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汽車為什么要完?陳經評論:
1. 日本車很厲害,豐田是世界頭號霸主。包括大發和日野,整個豐田集團每年賣車超1000萬,海外800多萬,本土200萬,年盈利250億美元,極為出色。
2. 現在最火的特斯拉和比亞迪就是150萬輛,看似差得遠。但是特斯拉市值是豐田三四倍,比亞迪也在追,100倍200倍的市盈率,豐田才8倍多。決戰電動車,邏輯已經定了,股市特別無情,資本已經選擇了。
3. 銷量變化會是出乎預料的,歷史多次說明,換代產品就是兩三年的事。在劇烈變革期,也許豐田兩年銷量就腰斬了,被比亞迪超了。現有銷量不足為據,也許2025年就劇變。
4. 燃油車三大技術,發動機、底盤、變速箱,豐田本田有絕活,省油,多年調教都是經驗。開多年后車什么狀態,還能值多少錢,這都是口碑。本來挺好的,地位穩固,這導致日本企業缺乏危機感,出現致命失誤。
5. 電動車看似胡摸多年沒什么威脅,忽然宣布:油車是拖拉機要清零,而且市場和股市還信這一套。三大技術改成,電池、電機、電控。日本業界驚恐地發現,居然落后了!其它技術,內飾、外觀、品牌,都是錦上添花,核心技術不行,傳統積累就沒用了。
6. 例如,豐田寄予厚望推出的純電車bz4x,成了震撼。本來想推出組織軟文套路宣傳。沒想到零度以下無法快充,每天只能充兩次,被群嘲。各種指標無情對比,黑黑的內飾風格,沒法轉動的屏幕,也被說成墓碑。
7. 這事和智能手機一樣了。日本手機本來還可以,沒想到智能手機來了直接在別國消失。索尼、夏普、松下、京瓷智能手機,日本國內還在賣,就是賣不出去了。
8. 日本車企會造一些款式,純電、混動。但是動作顯然不會快。體制就那樣,確定方向定下功能,領導拍板,下面執行,一款車沒法很快出來。中美企業是IT風格,群狼戰術,快打快沖,產業鏈完善,多環節一起進步。
9. 日本公司不可能說,同時設計20款車型,公司干將都來拼電動,主力還是會在燃油車,畢竟還賺錢。還有過去的老路線,氫能源,不插電混動,都要延續。社會上也不會有什么新公司,沒有“新勢力”,年輕企業家躺平了,打不進老集團的供應鏈體系,也不會跑中國來創業。
10. 日本企業會磨磨唧唧押寶bz4x這類少數車型上,不行就再計劃一個。就算放下面子,找中國企業合作電池電機技術,也不敢全力出擊。最后,全球市場上會跑出一些杰出企業,包袱小沖勁足轉型堅決。電動車技術在快速進步,雖然日本電動車也能用,但失去光環后果很可怕。本土市場還能保住,出去就不行了,人家會比較技術,不行就市場丟光,特別殘酷。電動車各種指標和智能化競爭會特別激烈,日本車應該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