基地前一夜的溫室溫度、設備運轉情況。
云南基地有徐丹掛念的番茄。通過云,徐丹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與番茄在一起,這被他稱為“作物閱讀”。
“它會告訴我它需要什么?我會想辦法滿足它。如果我做得好,它會想盡辦法表達它的高興,比如,葉子又大又亮、果子又多又甜。”
番茄,大家都很熟悉。在北方被稱為西紅柿或“柿子”,是南方人與北方人在餐桌上握手言和的重要保障,一盤番茄炒蛋能一統14億人的味蕾,堪稱國民菜。
如果說水稻和小麥是讓中國人吃飽的底座,番茄就是讓中國人吃好的起點。
尋常番茄一般在農業溫室大棚中栽培,種植過程中有很多病蟲害難題,且產量有限。除了環境調控技術粗放,國內之前的番茄種植還受困于機械化與自動化程度較低等瓶頸。這些都是徐丹思考與致力解決的問題。
徐丹的團隊叫“番茄快長”。他不是在一個人戰斗,也不是組團實驗,而是在打比賽。
事實上,一共有來自全球15支青年團隊盯上了“智慧番茄”,徐丹的“番茄快長”從中脫穎而出。現在他需要PK中國農業大學“智茄”隊,浙江大學“喜柿”隊,以及多元化科研背景的“農圣大腦”隊。
大家在不同城市,分別遙控同在云南的PK場(溫室)。圍繞水肥調控、補光策略、病害防治等影響番茄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每個團隊都會開發不同算法,踐行各自策略。而番茄也會做出不同的“回應”,最后比比到底誰(的番茄)最厲害
比賽期間,隊長徐丹需要花精力“戰略謀劃”,沒法像以前那樣經常親自“閱讀作物”,后者屬于“戰術層面”。
好在安裝在溫室的傳感器會告訴他,自己番茄的是否舒適。
更直接的反饋來自團隊設計了一套“人機融合智能”算法,根據傳感器的“閱讀”情況做出“如何讓番茄們過得更開心”的決策。只要他做出決策,番茄和算法就會盡可能按照他的設想成長。
徐丹的對手同樣身懷絕技。
“智茄”隊研發的“數字番茄智能管控云平臺”
中國農大“智茄”隊自研了“數字番茄智能管控云平臺”,能實現溫室環境動態監測、番茄生長圖像監測、植株病害識別。
當溫室環境實時監測數據超出閾值,系統就會短信提醒操作人員。
此外,當系統通過視覺技術識別到不同生長階段葉片、花朵、果實等方面的問題,也會自動做出精準預警。
“喜柿”隊改變了光合作用
浙大“喜柿”隊則是通過改變光合作用來讀懂自家番茄的喜怒哀樂。
“喜柿”隊借助新型輕簡溫室二氧化碳加富技術,在促進植株光合作用的同時,有效避免了直接施用二氧化碳但植物利用有限而導致的二次排放問題。
得益于此,種出的果實,維生素、氨基酸和番茄紅素含量都遠超傳統番茄。
這是拼多多第二次搭農業科技擂臺了。
第一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比的是種草莓。當時吸引了全球超過 17 支 AI 隊伍參加,共有 4 支 AI 隊入圍決賽,一同進入決賽的還有大賽主辦方特邀的 4 支頂尖農人隊伍。
智多莓隊的AI 農業應用,卷積神經網絡算法識別草莓葉
最后根據大賽技術支持方,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團隊測定數據顯示,在草莓成熟周期內果實數量對比上,AI 組整體均值超過傳統組 175% 以上。
未來,中國人餐桌上智能蔬菜水果,會越來越多。
03
過去農業,靠農民的手。未來農業,靠農民的腦子。
準確說,連農民的概念都被顛覆了,取而代之的是新農人。
之所以說他們是新農人,除了因為他們年輕、有想法,還有學歷高、視野闊,甚至出現了學霸“打架”的內卷。
在首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中,工程師出身的程飚與11位來自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昆明市農科院的專家組成了“智多莓”隊。
但“智多莓”隊在部分指標上一度落后于AiCU隊。AiCU隊的7名成員,主要是來自于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博士、博士后,專業分別涉及溫室園藝模型、電子工程、機器學習、數學等不同學科。
AiCU的目標是,用更簡單、更可持續的方法為每一個人穩定地提供優質、美味的蔬果
徐丹最終奪得了第二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冠軍,這也是他與番茄為伴9年的最好回報。
過去9年里,徐丹每天早晨7點40分準時從北京市區的家中出發,在早高峰的擁擠車流中,穿梭100多公里,抵達城郊密云一處占地3萬平方米的種植基地,與他摯愛的番茄對話。
作為一名新農人,徐丹不僅是有為的新青年,還是妥妥的學霸,畢業于世界農業頂級院校之一的荷蘭瓦赫寧根大學。
與大多數年輕人以及學霸的人生選擇形成鮮明對比,徐丹成為一名新農人,像一次逆行。
但徐丹有自己的堅持:
“中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很多人對農業有著很深的誤解,覺得農業的門檻特別低。只要有種子、有土地、有藍天、有水源,就能變出吃的。但事實上,我們這一代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使用更少的地與水,種出更多的食物。這時,我們不能僅僅依靠藍天,我們還需要別的,那就是科技。”
通過“多多農研科技大賽”這樣的比賽,徐丹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屬于這個時代的科技農業。
“我希望能通過參加‘多多農研科技大賽’這樣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改變認知,加入我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老一輩農人開創的事業,將由我們繼續。”
徐丹和他的番茄
除了獲得冠軍,徐丹還發現了很多同行者,原來,他并不孤獨。
徐丹在比賽中的對手,“喜柿”隊長朱常安自小長在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畫面是他對家鄉的記憶。浙大博士畢業后,朱常安也選擇成為一名新農人。
“我之所以從事農業研究,就是因為見慣了大人用雙手在黃土里刨挖生活,以高強度的勞動換來將將溫飽的生活。我立志要為他們貢獻自己的力量。”
“農圣大腦”隊長祝清震也出生在農村,大學畢業后本來是一名汽車工程師。后來當祝清震看到老家的三農問題多年落后無改變,想為家鄉帶去美好的變化,毅然轉而攻讀985農業工程的博士學位。
這些新農人80%以上是90后,有的來自頂尖科研院校,有的來自一線生產機構,有的在國外求學任職,共同愛好都對農業滿懷熱情。
“我在這里遇到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朱常安說,比賽還成為他們切磋交流的好機會。大家你追我趕,不停向夢想靠近。
過去這些年,為了解決農產品“賣得好”的問題,拼多多建設了一套專門服務于農產品的物流基礎設施,獲取優質產區農產品的信息,基本實現了農場直連餐桌。
但更根本的是“種得好”問題,是塊硬骨頭,更難啃。
拼多多最早發現,互聯網不能只停留在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層次,需要激活農業的最初一公里——也就是新農人,通過人實現農業的科技驅動。
因此有了“百億農研專項”和“多多農研科技大賽”。
多多農研科技大賽這個“舞臺”,正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到農業之中。他們伴隨著移動技術長大,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熟悉電商、直播等創新工具,同時也有心為家鄉發展做貢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拼多多平臺上的95后“新新農人”數量已從2019年的2.97萬和2020年的8.57萬,增長到2021年10月底的超過12.6萬。
年輕有趣的靈魂,終將相遇。
04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
103年前的今天,一群中國的年輕人挺身而出,五四精神從此激蕩了一個時代,并賡續至今。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現在,又有一群中國的年輕人,接過了五四精神的旗幟,耕耘著大江南北的希望田野。
當務農的人越來越少,“誰來種地”成為時代焦慮時,我們時代的新農人們,用年輕人的方式,把古老的土地種出科技的酷炫,鼓舞更多人投身其中。
這也是新農人,對時代的不負與回答。
本文來源:智谷趨勢,作者:逍道一,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