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v日韩精品,国内永久免费crm系统,18禁黄网站男男禁片免费观看,亚洲欧美日韩愉拍自拍

機床網
中美摩拳擦掌,拼命補自己的短板
2022-10-26 15:24:18

  過去對于中美關系描述流傳甚廣的觀點——中美屬于夫妻關系,這個觀點如果仔細琢磨其實很有意思。現在讓我扳起手指給大家捋一捋其中的味道。

1/ 夫妻、路人與仇人

  中美一個屬于最強大的發達國家,一個屬于最強大的發展中國家,各自都有自己的長板與短板。

  中國的長板是生產能力冠絕天下,但內需消費不振卻是一個困擾我們多年的老大難問題;而美國呢?長板是內需消費能力全球第一,短板卻是國內生產能力較差,為了重振制造業幾屆美國總統想了無數辦法,效果卻幾乎為零。

  你看看,中美之間各自的長板都是對方的短板,這種經濟結構的互補性簡直就是天作之合。

  這就是中美夫妻論的核心內涵。

  過去中美關系良好的時候,全球經濟就是風調雨順,歲月靜好。但是2017年之后情況發生了變化。特朗普上臺之后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擺出一副要與中國硬脫鉤的姿態。

  如果我們還是以夫妻論來比喻,2017年之后的美國就變成一個渣男,好好的日子不過,一門心思要離婚,要在外面找情人養小三——通過貿易戰企圖強行轉移產業鏈本質就是如此。

  現在的中美關系已經從夫妻變成路人,再從路人慢慢有變成仇人的趨勢。

  中美要離婚分家過日子,那么對方的長板就無法拿來彌補自己的短板,這種缺陷在新冠疫情沖擊下都暴露無遺——

  中國在疫情沖擊下,內需愈發疲軟,今年十月,外出旅游人數只有2019年的6成,消費則更是只有4成,疲軟的內需讓中國經濟在今年前三季度舉步維艱。

  而美國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在疫情沖擊下,美國勞動參與率一路下跌,拖累國內生產能力(含服務業)更加羸弱,產能不濟讓美國通脹指數節節攀升,創下近40年新高。

  為了讓自己的日子過下去,也為了在來競爭中壓倒對手,所以現在的中美摩拳擦掌,開始拼命補自己的短板。

  但是幾十年的老大難的問題,要解決談何容易!

2/ 提振內需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們先來說說中國的補短板——也就是提振內需的問題。

  對于內需不振國內也有很多研究,隨便打開一份國內專家的報告,歸結的原因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那幾條——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大、政府稅收在國民經濟中占比較高、社會保障不給力等等。

  那么,這些是不是導致國內內需不振的原因?

  是也不是。

  是的理由很簡單,如果能解決上述問題,絕對可以極大地提振國內的消費。

  不是的理由就是有反證——美國同樣存在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大、政府稅收在國民經濟中占比較高、社會保障不給力等等毛病,甚至比起中國還嚴重,那為啥美國國內消費十分給力,全球第一?

  我們一條一條給大家捋一捋。

  首先是分配不均、貧富分化的問題。

  衡量上述問題有一個指標叫做基尼系數,基尼系數(Gini index、Gini Coefficient)是指國際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這是1943年由美國經濟學家阿爾伯特·赫希曼根據洛倫茲曲線所定義的一個指標。

  基尼系數最大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數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一般來說基尼系數小于0.2時,居民收入過于平均,0.2-0.3之間時較為平均,0.3-0.4之間時比較合理,0.4-0.5時差距過大,大于0.5時差距懸殊。

  現在中國的基尼系數大致是0.45左右,而美國呢?據美國彭博社和《財富》雜志網站9月13日報道,美國人口普查局13日公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美國基尼系數創新高達到0.494。這個數據明顯高于中國。

  然后是宏觀稅負,中國宏觀稅負是15.1%,美國是31.7%,美國還是是中國的兩倍。

  最后就是社會保障問題。

  社會保障主要就是教育、醫療、養老。

  首先是教育層面,中美公立教育在大學之前都是免費(中國目前高中階段還要繳納少許學費),這個差別不大。但是美國公立教育質量太差,最好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私立學校,私立學校則價格不菲。

  特別是美國大學,不僅學費高而且住宿費也很高,全美大學生居然有高達90%的比例需要助學貸款才能完成學業,而且這個助學貸款利率還是市場化的,對于大學生是非常沉重的負擔,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是四十幾歲才還完助學貸款。

1666769243910369.png

  而中國恰恰相反,最好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公立學校。中國大學不管是學費還是住宿費基本都是白菜價,貧困地區學生還能拿到零利率的綠色貸款與生活補助,可以輕松完成學業。

  所以,從教育的層面,讓一個孩子完成大學學業,中國家庭的負擔遠比美國家庭更輕。

  然后就是醫療。

  美國醫療保障大概是全世界發達國家中最差的之一。

  2021年美國人均收入是3.28萬美元,而中國人均收入3.5萬元人民幣,考慮到匯率原因,我們姑且算美國人均收入是中國的7倍。

  但是美國人均醫療支出是中國的43倍,醫保開支是美國家庭沉重的負擔,一般要占到家庭收入15%以上,而中國城市職工即使繳納職工醫保,一年也就3000多元,在職工收入中占比在10%以下,如果是繳納居民醫保,每年才幾百元,在收入中占比是非常小的。

  但是美國人均預期壽命卻低于中國。美國醫療保障之低效可見一斑。

  最后就是養老金制度。

  美國是實施延遲退休制度,大致要在66—67歲之后才能拿到養老金,考慮到美國預期健康壽命還不如中國,這個領取養老金的時間就要比中國延遲6—7年。

  另外美國養老金有一套復雜的計算公式,養老金金額大致就是過去35年平均收入打4折左右,這個打折比例也比中國略低。

  當然中國養老金體系沒有覆蓋龐大的農民群體,美國農民雖然也沒有養老金,但是美國農民人均擁有土地高達1500畝,養老金啥的就是毛毛雨了。

  以上這么七七八八梳理一下,美國的社會保障其實也不比中國強多少,那么為何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

  可能有人說,因為美國人收入比較高,這當然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決定性原因。

  決定性原因還是出在儲蓄率上。

  儲蓄率是個啥指標?

  儲蓄率=居民儲蓄金額/居民可支配收入。簡單的說,居民如果收入是100元,如果消費90元,剩余的10元放在銀行儲蓄,那么居民儲蓄率就是10%。這個儲蓄率指標是很能看出一個經濟體居民的消費水平的。

  列舉一組最具有代表性G7國家居民儲蓄率的數據,因為數據不大好找,所以數據指標時間節點不大一樣,大家湊合著看。

  1、美國:4.4% (2022年4月份數據)

  2、英國:3.5%(2022年8月份數據)

  3、德國:23.2%(2021年5月)

  4、日本:34.2%(2022年2月)

  5、加拿大:6.2%(2022年6月數據)

  這里需要說明一下,英國在疫情之前居民儲蓄率是9%,因為在發達國家中英國受疫情沖擊最為嚴重,英國央行也不可能效仿美聯儲這樣財大氣粗發錢,所以英國居民儲蓄率下降很快,目前跌到3.5%。

  加拿大也是如此,在疫情之前,加拿大居民儲蓄率是12.3%,受疫情沖擊到2022年2季度跌到6.2%。

  而美國在疫情之前居民儲蓄率就是4.5%,2021年在美聯儲印鈔發錢的背景下一度沖到12.3%,現在又回落到4.4%,我覺得4.5%左右是比較真實的反應了美國居民儲蓄率的情況。

  從上述數據來看,在發達國家中,美國居民儲蓄率是最低的。

  那么中國居民儲蓄率是多少呢?

  這就是中美最大的本質區別,中國人是收入100元,45元放在銀行存起來,55元拿出來消費,而美國人呢?收入100元,95.5元都拿出來消費,只有4.5元放在銀行。

  最低的儲蓄率就是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的根本原因。

1666769476361347.jpg

  現在問題來了,為啥美國人敢于將絕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消費,而基本不考慮儲蓄?

3/消費的秘密

  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全球頭號強國給國民帶來的強大自信心。

  1918年一戰結束之后,美國就超越英國成為全球頭號強國,當時的美國不但GDP全球第一,工業產值全球第一,還是全球最大的債權國,幾乎所有一戰交戰國都對美國欠下巨額債務。

  最為重要的是,美元開始替代英鎊的霸主地位。

  從1918年—2022年,美國登頂全球頭號強國已經超過100年。當了100年的老大,同樣也是100年以來全球最為富裕的國家,其國民對國家與未來的自信心是非常強大,也是其它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

  二戰之后,美國大致爆發過7—8次經濟危機,但是因為美國底子厚,加上美聯儲強大的印鈔機和各種外部環境機遇,每次經濟危機對美國造成的傷害并不大。

  數據統計顯示,美國每次經濟危機平均持續時間也就10個月而已。

1666769501985596.jpg

  100年時間大概就是四代人,美國人從曾祖父那一代開始不但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安全威脅,也沒經歷過較長時間的經濟危機的沖擊,所以美國人的自信是無以倫比的,對國家的未來具有強烈的信心,所以才敢于消費,敢于及時行樂。

  我覺得中國人要具有美國人這樣的信心可能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至少也要具備兩個條件。

  其一,中國GDP超越美國并且持續保持領先優勢;

  其二,實現兩岸統一。

  這兩條缺一不可。

  第二,美國服務業非常發達,中國與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這個服務業特指的是針對高端人群的服務產業,包括教育、醫療、旅游、購物、金融、保險等等。

  我國進出口貿易看起來是年年順差,那是我們制造業優勢太大,實際上我國服務貿易年年都是巨額逆差,2021年我國服務貿易逆差300億美元,這還是因為疫情富裕人群出不去,在疫情之前,我國服務貿易每年逆差都是上千億美元,光是對美服務貿易逆差每年都有大幾百億美元。

  不僅如此,每年我國出境消費還高達1萬億美元。如果這些消費相當一部分能留在國內,對于國內消費市場將是一個巨大的提升。

  2010 年中國消費在GDP占比35%,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發達國家一般占比是70%—80%),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之后,情況有所改變,到2020年,中國消費GDP占比接近60%。

  看上去還不錯是不是?

  實際上中國消費占比的提升主要還是靠房地產。

微信圖片_20221026152056.jpg

  2010年之后,中國房地產狂飆猛進,引發全民購房熱潮,房地產成為中國老百姓最敢于消費也勇于消費的商品。通過房地產這個渠道,中國居民的財富流淌到房地產上下游上百個行業,造就了消費市場的繁榮。

  但是房地產市場的畸形繁榮也產生一系列問題,包括房價的泡沫放大,居民負債率迅速提升等等——這種現象不治理,嚴重壓抑內需消費,而且一旦房價泡沫破滅,整個國家經濟將受到重創。

  所以,國家開始出手遏制房地產的發展,2021年國家連續出臺重磅政策——三道紅線、銀行地產貸款額度控制、房產稅試點。

  這些重磅政策遏制了房地產瘋狂的勢頭,民眾對房價永遠漲的預期逆轉,房地產行業陷入低谷。

  現在回頭來看,國家也不是要將房地產一棒子打死。房地產還是要軟著陸,房地產拉動居民消費這個渠道對于當下的中國經濟還是不可替代的。

  現在中國差不多有400多億平米的城市住房,房子總會有折舊,如果每年折舊率是2%,那么每年就有10億平米左右的新增住房需求,房產商每年就要造10億平米的房子來迭代,這10億平米的住房消費就能保障房地產上下游100多個行業營收基本面,這就是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也是房地產能夠軟著陸的基本依據。

  當然,要提振內需,歸根結底還是要深化改革,特別是分配制度的改革,縮小貧富差異,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數量,將供給側改革拓展到服務業,才能一點一點提高消費在GDP占比,補上中國經濟的這塊短板。

  上述問題國家也是有非常詳細的規劃的,本次20大報告里就有多處類似表述。

  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我們要完善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

  這些都是改革中的硬骨頭,任重而道遠。不過,從長遠趨勢來看,我還是有信心的。

4/提重振制造業

  下面我們再看看美國。

  美國最大的短板就是生產能力,過去這個生產能力的短板主要體現在第二產業也就是制造業。但是這一輪新冠疫情沖擊下,美國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生產能力也開始出了問題。

  2022年9月,美國通脹指數為8.2,表面上看比8月下跌了0.1%,但是核心通脹指數卻不跌反升,同比上漲6.6%,創出歷史新高。美國核心通脹指數是剔除了能源價格,目前主要是食品與服務業價格上漲很快。

  為啥在美聯儲激進的加息背景下,美國核心通脹指數還在上升?

  這主要是受疫情沖擊,美國目前累計感染新冠人數超過9000萬(接近人口總數的30%),有長期新冠癥狀的人數超過2000萬。兩者疊加,導致美國勞動參與率下降。

1666769596553034.jpg

圖片(來源:中泰證券研究所)

  即使美國農業機械化程度很高,但是也需要大量人力去從事采摘、整理、農產品初加工等工作,這些工作都是由外籍非法移民來做,而這些非法移民恰恰就是感染新冠的重點人群。

  同樣美國服務業從業人群也是感染新冠的重災區,在新冠的沖擊下,美國服務業、農業從業人數下降,導致這兩個行業勞動力成本節節上升,帶動食品與服務業價格同步上升,這就是美國核心通脹指標下不來的原因。

  對于新冠的沖擊,拜登政府是無力解決的。現在拜登政府的工作重點就是重振制造業,希望能補上制造業產能缺失的短板。

  為了重振制造業,拜登政府打了一套組合拳:

  其一,頂著通脹高燒不退的壓力,硬是不取消特朗普加征的中國商品關稅,這是為重振制造業建立一個關稅壁壘。

  其二,拱火促成俄烏戰爭,讓歐洲特別是德國去工業化,然后吸收德國外流的制造業產能;

  其三,10月7日美國政府發布《國家先進制造業發展戰略》,提出7大遠景,3大目標,對美國制造業前景畫出一個巨大的餅;

  其四,對于中國高端芯片出口、計算機軟件進行全面管制,同時禁止美國人在中國相關企業工作,這就是有意給中國高端制造業創造一個巨大的政治性安全隱患,阻止歐洲、日韓產業資本投資中國。

  客觀評價,拜登政府這一套組合拳還是很有成效的。目前歐洲外流的產業資本除了部分流到中國,美國也吃下很大一塊。

1666769635972336.png

(來源:央視新聞)

  目前僅俄克拉荷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國企業前往投資擴展業務,其中包括漢莎航空、西門子、阿爾迪超市和血透析公司費森尤斯。鋼鐵巨頭安賽樂米塔爾,荷蘭氨水制造商OCI NV,則有意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擴張。

  最近在中國加大投資的明星,如大眾、奔馳、巴斯夫等,則在中國與美國兩頭下注。

  在中國砸下數百億人民幣的德國汽車幾個巨頭——大眾汽車今年6月在其位于美國田納西州啟動了一個價值2200萬美元的電池實驗室。到2027年,將在北美總共投資71億美元。而梅賽德斯-奔馳3月在阿拉巴馬州開設了新的電池工廠。寶馬宣布10月將在該集團最大的工廠-南卡羅來納州的電動汽車,進行新一輪投資。

  而最近啟動湛江100億歐元投資決定的巴斯夫,將在2022年至2026年期間,將其全球260億歐元投資額的15%左右,投資于北美。

  美國制造業看起來好像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對于美國制造業前景我是不大看好的。這里講幾個案例。

  第一個就是曹德旺與福耀玻璃赴美辦廠的案例。

微信圖片_20221026152109.jpg

紀錄片《美國工廠》劇照

  2017年曹德旺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談到為什么要赴美投資辦廠,曹德旺板起手指一筆一筆算經濟賬。

  (1)美國招商引資力度比中國強,我在俄亥俄州的工廠,18萬平方米廠房,花費4000萬美元,美國政府補貼超過4000萬美元。

  (2)能源非常便宜,當時(2016)價格,天然氣一立方9美分(中國的五分之一),電價4.5美分/度,折合人民幣不到3毛。油價包含進運輸成本了,也是中國的一半。

  (3)人工貴!其中白領相對便宜,比如中國給1萬,美國給3萬。貴的是藍領工人階級,是中國的8倍!

  (4)在中國做一片玻璃,人工大約2美元,美國大約8美元!運到美國,運費5.5美元(2019后暴漲),關稅1.8美元。

  (5)其它材料都比中國便宜。

  (6)稅收都比中國低,在中國老板掙100萬要交58萬稅,只留42萬;在美國只交40萬稅,留60萬。

  從上述談話中可以看出,曹德旺做出赴美投資建廠的決策主要還是利益驅動,沖著美國辦廠除了人工之外各方面成本都比中國低得多去的。當然,企業家基于利益驅動做出決策也無可厚非。

  但是4年后也就是2021年曹德旺再次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話風卻來了一個180度大轉彎。

1666769685682149.png

(來源:新浪網)

  在采訪中,曹德旺表示,要成為世界(玻璃領域)的老大,就必須把工廠開在美國。至于能否賺錢的問題,曹德旺則閉口不談,與2019年的態度迥然不同。

  請記住一個真理,一個企業家前期談錢談利益的時候,那一定是他真實的想法,而后期開始談情懷談目標的時候,那多半是利益收益嚴重不及預期。

  那么這幾年福耀玻璃在美國的工廠經歷了什么?

  按照曹德旺自己的說法就是不停與各種勢力做斗爭,外部有工會組織、環保組織等等,內部有勞資糾紛,工人效率太差——

  說起來難以相信,拿著比中國工人8倍薪水的美國工人即使經過多方培訓,其勞動效率也只有中國工人的70%。

  外部的工會組織也很麻煩。UAW—汽車產業工人聯合會,是福耀集團的對手,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則被稱為“世界上最具戰斗力的工會”,一定程度上間接造成底特律的破產,可謂威力無邊,比黑社會還厲害。

  為了搞定這個工會組織制造的麻煩,福耀集團不但花費了巨大的代價,在最后情況下甚至做出極端的表態——UAW如果要強行進入福耀,那么福耀將關閉在美國的工廠,10億美元的投資不要了!

  簡單的總結一下,在美國投資制造業,工人成本不但奇高,而且素質很差。外部還有各種勢力找麻煩,導致企業經營隱形成本很高。

  福耀最后能在美國生存下來,主要原因還是美國有汽車制造產能,福耀主要給汽車做配套玻璃,需要距離整車廠更近,產品有技術優勢不愁銷路等等。但是,在美國投資辦廠想獲得比較理想的利潤是很難的。

  福耀還算是幸運的,至少在美國工廠還活下來,富士康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2017年,特朗普親自招商引資,郭臺銘宣布將在威斯康星州的投資100億美元,建設北美第一個10.5代LCD液晶面板工廠,該工廠將給當地創造13000個就業崗位,被特朗普吹噓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微信圖片_20221026152124.jpg

  但是這個工廠建成之后卻一直沒法落地,先是取消了生產10.5代的面板計劃,決定改建六代面板廠。不久這個更改的計劃也擱淺了。

  隨后的幾年里,先后有消息說它將生產呼吸機、谷歌服務器、咖啡機器人、電動車以及“AI 8K+5G的生態系統”,但這些項目最終都沒能落地。

  根據美國媒體跟蹤報道可看出,如今這個地方實質上成為了一個不定期完成少量生產的存儲倉庫。

  為什么富士康在美國投資失敗?

  分析原因有幾個。

  一個是政治因素。最初美國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時候,往往許諾優厚的條件,富士康進入威斯康星州時是共和黨的沃克執政,承諾未來給富士康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高達28.5億美元。

  但是2019年,沃克連任失敗,民主黨州長托尼·埃弗斯上臺,富士康也成為了上一屆留下的“政治包袱”,于是富士康的補貼與優惠大幅度縮水為8000萬美元。

  一個還是美國制造業基礎太差。

  在美國投資辦廠不但難以找到合格的產業工人、工程師,而且人工成本很高,最后即使勉強生產出產品也很難與物美價廉的進口商品競爭。

  同樣在美國辦廠舉步維艱的就是臺積電。

  2020年,在美國政府壓力下,臺積電宣布投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投資建設生產5nm芯片的工廠。

1666769722975733.png

(來源:界面新聞)

  其實從2017年開始臺積電就多次派人到亞利桑納州考察投資辦廠事宜,但是卻否定了這個意向。

  2019年10月底,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一個公開場合回應,“短期內不會在美國設廠”,現階段也不考慮在美國并購任何廠商。

  臺積電之所以在2019年否定在美建廠,主要原因還是在美做制造業成本太高。

  2022年4月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以嘉賓身份在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發表談話表示,美國芯片制造業的擴張并沒有足夠的人才支持,在美國芯片制造的成本也令人望而卻步。而且臺積電赴美建廠也是在美國政府敦促下決定的。

  臺積電此前在美國奧勒岡州工廠的25年制造經驗可為明證,該廠雖能獲利,但幾乎放棄擴建。他說:“在比較成本上,我們當時太天真,但實際在美國制造芯片的成本比臺灣貴50%。”他補充說明,臺積電多次為奧勒岡州工廠安排美國和外籍人員,但都沒能降低多少成本。

  張忠謀強調,臺積電在美國工廠即使生產出芯片,因為成本太高,未來難以在國際市場上競爭。

5/誰能笑到最后?

  福耀、富士康、臺積電都是實實在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后,落地就出現各種問題,比較普遍的問題就是,美國搞制造業不但成本太高,還有各種隱形約束。

  東亞的企業能夠做大做強,不但在管理上很有一套,而且也能克服各種困難。東亞企業赴美辦廠都這么難,我不相信現在做出赴美投資的德資企業未來會比東亞企業干得更好。

  現在可以總結一下美國做制造業的制約條件:

  1、缺乏合格的產業工人與工程師,而且人力成本很高。

  2、要面對工會、環保組織的各種勒索。

  3、工業物流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美國確實有發達的航空業,但是這玩意解決不了工業物流,以前美國靠著海運與密西西比河流運輸,但是現在密西西河流干枯停運,海運港口時不時堵塞,最要命的就是美國沒有鐵路,國內物流只能靠公路運輸,公路運輸不但成本遠遠高于鐵路,而且美國公路運輸業時不時小范圍癱瘓。

  所有這些問題歸結起來都屬于美國內部治理深層次的結構性頑疾,中國消費不振也屬于類似的結構性頑疾,但是中國政府至少還在千方百計進行治理,通過時間的累計終究會解決大部分問題,但現在的美國政府完全無力也沒有意愿解決自己內部治理的問題。

  所以中美補短板完全就是不同的模式,中國是苦練內功,通過不斷深化改革來解決內部深層次的結構性頑疾,而美國呢?則張牙舞爪對外部發力,對于內部問題一概不管。

  大國競爭核心在于內部治理,對于美國內部的問題,包括族群分裂、黨派對立、產能疲軟等等問題,拜登政府并沒有什么好的辦法來解決,最后干脆就裝著看不見,把發力方向選擇對外。

  而我們雖然也很難,但是我們一直在內部發力,在著手一步步解決。爬山最難的就是快要登頂的前夕,這個時候就是拼意志、拼勇氣,拼誰能熬到最后,誰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所以同樣是拼命補短板,大家都很難,我還是更看好中國。


轉載請標注來源158機床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阳| 云霄县| 阿瓦提县| 陆河县| 文水县| 衢州市| 湟中县| 澜沧| 辽阳县| 宜丰县| 鄯善县| 金坛市| 新巴尔虎右旗| 惠东县| 青海省| 广水市| 油尖旺区| 资中县| 原平市| 宁津县| 镇康县| 临夏市| 中方县| 抚宁县| 会宁县| 唐海县| 绥阳县| 乌兰浩特市| 高平市| 沙雅县| 沈阳市| 怀仁县| 桃江县| 会泽县| 确山县| 浦城县| 朝阳区| 芦山县| 云梦县| 桐乡市| 仁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