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經濟報道特約記者何麥冬 記者張明艷 報道
沉寂10余年后,中國汽車出口海外再次紅火。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汽車出口201.5萬輛,同比增長1倍,結束了此前多年我國汽車出口銷量高低徘徊的歷史。2012年我國汽車出口便突破100萬輛,之后便一路下滑,從2016年開始逐步回升,2018-2020年間在百萬輛規模上徘徊。
如果說去年還有疫情困住國際巨頭、我們快速補位的偶然因素,今年以來的出口業績則是全憑實力說話。在國內依然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我國汽車出口紅火形勢依舊。今年1-8月,中國汽車出口181.7萬臺,同比增長52.8%,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34萬輛,同比增長97.4%。
去年,中國超越韓國,成為僅次于日本與德國的第三大汽車出口大國,今年前8個月,中國超越德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汽車出口大國。
2004-2008年左右,中國汽車出口也曾紅火一時,不過當時我國汽車出口的主力軍是商用車,出口地也主要是“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乘用車集體出口俄羅斯是當時最大的亮點。
2021年的新一輪汽車出口熱潮,乘用車是絕對主力,新能源汽車是最大亮點。出口地方面,歐洲、澳洲、中東等高購買力國家和地區是新增主力。尤其新能源汽車,扎堆出口挪威、比利時、德國等發達國家。
總體來看,新一輪汽車出口熱,形勢比上一輪汽車出口熱看起來更好。但在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增加、世界主要大國紛紛加碼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以及中國汽車尚未形成知名國際品牌等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汽車走向海外的道路注定并非坦途,機遇與挑戰并存。
由量變到質變 中國車出海步入新階段
對于2021年以來的新一輪出口火爆,業內專家給出很高的評價:“量變到質變、拐點已到、國際化新階段”等等。
9月中旬,在上汽萬輛純電動車出口歐洲的發運儀式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汽車工業首款全球車“萬輛赴歐”,標志著我國汽車產業國際化發展取得新突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今年年初,在2021年汽車工業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對新一輪汽車出口熱做了解讀:“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市場的變化,體現了中國車企的海外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
近10余年,中國汽車出口起起伏伏,徘徊不前。如今量變到質變,一朝爆發,背后發生了什么,推動力有哪些?
一是完整的產業鏈。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汽車工業形成龐大的、較為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我國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營收每年大約3.6萬億元。
中國已連續10年穩居全球第一大汽車產銷大國,像中國這樣兼具完善產業鏈與低成本優勢的汽車制造大國,全球范圍內并不多。
二是自主品牌汽車競爭力快速提升。規模龐大且技術提升很快的全球第一大市場、龐大完善的汽車產業鏈,為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良好土壤。
2021年,中國品牌乘用車累計銷售954.3萬輛,同比增長23.1%,市場份額達44.4%,乘用車市占率接近歷史最高水平。在國內市場由技術追隨者變為創新引領者的同時,自主品牌車企也在堅持國際化策略,開拓本土市場以外的新戰線,市場新藍海。
十余年來,中國汽車在出海過程中波折不斷,諸如第一款出口歐洲的乘用車碰撞測試遭遇當頭一棒,紅火一時、扎堆出口的俄羅斯、巴西等市場遭遇“滑鐵盧”,在摩托車曾經失利的東南亞市場遲遲難以打開局面等。但挫折與失利并未嚇退所有中國車企,主流自主品牌依然在海外市場打“持久戰”。
比如長城在俄羅斯建成中國車企首個海外全工藝工廠,代表中國車企在俄羅斯市場再度崛起;奇瑞在巴西建成海外最大規模工廠,在最開放的海外市場與國際巨頭掰手腕;吉利通過收購馬來西亞寶騰,找到打開東南亞市場的全新方式;上汽借助英倫血統的名爵,在歐洲、東南亞等地不斷突破,尤其近年借助電動車攻勢在海外市場突飛猛進。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外市場表現突出的中國車企,大多都是國際化戰略的“長期主義者”,不管出口形勢起伏徘徊,始終積極布局海外市場,持續升級,從產品出口、全球研發到制造出海、技術出海。
作為中國汽車龍頭,上汽在海外擁有硅谷、倫敦、特拉維夫3大研發創新中心,倫敦、慕尼黑、東京3大設計中心,泰國、印尼、印度、巴基斯坦4座生產基地及KD工廠,100余個零部件生產研發基地和1800多個營銷服務網點,并開通了東南亞、墨西哥、南美洲、歐洲等7條自營國際航線。
長城、奇瑞、吉利等出口的長期主義者,也有類似的海外產業鏈布局。
三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們已經全球領跑。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們換道先行,通過10多年的政府積極引導與市場培育,已經贏得了難得的先發效應,在電動化、智能化等新技術上,中國企業正加速趕超國際同行,某些領域已經全球領先。
比如在動力電池領域,“中國軍團”已經成為全球動力電池產業的中流砥柱。行業統計顯示,今年1-7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榜單里,中國企業占據六個席位,提供了60%以上的供貨量。
中創新航高級副總裁謝秋認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國仍將繼續保持這個優勢,甚至未來中國的動力電池前三有可能就是全球的前三。
麥肯錫2020年發布的一份研報顯示,中國純電車型的續航價格比約為21公里/萬元人民幣,而國際車型的續航價格比約為11公里/萬元人民幣。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已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局面,正成長為拉動產業、促進消費和擴大出口的頂梁柱。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具備較好基礎,效率高、韌性強、成長快,為中國乃至全球汽車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金公司今年年初發布的一份研報認為,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制造基地,實現中國生產、全球銷售。特斯拉上海工廠建設的高效率、生產的低成本和供應鏈的穩定性已成為中國向全球展示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的范本。在全球汽車產業鏈面臨芯片供應和疫情停工的供應鏈緊張局勢之下,中國制造的優勢將進一步放大,在全球新能源加速滲透的機遇之下,加速走向全球的步伐。
國內外市場差異大 中國車“征戰全球”挑戰不小
中國汽車“征戰全球”、建設汽車強國,這是幾代中國汽車人的夢想。經過前幾十年的積累與蓄力,我們正加速向夢想靠近。但實現夢想的道路從來不平坦,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盡管中國全球崛起是今后大勢所趨,但依然挑戰重重。
從自身來看,中國品牌汽車出口總體上仍處于初級階段。除了長城、奇瑞、吉利、上汽等國際化戰略推行較好的企業,有自己相對穩固的海外優勢市場,大多企業出口大多缺乏長遠規劃,哪里熱門去哪里,出口地分散,海外市場能年銷過萬已經是“大市場”。
這一點,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表現尤為突出。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的49%到了歐洲市場。國內造車新勢力高調聚集的北歐市場,雖然有港口、關稅較低、環保意識強對電動車友好等吸引力,但總體市場不大,再加上人工與制造成本高,只能作為中國汽車進軍歐洲市場的跳板,很難成為“根據地”,出口挪威等環保國家,更多是賺取名聲打響知名度,象征意義大于實際市場貢獻。
在東南亞市場,中國新能源車企紛紛進軍泰國,但泰國作為不少汽車巨頭布局的亞洲生產基地,汽車產業鏈也比較完善,正準備大力發展自己本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汽車尚未形成豐田、大眾、特斯拉這樣世界級的知名汽車品牌,缺乏強勢品牌,使得中國汽車走出去時依然難以擺脫性價比的標簽。作為出口“大戶”,長城汽車多年堅持在海外不打價格戰,靠產品與服務打市場。但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的一個苦惱就是,受制于品牌影響力,雖然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不比國外廠商差,但是賣不出“好價格”,尤其是在歐美市場。而這,不僅僅是長城汽車一家的困境。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蔚來、東風嵐圖雖然在品牌高端化做出突破,但就海外出口數量來看,還都屬于市場試水階段。
從外部市場環境來看,國內外市場消費者需求、政策法規、技術門檻等差異較大。
消費者需求方面,歐洲消費者更看重汽車的品質安全可靠、操控出色、品牌值得信賴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歐洲消費者對于一輛電動車的最高評價是,開起來和燃油車沒太大不同,操控媲美傳統燃油車。歐洲新能源汽車暢銷榜單上,霸榜的依然是大眾、雷諾等傳統車企的電動車,電動車新貴特斯拉始終難以取得在中美兩大市場遙遙領先的優勢。
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市場成長起來的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主要靠智能化、大空間、性價比贏得市場,品質與技術雖然提升很快,進步明顯,但能否贏得老牌汽車強國、歐洲市場用戶們的信任與青睞,尚需時間。
法規認證等隱形技術門檻,從前是,今后也仍然是中國汽車走向海外,尤其是殺入歐洲市場的一大挑戰。早期,我們造車技術不過關時,“碰撞門”極大挫傷了中國汽車進軍歐洲的銳氣。如今,我們造車技術過關,新車品質敢與國際巨頭掰手腕時,歐洲市場的進入門檻也進一步提高。
歐盟明年即將開始實施的碳關稅,就讓熱情高漲進軍海外市場的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高度緊張。同時,也對集體探路歐洲市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提出更嚴格的供應鏈管理要求。再加上正在修訂的《歐盟新電池法規》,將對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鏈企業進軍歐洲市場提出嚴峻挑戰。
即便無懼海外市場的“高門檻”,對于出口地相對分散的中國汽車品牌,面對眾多出口市場逐一做檢測認證,也是耗時間、成本高的一大痛點。完善新能源汽車的國內檢測認證體系、推動國內外汽車檢測認證標準的互認,是行業論壇上車企的共同呼吁。
此外,在全球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的國際形勢下,海外市場的產業政策、匯率、航運成本等變動風險加大,這對于出海歷史短、經驗不足的中國汽車品牌來說,意味著“暗礁無數”。
還有盤桓在汽車界人士心頭上的“靈魂之問”: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我們的領先優勢主要得益于率先搶跑,今后世界主要大國、歐美日韓的汽車巨頭都下場的情況下,我們是否還能繼續保持領先?
近兩年,歐盟、美國等傳統汽車大國都大力培育本土動力電池、扶植本土芯片;泰國、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等國,也都出臺各自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想借勢翻盤。中國汽車能否抓住寶貴的時間窗口期,鞏固電動化領域優勢,發力智能化,打造強大的產業鏈,這是中國汽車產業當下最緊要的歷史課題。
“從日常工作中聽到的企業反饋來看,中國汽車的全球化之路,還是存在很多困難……我們需要學習日本等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9月中旬的一個行業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在“中國汽車工業走向海外的機遇與挑戰”演講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