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7月份的金融數據雖然姍姍來遲,但一發布還是讓大家大吃一驚:無論是社融、新增貸款,還是M2(10.6%),都大大低于預期,也低于正常的季節性的表現,下滑的幅度有點驚人。
熟悉中國金融數據的專業人士都知道,7月份是金融數據的“淡季”,數據本身平淡是正常的,即便按照淡季的標準,7月份的金融數據也是淡的有點觸目驚心:
首先看社融。
7月新增社融5282億,同比少增2503億,比6月份少增3.70萬億元,創下2016年7月以來的新低。
社融存量同比增速較上月下行0.1個百分點至8.9%,創歷史新低。
社融口徑人民幣貸款7月僅增加364億元,同比少增了3724億,創下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新低,是7月社融的最主要拖累項拖累社融的主要因素,而6月份這個數據是32365億元。
其次看新增貸款。
7月新增信貸3459億,同比大幅少增3331億,創下2009年11月以來的新低。而6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是3.05萬億元。
分部門看,7月住戶貸款減少200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1335億元,中長期貸款減少672億元。
這一方面和消費乏力對應,另一方面,居民中長期貸款再次轉負和房地產市場的表現也是吻合的。
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237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3785億元,這是4月份以來第一次轉負,而一直表現強勁的企業中長期貸款的增量創下2022年4月以來的新低。
最后看一下存款。
7月份人民幣存款減少1.12萬億元,同比多減1.17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8093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1.53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9078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4130億元。居民存款減少8093億,應該理財配置以及提前還貸有關系。
金融數據無非是真實經濟的一面鏡子,金融數據的全面走弱,也意味著經濟本身的溫度偏低。
我們也看到,7月份無論是內需,還是外需,還是房地產的數據都低于預期。
7月份CPI28個月以來首次轉負,房地產市場整體低迷,而外需也開始加速下滑。根據統計,7月份,我國進出口3.46萬億元,下降8.3%。其中,出口2.02萬億元,下降9.2%;進口1.44萬億元,下降6.9%。
在經濟溫度偏低的情況下,逆周期調節反周期調節的力度必須加大。
7月份,政治局會議已經為下半年的宏觀政策定調,并確定了下半年宏觀政策的重要著力點。
比如,在消費層面,出臺了促消費的“20條”政策;
在房地產層面,提出房地產的供求關系已經發生重大變化,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
針對企業預期的問題,出臺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三十一條”。
現在需要的是,政策要真正落地,真正貫徹落實。
比如,房地產政策,從7月24日政治局開會,到今天,雖然住建部根據政治局會議的精神提出了房地產政策調整的方向,但直到今天,真正落實的城市不多,特別是一線城市都在觀望中。
當然,金融數據的全面走弱,另一方面也說明貨幣政策有空間,特別是考慮到短期內物價數據大幅度反彈的概率不大,貨幣政策降準降息的空間都有。
當然,考慮到下半年的政策定調是在7月底,8月份是政策的密集落地期,也是最關鍵的一個月。
市場都在等著政策的鞋子落地。
只有真正落地之后,才能預判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穩住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