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西方兩大“強國”終于合體上熱搜了!
7月27日,波蘭國防部長宣布,已經和韓國簽訂了采購1000輛K-2主戰坦克、48架FA-50輕型戰斗機和648門K-9自行火炮的軍購協議,總價145億美元,刷新了韓國軍售的歷史記錄!
這個消息有一個特殊的背景,那就是此前三天,波蘭國防部長剛說過,波蘭將建設北約歐洲國家中最強大的陸軍。
他特別提到,在炮兵和坦克部隊方面,整個歐洲都不會有比波蘭更強大的國家——注意,是“整個歐洲”,包括德法,也包括俄羅斯!
靠什么實現呢?三天后,波韓關于炮車和坦克的天價采購協議就順勢出來了。
大家注意這個采購量,這意思就是,波蘭的歐陸強軍夢,要選擇韓國來幫助他們實現了唄?
看到這里咱就有疑問了:全球軍火市場上,哪怕排除中俄,還有美德法英以等大把的軍火賣家,波蘭的強軍夢想為啥非要寄托在韓國身上呢?
背后原因很多,咱先說說韓國的條件。
首先,韓國軍工確實有自己的技術優勢。
這么些年來,中國發展軍工業千難萬難,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西方國家和俄羅斯在技術裝備上的防備姿態,生怕中國學了點啥,但韓國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不管是西方國家還是俄羅斯,不管是直接的技術引進,還是武器裝備的合作,韓國都混得是如魚得水。
所以在過去幾十年里,韓國引進了大量的外國武器系統,搞授權生產或者聯合研發,技術實力積累非常快。
比如這次賣了1000輛的K-2主戰坦克,前身K-1版是由美國軍火商克萊斯勒手把手帶著韓國人研制出來的,升級到了如今的K-2,又堆了大量德國技術和系統,整個就是一德國豹-2的縮水版。
再比如這次賣了48架的FA-50輕型戰斗機,其前身T-50教練機,也是由美國軍火巨頭洛馬帶著韓國人在F-16的基礎上研制出來的。
而且韓國最直接的備戰對象就是朝鮮,朝鮮國防有啥特點?空軍海軍不行,但各種裝甲車輛和大口徑火炮量大管飽啊!
所以韓國軍工也是爭鋒相對地專攻地面武器這一塊兒,各種主戰坦克、火炮和步兵戰車造出了很多拳頭產品,這次交易的K-2主戰坦克號稱“引領亞洲坦克潮流”、K-9自行火炮號稱“亞洲第一炮”,都算是其中比較拿得出手的。
其二,性價比高。
正因為韓國的武器研發是滿世界偷師學藝來的,整體技術水平和真正的軍工大國還是有差距,所以韓國要在這些軍工大國嘴里搶食,就只能錯開市場,盯著他們不太重視的項目,比如輕武器、彈藥和非尖端的重武器等等。
也因此,韓國出口武器,主打的就是個低價實用。
而且韓國人在軍火生意上特別貼心,幾十輛裝甲車的小單也接,單買底盤不要全車的生意也接,結算還怎么方便怎么來,還沒有西方國家動不動和政治掛鉤的臭毛病,也沒有中國那樣意識形態問題的阻礙,所以相比其他西方軍工大國,韓國在在東南亞、南亞、東歐、土耳其、印度欠發達的細分市場上,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其三,符合波蘭需求。
波蘭喊出的“歐洲最強陸軍”,其實也并不是一味夸大。
目前波蘭陸軍確實是北約地面部隊的主力,也是歐洲少有的幾個主戰坦克維持在千輛以上的部隊。
不過波蘭的坦克比較雜,其中多數都是蘇聯時代的T-72M系列,其次就是德國產的豹-2系列。
這就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蘇式坦克都比較老舊了,需要大批更換;比如同時維持蘇式和西式兩種截然不同的坦克系列,后勤壓力比較大。
特別是現在波蘭和俄羅斯徹底翻臉,蘇式裝備的零部件供應也成了問題,而且波蘭以俄羅斯為假想敵,在武器裝備上也必然要背棄俄羅斯的體系,融入西方的體系里去。
所以在波蘭的采購計劃里,蘇式坦克肯定是要大換血的,騰出位子來大量裝備現役的德國豹-2系列。
但德國的東西貴啊,大規模裝備的話,波蘭也負擔不起,剛好,韓國K-2就算是德國豹-2的縮水版,很多技術、系統都是直接沿用的,關鍵是價格低出一大截,綜合性能也過得去,而且明年就能交貨,這不就是個很好的替代選項么?
更妙的是,韓國人還答應,K-2坦克和K-9自行火炮,我不光賣產品,還轉讓生產線,大部分在波蘭國內生產,這種條件放在其他軍工大國是不可能承諾的,但韓國就是這么下本兒,你說波蘭人能不選嘛!
至于韓國人為啥肯這么下本兒,咱們后面再說。
當然,前面聊的這些,都是波蘭選擇韓國裝備的直接原因,但都不是最關鍵的因素。
最關鍵的變數,其實是在美國。
俄烏開戰后,剛好要淘換舊裝備的波蘭,很雞賊地把不要了的蘇聯老爺設備都送去了烏克蘭,一方面“自由世界反俄斗士”的人設立起來了,另一方面,響應了北約支援烏克蘭的號召,可以名正言順地找德國和美國升級裝備了。
但德國人不講武德,說好的以舊換新,在波蘭給烏克蘭送了200多輛坦克之后,德國那邊給波蘭的是啥?當年東德倉庫里的蘇聯裝備,有些甚至比波蘭送出去的還要老!
這不是惡心人么?
于是波蘭現在只能把更換先進裝備的希望,放在了美國身上。
近幾個月來,在給烏克蘭送了大量老爺裝備之后,波蘭也確實在大量采購美國裝備,包括F-35戰機,360多輛新坦克和二手坦克、大力神運輸機以及愛國者防空系統等等。
好,那問題就來了,波蘭從韓國手里采購的147億美元,照理也應該是美國嘴里的肉,這么大的單,怎么就便宜韓國了呢?
要知道,拜登剛宣布要在波蘭建立永久性陸軍司令部,也就是美國第五軍總部,未來必然會大幅增加在波蘭的駐軍和裝備,就在前幾天,美國還首次將6架F-22隱形戰機從阿拉斯加部署到了波蘭,波蘭現在可是有求于美國的,軍售就是明著交的保護費,這種情況下,如果美國不點頭,波蘭敢轉向韓國采購?
所以,這筆買賣應該是在美國授意下完成的。
那美國又為啥要喂韓國吃這么大塊兒肥肉呢?147億美元,美國軍火商自己吞下去不香么!
這背后有幾個原因。
最簡單的一層,美國吃不下。
因為疫情持續,烏克蘭軍援以及俄烏開戰后來自歐洲的訂單激增,美國的軍火商都遇到了勞動力和供應鏈的瓶頸。
現在美國的軍火商,屬于是訂單爆炸,產能卻跟不上去,比如雷神公司,正常情況下配件充足率應該在90%以上,但現實卻只達到了50%。
之前拜登親自去軍工集團視察,針對的也是這個問題。
這種情況下,美國軍工集團拿再多單也吃不下。
而且K-2坦克、K-9自行火炮這些產品,都是韓國有意錯開美國軍售市場的輕型項目,美國也沒有類似的產品可以頂上去的,所以美國想吃也吃不下。
但美國哪怕吃不下,可以轉讓的對象也有很多,又為啥選擇韓國呢?
這也就是第二個原因——美國軍工集團和韓國的特殊關系。
韓國軍工業起家于朝鮮戰爭之后,當時南朝鮮的李承晚政權維持著幾十萬人規模的龐大軍隊,還天天叫嚷著要“武力北上”,讓美國不勝其煩。
那時韓國一貧如洗,幾十萬部隊全靠美國的援助款養活,給美國的經濟壓力很大,而且美國也生怕南棒一沖動,惹得美國和中蘇再開戰端,所以趕緊逼著李承晚裁軍。
但韓國畢竟是直面“亞洲共產主義威懾”的前線,軍力又不能太弱,于是美國權衡之下,就給韓軍升級了武器裝備,并開始授權韓國生產美式武器。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韓國軍工業一點點完成初步的積累,即便到現在,韓國軍工業的主要技術來源依然是美國。
但美韓軍工業的技術合作,只是兩國盟友關系最表象的一面,這種關系最本質的所在,其實是戰后美國軍工集團對韓國整個國家的滲透掌控。
我們知道,韓國的國家命脈都掌握在財閥手里,而今天的韓國財閥,基本都是戰后依靠美國軍工資本的“特殊扶持”起家的。
有這層關系在,這些年來,美國軍工資本通過復雜的控股關系和海外投資,以及對核心技術的掌控,逐步成為了財閥集團背后的隱形力量,影響著韓國內政外交各個方面。
比如在文在寅政府時期,韓朝關系走向緩和對吧?但你韓朝關系向好,美國駐軍的合法性不就削弱了么?韓國不就沒有大買美國軍火的理由了么?所以2018年,美國軍方就主導成立了一個“美韓工作小組”,控制韓國對朝政策,公開打壓親朝人士,讓你韓朝關系好不起來。
現在尹錫悅上臺之后的頭號大事,就是叫停了文在寅的左翼改革,重申加強韓美同盟,增加美國武器在韓部署,這就是美國軍工資本在韓國的利益再平衡。
再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韓國因為經濟下行,美國武器就買得少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是吧?
但美國人可不這么想,于是在那幾年,五角大樓突然增加了韓美軍演的頻率,擴大了軍演規模,這么來上幾回,軍購立馬滿血復活,不減反增了。
所以韓國軍工業這塊蛋糕,本質上就是美國軍工業的延伸業務,做得再大,最后大頭兒也是歸美國這個大股東的。
因此,波蘭這筆147億美元的大訂單,必然是美國點頭韓國才敢接的,韓美一起吃肉喝湯。
那如果美國不點頭呢?也有現成的例子。
2007年之后,韓國軍工出口竄升得特別快,雖然韓國特意避開美國的主導市場,不搞同類型產品的競爭,但還是讓美國感覺到了兒子造反的壓力。
于是美國專門成立了一個調查團,把韓國自稱“國產”的武器裝備從頭到尾全捋了一遍,這種調查做到了什么程度?韓國空軍正在搞軍演,美國人說,來,把你的戰機落下來,我們要臨場抽查你們有沒有私自拆機竊密!
那之后,美國國會還專門出了個法案,再不給韓國賣有技術含量的“戰略性武器”了。
反正韓國的武器裝備,主要特點就是集成各家技術,其中以美國技術為主,這就意味著韓國的軍工出口,隨時被掐著脖子,美國人啥時候想叫停,一句“不許私自轉賣美國技術”就行了。
西方那些軍工大國,德法英意乃至以色列,誰有這么乖巧?誰又被掌控得這么徹底的?
所以波蘭這塊肥肉交給韓國,和美國自己吃,差別不大。
其三,美國想要拉攏韓國圍堵中國。
當然,美國人讓你占便宜,背后就一定挖了個更大的坑。
對于韓國來說,這個坑就是在軍事上圍堵中國的“亞洲版北約”和在半導體上排擠中國的“芯片四方聯盟”。
特別是“芯片四方聯盟”,配合美國國會最近通過的半導體法案,算是拜登年底沖擊中期選舉的一記殺手锏,對于拜登的意義很大,所以拜登給到韓國方面的壓力也很大,直接要求8月31前必須給出答復。
但是對于韓國政府和企業來說,要他們在中美兩大市場中作出選擇,確實是左右為難,尹錫悅再親美,這時候也得平衡國內的利益,給不了拜登一個準話。
因此,鑒于韓國在全球半導體領域的獨特地位,拜登在施壓尹錫悅的同時,就需要給一些甜頭予以拉攏。
就在波蘭宣布這筆大單的同一天,韓國規模第二的SK集團也宣布說,計劃在美國投資220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投向半導體領域,然后拜登馬上開始造勢,說我把從前流向中國的技術投資,吸引到美國來了。
所以你看,韓國給拜登的大業沖了業績,拜登隨手就賞了韓國一個大單,這不就是拜登的馭下之道么!
不過美國的甜頭是那么好吃的么?拜登給的好處越多,尹錫悅說“不”的空間只會越小,這筆訂單,本質上就是美國的投資,投的就是韓國吃了骨頭會更聽話!
當然,這筆交易也不是沒有隱患,最大的隱患,就在于韓國軍火的質量上。
就像前面說的,韓國軍工企業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博采眾長,但最大的弱點恰好也是這個:因為博采眾長,所以缺乏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對于真正先進的技術裝備,很容易抓瞎,
比如K-2主戰坦克,一代產品K-1是美國軍火商克萊斯勒在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的基礎上改出來的,沒啥問題,等到K-2的時候韓國想搞國產化,問題就一直不斷,最典型的就是想替換德國產“心臟”(動力機組),搞了好些年都搞不出來。
再比如K-9自行火炮,一直被韓方吹成壓到朝鮮炮兵的存在,結果在當年的延坪島炮擊事件中,作為韓軍對抗朝軍的唯一利器,居然臨場趴窩,6門里有3門出了故障,導致韓軍在沖突中極其被動,被韓國人自己罵成“打不響、打不準、打不狠、防不住、跑不了”的“5不炮”,所以K9式,又被戲稱為59式。
其他的像什么槍支、坦克炸膛,兩棲裝甲車沉水,艦艇開不了直線,主戰坦克連一個水泥墩也翻不過去,火箭升空就炸,隱形飛機沒有隱形功能等等問題更是層出不窮。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和軍工強國合作,讓外國軍工企業搞核心研發,韓國就很容易爆明星產品,一旦國產化,問題就很不穩定了。
而波蘭這次采購的K-2坦克、K-9自行火炮、FA-50戰機,恰恰都是韓國引以為傲的國產化作品!
但波蘭在乎么?
或許在乎,但在乎也沒用,這種政治訂單反正是交的保護費,大哥讓給誰,你還有得選么?
文章最后,戎評有話說
韓國這個國家有很重的“大國情節”,但在周邊隨便拎個國家出來都能吊打它的情況下,這種“大國情節”又挺虛幻的。
所以軍工業對于韓國來說,就不單單是一個賺錢的產業,更是讓韓國從半島小透明,走向全球政治、軍事大國俱樂部的入場券。
因此韓國歷任總統都有個毛病,就是不管在什么國際場合,都會瘋狂推銷韓國軍火,很多時候甚至賠本賺吆喝,為啥?用文在寅的話說,是為了讓韓國軍工業成為讓“世界充滿和平和繁榮”的力量,說白了,也就是彰顯韓國的“大國地位”。
所以拜登為啥選擇在軍售上給韓國吃甜頭?就是因為明白韓國的癢癢肉在哪兒,直接撓了上去!
但咱們前面也分析了,韓國軍工業這種彰顯“大國氣象”的“利器”,本質上也不過是美國的牽線木偶,吃的是美國技術的殘羹剩飯,背靠的也是美韓同盟的背景,這就決定了,韓國的勃勃雄心,上限早就給劃定了。
所以哪怕這次達成了147億的大交易,哪怕刷新了韓國軍售的歷史,有誰說韓國是“世界軍工強國”么?
一個永遠要看人臉色的“大國”,格局終究還是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