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這個話題大家都討論,我還在忙著加班沒顧上聊,春節期間也沒發文,認真思考了下這個話題。我之前在微博和頭條都發送過這類問題,按照點贊順序,大概明白了年輕人在想啥,今天給大家描一下,大家看看有沒有道理。
首先是高房價這個被談爛了的問題。房價和生育率的關系比較復雜,高房價的地方生育率肯定不行,低房價的地方也不一定行。整體而言,低房價的地區生育率要強那么一丟丟。
那房價具體怎么影響到生育呢?
最明顯的一個就是債務。
你想想啊,你月薪5000,你們城市房價1萬,你把父母的錢花光,然后背上貸款,每個月還完貸款之后還剩兩三千,這咋過日子?
等到有了孩子,自然想給他相對好一些的生活,不然別人上補習班,他在玩沙子,將來再繼續給有錢人當牛馬?
對投入不足的恐懼,讓大家進而對孩子的未來產生了恐懼。
尤其是此起彼伏雞娃事跡,讓太多人毛骨悚然。
你想想,你自己英語不咋地,有個四級基礎,可是畢業這么多年,也基本上忘光了,復雜點的詞匯只記住一個“abandon”。一聽人家海淀孩子十來歲就上萬詞匯量,可以正常英語交流。因為人家從小學就有英語環境,父母都熟練掌握英語,平時教一個漢語詞匯,就學一個英語。而自己的英語不如人家小孩,是不是覺得起跑線上就輸了?是不是有種將來自己孩子要給人家當司機的感覺?
懂了這個,就懂了為啥張愛玲那句話在年輕人里瘋傳,引起了巨大的共鳴,大意是“你生個孩子只是為了把自己貧窮傳播下去,那簡直是犯罪”。
深吸一口氣,再想想,如果你是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孩子,這七千的收入去掉房租,或者將來買個二三十平的小房子,把自己的游戲機,投影儀,電腦,懶人沙發都搬進去,上班,玩游戲,年底旅游,如果能碰上一個志同道合的妹子一起玩感覺也不錯。
事實上確實有很多年輕人就是這樣走到一起的,并不是因為什么愛情,也沒想生孩子重復自己沒啥意思的人生,就是能玩得到一起。兩個人說好不要孩子,就是要一直玩下去,兩個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去醫院有人陪,過年回老家封住親戚的嘴。
說到這里,就得提一句,很多人說到“不婚主義”,就以為是女權,這幾年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男的越來越不追女孩”,不少女孩被剩下,真的不是因為堅持不婚,真的是沒人追。他們不追女孩平時都忙些啥呢?大家仔細體會下下邊這些話:“不談戀愛的男生有多爽,攢錢買設備玩到天荒地老”,“只有堅持不交女朋友,你才知道自己多省錢”。
此外還有一種思潮越來越明顯,“那個狗一樣的中年人”,說的是拖家帶口的中年人,被領導各種為難卻不敢反抗也不敢辭職,天天唯唯諾諾。很多年輕人進公司第一天,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來可別成那樣”。
很多老員工在公司對年輕人好像有種優越感,其實私下里年輕人把你當狗和反面教材。出于對年齡大了之后的恐懼,自然也會延伸到生育決策上。
更危險的是,一種解構主義思潮正在崛起,幾乎每個年輕人都在問自己,結婚有啥意義,生孩子又有啥意義,越想越沒啥意義。
這些問題其實傳統也沒答案,老一輩只需要讓孩子記住“傳宗接代,多子多福”,像說教一樣傳播下去,別問為什么,只需要記住結論。有些地方的人近乎病態地對兒子有所執迷,并不是他們有啥縝密的邏輯支持這個想法,而是純粹被植入到了大腦里,從沒想過為啥。
但是隨著現代教育的崛起,這些“傳統觀念”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這也是為啥越是大城市,傳統觀念越弱,反倒是老少邊窮地區比較強,因為大城市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
那問題來了,現代教育和傳統觀念有仇嗎?
并沒有,只是教育天然解構傳統。
我們現在花十幾年教育孩子,并不是教會他們將來什么工作技能,那是技校干的事,事實上技?,F在教的東西大部分現實里也沒啥用。現代教育主要教的是讓孩子學會處理“還沒出現的問題”。這咋教呢?沒啥辦法,只能是傳授給大家如何分解問題,歸納問題,定量分析,前置條件。最關鍵的,就是刨根問底。
沒有刨根問底的思想,就沒法處理那些復雜的問題,比如最近最喜歡聊的火箭、飛機、編程問題,碰到問題你不刨到根上,遲早出大事。
所以說科學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整套思維方式,質疑一切,解構一切,沒啥事情是天然成立的,這種矛頭自然會對準傳統思想。
我們需要高質量的人口去搞工業搞建設,但是高質量就意味著教育,教育最大的產品就是“刨根問底”。
刨根問題是解構主義的一部分,一旦開始了思考,自然會思考“婚姻是什么”,一種無關愛情的財產制度,是私有制崛起的產物,為了財產繼承出現的東西;生孩子又為了啥?不為啥,你的基因本質就是一串病毒,生命的意義就是復制,沒有其他的意義。三四代之后,你會徹底被這個世界遺忘,你所做的一切對于世界并沒有什么改變。
一旦意識到都沒啥意義,下一步就會覺得“對自己好一些才是關鍵”,“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快樂地過完這一生”,以這個為出發點,大家就知道為啥現在的小孩們普遍自私,不想承擔責任,貪圖眼前歡愉,不為長遠打算。要是擱以前,我可能會義正詞嚴批評他們,現在經常反思自己,發現自己其實并沒有好太多。
也就是說,一旦接受了現代教育,就開始刨根問底,一問就發現大部分問題跟個洋蔥似的,剝到最后啥也沒。既然所有的都是假的,那只有眼前的快樂才是真的,享受眼前的快樂,才不會辜負來這個世界走一遭。
農業社會里,肌肉是唯一力量來源,人多勢力就大,可以形成對其他家族的壓倒勢力,“多子”就可以種出更多糧食,可不是多“多福”?中國傳統思維其實是“農業文明下集體主義利他文化”,也就是倡導你多做一些犧牲和奉獻,照顧老人和小孩,將來等你老了,別人也多做一些,這樣社會不就和諧了嘛。
但是這么做經常會導致你頻繁受委屈,所以又得提倡“吃虧是?!?。大家也能感覺到,80后的父母普遍是這種,一輩子忙忙碌碌,年齡大了既要照顧老人又要照顧孫子輩。大家捫心自問一下,你們年齡大了,你們行嗎?
你不一定行,你孩子更不一定行。很多年輕人說我不行,也不想,所以提前不生了,既避免了父母照顧孩子太辛苦,又避免了自己照顧兩代人太崩潰。
至于很多人痛心疾首這種傳統觀念的缺失,可是他自己也是喊得兇,行為上也不想奉獻,只是想讓別人奉獻。就好像有些人為制造業驕傲,同時罵人的時候口頭禪也是“找個廠上班去吧”。
所以這些年傳統觀念在大城市里加速解體,什么多子多福,養兒防老,越來越不被年輕人認可。
之前抖音上有個“廢物”博主,他就說為啥自己不指望養兒防老呢?因為他很有經驗,自己是個24K純廢物,賺得還不夠自己花,父母都別想指望自己,他怎么會指望將來孩子養自己呢?
說到這里,大家可能說博主你有啥解決方案?
沒有。
基本達成共識的一個問題是,生育率下跌的本質就是現代化。
上文也說清楚了,現代化不僅僅意味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還意味著大家越來越解構傳統,越來越只關注眼前的快樂和當下的幸福。這也是為啥全世界所有發達國家的生育率沒有高的。而我們中國,又疊加了一系列獨特的問題,類似高房價,35歲問題等等。
而且你沒法要求一個得到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啥也不干使勁在家生,疊加現在撫養成本實在是太高。你幾乎只有兩個選擇,花大價錢使勁去軍備競爭,或者放養,將來讓他給那些得到了良好資源的孩子當牛馬。
現實里當然不一定,可能花了大量精力的孩子反而比較廢物,因為邊際收益遞減,說不定放養的孩子發展的到挺好。但是絕大部分人不這么想,他們的觀念就是軍備競賽思維,覺得投入少就產出少,思維模式決定行為模式,這種思維模式自然導致少子化。
以前大家生孩子的思路是先把孩子生出來,再看看哪個比較成氣,然后再決定怎么教育?,F在肯定不行了嘛,現在大家是先算算自己的收入能“精養”幾個,再決定生幾個。按照未來精英的成本來核算,絕大部分人一個都生不起。
這些觀念在接下來很長時間里都一直影響著我們。
那這種“孩子投入不足會變螺絲”的恐懼將會繼續很久,那啥時候是個頭呢?
整個社會下限比較高的時候,就算沒有高學歷,就算去做體力勞動者,收入也還湊合,慢慢大家就沒那么害怕了。
這種改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唯一的辦法只能是提高生產力,社會上擁有多元化的工作崗位,畢業卷大廠或者公務員不再是唯一出路,到時候“螺絲釘恐懼才會降低”。
比如你覺得就算沒讀過大學,人生也不再那么灰暗的時候,這種思潮自然也就結束了。
現在其實已經有了苗頭,微博上很多??菩∧贻p通過畫畫成了高手收入也不錯,還有剪輯高手,或者有人靠騎車溜達發視頻到B站也成了超級大V,還有高薪的理發小哥和紋身師等等。
大家看出來了吧,這些高薪崗位共同特點就是存在于服務業,傳統制造業是很難讓學歷很差的人翻身的。但是這類崗位依舊不夠多,絕大部分學歷不高的小年輕只能進廠或者送外賣。
也就是說,未來等到生產力大發展,制造業這個基座大發展,隨后服務業大爆發后,窮人的孩子,沒有高級學歷的孩子,也可以通過自己獨特的技能取得社會地位,那時候普通人出人頭地的概率反而會更高。
生育意愿是一點點降下去的,降到底自然會慢慢反彈,只是這兩件事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比如養兒防老這事是個千年傳統,可是到了最近幾十年,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當初通過高考進城,如今和父母一年見不了幾次。把雙方父母接到自己不到一百平的房子里住幾乎不可能,也沒有太多的余力去照顧父母。
也就是說,自己的父母基本別想指望自己防老了。進一步推斷出自己生娃也沒法防,或者覺得自己的孩子將來可能也比較廢,不好意思讓他太累太疲勞,傳統觀念可能也就失效了。
但是可能再過一些年,完成城市化之后,父母和孩子都住在城里,相互可以有個照應,父母的退休金還可以補貼孩子。我就知道好幾個小伙伴,他們最穩定的收入,就是父母加起來那幾千塊的退休金,他們父母的收入比他們高,跟父母的關系還是很緊密的。
不過從其他國家,包括東亞這幾個的情況來看,父母和孩子各過各的是大趨勢,其實這一點在中國也越來越明顯了。
此外現在很多事大家一看就知道有問題,比如使勁喊著要求企業給孕婦保障,還有專家建議生一個孩子休一年,孩子爹也休半年去照顧小孩。
那問題來了,這成本誰承擔?企業?最后只有一個結果,就是女員工到了一定年齡,幾乎別想找到工作。事實上現在剛結婚的女性找工作非常非常難,為啥?因為誰知道你是不是接下來連續生三個娃?大家碰上這種事,不要義憤填膺,思考下你是一個企業主,你怎么辦?
這玩意沒有奇妙的解決方案,成本問題是這個世界上最硬的問題,必須有人擔,不是你就是別人。要不縮短假期,就跟美國似的;要不延長或者保持,但是國家出一部分成本,社會和企業共同承擔,就跟歐洲似的,降低社會對懷孕女性的“事實歧視”,也就是大家都不歧視你,可是就是不給你工作。
文末還是想說一句,人口下降最大的問題主要擠壓的是消費端,但是大家不花錢,主要原因難道不是沒錢嗎?大家有錢還用擔心不花錢?
至于生產端,大家思考下為啥美國投入那么大的資源搞AI,未來十年這方面肯定會有大突破?,F在為啥跨國資本滿世界跑找廉價勞動力,不就是因為勞動力比那根機械臂還便宜嗎?今后的趨勢很明顯,機械臂和工業機器人每年都在降價,到時候會鎖死很多國家想通過廉價人口彎道超車的夢想。
所以也別想著繼續通過廉價勞動力保持工廠優勢了,那也是一種刻舟求劍,還是考慮怎么塑造公平和諧自由的環境,讓最聰明最優秀的大腦留下來給我們搞創新,除此之外沒有比得更好的辦法,頭腦才是唯一用之不竭的礦。
畢竟一臺挖掘機可以頂幾千人,一個碼農交的社保頂的上20個流水線工人交的社保,一條火車線路一年趕得上明清600年漕運的運輸量,一個頂級天才的技術創新頂得上幾萬幾十萬工人農民對社保的貢獻。沒必要瘋狂追求之前的數量優勢了,那條路已經死了,就不活了。
在生產力層面上發力,長期看來,這可能是唯一出路。
對于這一點,我相對來說是很樂觀的,很早很早以前就有個說法,認為我們和當初日本不一樣,日本“昭和男兒”們老去之后,換上了食草族。而中國現在老去的那一代,整體是接受教育比較少的,而新成長起來的,比前輩接受的教育多得多,這種新陳代謝,對于我們國家來說并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