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2年底,中國新增乙烯規模達到565萬噸/年,總計乙烯規模達到4933萬噸/年。而截至2022年底,美國新增3套乙烯裝置,新增規模在430萬噸/年,美國乙烯產能在4482萬噸/年。可見,目前中國乙烯生產能力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乙烯生產國。
據相關數據統計,2022年,中國新增5套乙烯裝置,分別是:
衛星石化二期125萬噸/年輕烴裂解項目
廣東石化120萬噸/年石腦油裂解項目
東明石化100萬噸/年輕烴裂解項目
海南煉化100萬噸/年石腦油裂解項目
鎮海煉化100萬噸/年輕烴裂解項目
而截至2022年底,美國新增3套乙烯裝置,分別是:美國BayportPolymers公司在阿瑟港新增100萬噸乙烷制乙烯裝置,屬于道達爾/諾瓦化學/北歐化工合資企業。美國殼牌石油在賓夕法尼亞州新增一套150萬噸乙烷裝置,其中包括150萬噸乙烯和160萬噸聚乙烯裝置。另外,美國GulfCoastGrowth公司在阿瑟港新增180萬噸乙烷裝置,是由美孚/沙比克合資的企業。
乙烯被稱為決定化工產業生產水平的關鍵指標,乙烯生產規模,決定了丙烯、丁二烯及相關芳烴類產品的生產規模。另外,乙烯規模決定了基礎化工原料的規模,也同時制約著化工產業鏈的下游產品延伸。可以說,乙烯對于中國80%及以上的化學品生產及產業鏈延伸,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對于中國來說,中國乙烯產能規模的增長,是帶動東北亞總體產能增長的主要動力。進入21世紀,中國乙烯產能有兩輪集中投放期:2005-2006年和2009-2010年,主要是由于在國內需求增長下,三桶油煉廠迚行擴產。1999年到2008年十年間,我國乙烯產能仍435萬噸增長至998.5萬噸/年,到2009年年底全國乙烯產能首次突破千萬噸大關,達到1177.8萬噸/年,穩居世界第二位。
從2011年之后,由于油價持續高位,以及對于原油話語權失控,導致中國對于能源安全的考慮程度日益提升,從2011年開始,中國出現了眾多以煤炭、甲醇為原料的乙烯生產,掀開了中國乙烯生產供應多樣化的篇章。
2010年,中國第1套煤制乙烯裝置——內蒙古神華包頭煤化工有限公司60萬噸/年煤制乙烯項目投入商業化運營,標志著我國已實現煤基甲醇制烯烴技術的工業化應用。2011年,我國首套20萬噸/年甲醇制乙烯項目(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責仸公司)投產,2014—2016年是我國煤制烯烴項目的投產高峰期。
截至2022年底,我國煤制烯烴生產能力超過1100萬噸/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煤基烯烴生產國家。
未來5年內,在中國和美國乙烯項目如期投產前提下,中國依舊是全球最大的乙烯生產國家,并且美國規模較中國差距將會越發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