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大多數國家而言,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末班車已經開走了;對全世界而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班車上只有兩個座位,A座和C座。
這幾年,總能聽到東南亞、印度,甚至越南要取代我們,成為“世界工廠”。就本質而言,越南制造業發展只是我們制造業的“外溢”而已,包括印度也是如此。
就是我們把產業鏈中技術門檻最低的環節給他們,畢竟他們有廉價勞動力。我們從早先向他們輸出成品,轉變為輸出待組裝的半成品,或者零部件和設施設備,這其實是一種互補關系。
成套供應鏈體系依然在國內,包括上下游企業和研發、應用、售后等人才體系,為啥?因為他們走錯了路,相信西方經濟學“手工業-輕工業-重工業”那一套,先易后難,先甜后苦,這明顯是個坑。
因為輕工業主要提供生活資料,重工業則提供鋼鐵、冶金、機械、能源、化學、材料等生產資料,既是基礎工業,也是工業基礎。
其實,催生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和內燃機,都是重工業。如果跳過重工業,直接發展“上層建筑”的輕工業,都是虛假繁榮。
前些年,我們拼命發展制造業時,印度在搞服務業,軟件服務尤其拉風。比爾·蓋茨訪印時曾驚呼,“21世紀的軟件大國,不是美國,也不是歐洲,而可能是印度。”把捧殺氣質拉滿。
其實,印度IT基本是外包,而且大部分是美國外包,程序員基本都是IT初級崗位,為歐美打工。等到2014年莫迪上臺,握草!這玩意根本沒啥技術積累,只是幫別人吆喝,于是趕緊提出“印度制造”。
但為時已晚,因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早已拉開序幕,新能源、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距離大規模商用越來越近,應該不會超過10年。當智能化滲透人類生活,機器人使用成本低于人力時,他們將再無機會。
未來,他們或許只能發展特色經濟,就是把環境搞好,把外語學好,利用島嶼海岸和氣候優勢搞旅游和文娛產業,泰國就是榜樣。
總之,要走的路,一步都不能少;要踩的坑,一個都避不開。你承受多少磨難,就問老天要多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