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國際上有個消息,德國政府已就中國國企投資漢堡港達成妥協,將允許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收購漢堡港一座碼頭24.9%的股權。
德國總理朔爾茨及原本持反對意見的多位部長在26日召開內閣會議前已就這項協議達成一致,內閣會議將批準這項協議,不作進一步討論。
此次收購的比例比最初計劃的35%的股份要低,原因是防止其獲得漢堡港運營決策權(股東必須持有25%以上股份才有否決權),另外10%股權將在“冷凍期”后獲得,中方企業需在此期間證明自己是可靠的伙伴。
這項股權收購案是默克爾離任前推動的,當時約定中遠將獲得漢堡港集裝箱碼頭35%股權,作價為6500萬歐元。
默克爾擔任總理期間多數到漢堡港視察,每次談及漢堡港話題時,總會跟中國聯系起來:“正因如此,我們可以通過漢堡的案例來討論如何能夠以最好的方式落實‘一帶一路’這一個好的想法。”
一旦交易達成,意味著進出被稱為“歐洲大門”的漢堡港的貨輪將來自于中國,如果沒有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關系,其它歐洲國家港口將獲得競爭優勢,中國的貨輪會繞過漢堡港。
俄烏戰爭爆發后,德國政壇對中國的態度發生整體轉變,擔心中國可能會利用其經濟影響力來貫徹自身地緣戰略利益,因而對中資入股漢堡港持反對態度。但總理朔爾茨不愿喊停這筆交易,總理府似乎正在運用“拖延戰術”,至今未將此事列入聯邦內閣會議的討論議程。
作為歐洲三大港:鹿特丹、安特衛普、漢堡,它們之間競爭一直沒有停過,每一個港口都想超越另外兩個。從漢堡港發展本身來說,有了中資入股,是它將來提升在歐洲競爭力的重要助推力。中國是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朔爾茨很清楚,德國離不開中國。
漢堡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城市,而中德貿易額的50%以上經由漢堡轉運,漢堡的興衰,對德國經濟可謂是牽一發而動身。但就是這樣一起雙方共贏的合作項目,卻被一些德國政客和媒體視為眼中釘。
漢堡港將是中德未來合作關系的一塊試金石,德國人能不能贏得中國信任,對德國未來很重要,漢堡港只是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