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適合工業化的時代已經不存在。
近年來,因為低端制造業轉移到東南亞的原因。東南亞國家承接了低端制造業后,經濟產生了相對以往更快的增長。 人們擔心,他們會取代中國!
其實不用太過于擔心,最適合發展工業化的時代已經不存在了。全世界再也找不到那個“安靜打工,默默耕耘工業化”的環境。
我用一個新的角度來論證:為什么說最適合工業化的時代已經不存在!
全世界能買得起智能手機的底層人都買了手機。坐在家中,可知天下事! 在全球化的信息爆炸的環境里,所有人無時無刻不被:娛樂新聞、奢侈品廣告、美食、炫富、夜生活的信息轟炸著。無處可逃!
打開了眼界的同時,也改造著原本的舊腦袋,產生出新的觀念。
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短期主義等等思想快速占領人的心智。
低收入人群的物欲短時間內被急劇拔高。對收入增加的預期會比沒有普及智能手機之前要強烈和迫切。
在這種預期驅動下,低收入工作者會更加主動地向雇主爭取“自認為可以獲得更高的薪資”。
當每個個體的主流訴求反映到社會,就推動整個社會的用人成本快速上升。
快速上升的用人成本會壓縮傳統企業壽命,而密集型制造業恰恰就是依靠著低勞動力成本才能存活的。
一旦在某個地區的成本高于某個閾值,立刻啟動“產業蛙跳轉移”。
在智能手機之前的信息閉塞年代里,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從轉移進入到最后離開有20-25年左右的“企業周期”。
根本原因是“工人單純,穩定,訴求少”可以為企業提供穩定的人力資源。
智能手機普及之后:認知和技能以及資本訴求發生了大的錯位。
人需要更快的工資增長以滿足物欲增長。
技能卻不能短時間提高。(高技能制造業工人培養慢)
資本和產業轉移成本回收周期長,盈利周期變短。每次轉移成本都變大。
不可否認,將會有一部分低端產業轉移后能活下來。但又會受限于產業規模,國內市場規模,國內人口基數,國際行業競爭等因素。
最終只能拿到很少的工業化利潤。而不能實現工業化。
最適合工業化的時代已經不存在。東南亞國家以及其它國家注定不可能實現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