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2月28日,《2023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中國制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技術路線圖(2023)》發布會在北京召開。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單忠德對《2023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進行了詳細解讀。單忠德院士分析了我國制造強國建設取得的成就,深刻剖析了我國邁入制造強國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措施建議。
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2012年到202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33.5萬億元。從2010年已連續13年世界第一,在全球制造業占比超過30%,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制造大國。
01
我國制造強國建設取得的成就
我國制造強國建設取得“量”和“質”的穩步提升。2020-2022年,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制造強國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經受住了超預期因素影響的較大沖擊,在攻堅克難中基本穩住了經濟大盤。堅定不移推進制造強國建設,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環境,持續強化規模優勢,積極提升結構優化、質量效益、創新發展,扎實完成了國家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
1.制造強國建設穩中有進,中國制造業展現出較強韌性
在貿易摩擦、疫情沖擊、經濟下行等國內外多重嚴峻挑戰下,我國與日本、德國等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差距不斷縮小,制造強國建設以進促穩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進一步回升至27.4%,止住了十多年來以來持續走低的態勢。
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020年的28.34%提高到2022年的30.46%,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中位居首位。
機械工業表現強勁,2022全年規模持續擴大,利潤總額增速、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國工業平均水平,進出口總額創歷史新高。
2.制造業龍頭企業彰顯責任擔當,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在制造強國指數中,“全球500強中一國制造業企業營業收入占比(%)”指數值增幅(3.71)超過“制造業增加值”指數值增幅 (2.56),位列各二級指標首位,肩負起了引領中國制造業復蘇的艱巨任務。
從國內產業發展看,龍頭企業發揮產業集聚牽引和產業鏈上中下游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從國際競爭力看,國有與民營龍頭企業共同引領我國制造業“出海”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其中民營龍頭企業正加速成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生力軍和新引擎。
3.“新三樣”出口拉動外貿增長,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我國制造業出口占全球制造業出口總額比重由2021年的19.51%下降至2022年的19.11%,外需壓力逐步凸顯,外貿穩規模優結構需要持續強化。
“新三樣” (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成為拉動中國外貿的新增長點,也為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新三樣”在2022年全年的出口領跑整個外貿,全年電動汽車出口增長131.8%,以太陽能電池為主的光伏產品增長67.8%,鋰電池增長86.7%。
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凝心聚力建設制造強國,以“量”的合理增長、“質”的有效提升促進“量質匹配”支撐高質量發展。
02
我國邁入制造強國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措施建議
從外部看,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加大,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加速重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持續深化,新型生產要素釋放巨大潛能,大國競爭日益加劇。
從內部看,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意愿不夠強,部分新興行業存在“內卷式”競爭,基礎領域仍存在較大差距,經濟大循環仍存在堵點。
我國制造強國建設和新型工業化推進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機遇和挑戰并存,制造業的創新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有待持續提升。
我國邁入制造強國面臨的主要問題
01穩增長壓力較大
除規模發展外各分項數值雖均實現增長,但相較2012-2019年波動更加頻繁,穩增長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
從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增長趨勢來看,規模發展2022年僅提升0.35個點,為201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從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工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0%,低于GDP增速1.2個百分點,這其中雖有疫情后服務業快速復蘇反彈因素,但更反映出工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比重下降的較大風險。
從制造業重點行業發展情況來看,出口增長亮眼的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等新興領域遭遇歐盟雙反調查、新電池法案沖擊。電動汽車行業價格競爭激烈,行業“內卷”現象日益嚴重,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待完善。從居民消費水平來看,2022年我國居民消費支出總額44.79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7.17%。最終消費支出64.16萬億元,占GDP比重為53.25%,占比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還需要加大力度充分挖掘國內大市場有效潛力。
02創新效能有待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近年來,以比亞迪、寧德時代、隆基綠能等為代表的“新三樣”領域民營企業加速研發創新,依托自主創新與技術研發在各自領域取得發展優勢。
2022年,我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 (1.55%)和單位制造業增加值發明專利授權量(7.72項/億美元)兩項指標相較2021年雖同比提升,但仍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
2015-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經費年均增長9.9%,增速弱于全國企業研發投入經費年均增速 (11.9%),全社會增長的研發投入并未重點流向工業領域,不利于基礎共性、顛覆性、前沿技術突破,要持續提升國家整體創新效能與創新能力。
03產業基礎尚顯薄弱
我國基礎產業增加值占全球基礎產業增加值比重 (6.93%),雖實現提升但遠未達到2012年(11.54%)同期水平,提升進展較為緩慢,且與美國 (23%)、德國(28%)超過20%以上的高水平差距較為明顯。
制造業產業鏈關鍵環節仍然存在“卡脖子”風險,集成電路、工業軟件與操作系統、航空發動機等方面差距依然較大,特別是集成電路2022年貿易逆差超過2600億美元,超越原油持續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
據2021年《產業基礎創新發展目錄》顯示,在26個重點領域中,對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影響大的基礎產品共有1456項存在薄弱環節。其中國內空白、依賴進口的占29%,已開發但質量性能不能滿足需要的占43%,已開發成功但未產業化的占26%。
產業基礎薄弱仍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制造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
04裝備制造仍需發力
裝備制造業是工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石,優化布局并持續發力裝備制造已成為世界工業發達國家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發達國家紛紛推進“再工業化”,推動裝備制造業回流;新興經濟體也憑借成本優勢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
從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比重來看,我國明顯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對制造業乃至工業的拉動作用仍需提升。
從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來看,中低端產能過剩與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并存,部分重點領域核心工藝技術與裝備自主可控水平不高,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仍然存在。
從裝備制造業發展路徑來看,亟需推動傳統裝備煥新、新興裝備壯大、未來裝備培育,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高端智能綠色化為主攻方向,全面加快戰略部署實施。
我國邁入制造強國的措施建議
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性矛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新舊動能轉換接續動蕩等交織疊加的深度調整期,將邁入深化變革創新、引領轉型發展、集中突破提升重要階段。
需準確把握推進制造強國建設及新型工業化的戰略定位、階段性特征以及面臨環境條件變化,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新型工業化聚力推動建設制造強國,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安全性和競爭力。
持續提升我國制造業技術水平、產出效率、經濟效益,形成具有持續發展力、國際競爭力、開放創新力和強大支撐力的高質量發展體系,更好服務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01
堅持制造立國,保持制造業占比基本穩定
堅持制造立國,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著力扭轉經濟發展“脫實向虛”導致的資源錯配、供需失衡等現象,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全力營造全社會大力發展制造業的良好環境。
有效驅動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統籌擴大內需和優化供給,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優勢,加快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以量的合理增長夯實“穩”的基礎,以質的有效提升激發“進”的動能。
保持好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優勢,圍繞制造業薄弱環節、短板領域持續發力,掌握中國制造、中國質量、中國品牌的發展主動權,提升產業體系整體效能。
02
加大創新投入,激發各類經營主體創新活力
切實把產業科技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從國家戰略高度加強制造業研發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落實各類資金研發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探索有利于出創新成果、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
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發揮更大作用。支持民營企業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鼓勵其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其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
發揮國有企業在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與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提升原創技術需求牽引、源頭供給、資源配置、轉化應用能力,勇擔“原創技術策源地”的重任。
03
夯實產業基礎,筑牢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根基
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全面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針對重點領域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錘煉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能力水平
持續豐富應用場景,通過強化應用牽引加快核心產品研發生產與迭代應用,實現“化點成珠、串珠成鏈”,不斷筑牢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根基
繼續全力支持各行業、各地區大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深耕細分領域、聚焦關鍵技術、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實體經濟創新發展活力。
提升數實融合創新發展能力
要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以數字技術、綠色能源雙向賦能新型工業化。深化市場產品創新、生產技術創新和產業模式創新,發展高端制造、高端裝備。
不斷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領域新賽道的特色優勢,開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新的增長引擎,推動過去的產業集群向未來的產業創新集群發展。
形成以未來市場為引領、未來產業為核心、未來工廠為底座的未來制造新生態。
提升典型場景引領示范能力
典型場景示范應用能提供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有效經驗和創新模式,要重點支持新型工業化關鍵基礎制造技術先行先試、成果共享轉化。
建設新型工業化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加速工業產品和服務選代,加強標準制修訂。
拓展工業互聯網等數實融合平臺的輻射效應,培育建設一批新型工業化先進制造示范驗證基地、生產線、數字車間、智能工廠,高質量推動新型工業化。
04
發展裝備制造,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深入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緊貼國家重大戰略,研制一批核心性、標志性的重大技術裝備,實現裝備自主可控,提升重點環節源頭技術供給能力。
統籌傳統裝備煥新、新興裝備壯大、未來裝備培育三大任務,鞏因優勢裝備引領地位,增強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等全產業鏈優勢,重點提升產品質量及價值鏈水平。
前瞻布局未來裝備,充分發揮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技術在生產和制造環節中的帶動作用,培育產業生態,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
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打造一批專業化、差異化、特色化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加速國家級集群向世界級集群的培育提升,向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加速推動裝備制造業引領提振工業經濟,努力為工業穩增長提供堅實基礎支撐。
深化制造業開放,特別是裝備制造業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更多的世界一流品牌和一流企業,推動重點產品擴大進出口,提升我國制造業國際合作和國際競爭新優勢。
以科學帶動技術發展、以技術引領產業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先進研發創新能力、先進制造能力、高端產業能力、國際發展能力”。
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堅定發展信心、創新信心,堅持穩增長、促發展、保安全的工作基調,著力補短板、拉長板、鍛新板、強基礎,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切實推動數字技術、智能技術、工業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制造能力與國際競爭能力,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以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賦能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根據單忠德院士在《2021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發布會上的演講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