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工信微報”微信公眾號刊發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的署名文章《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文中指出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大,包括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輕工、機械、紡織服裝、食品、中藥等,在制造業中占比超過80%。
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關系經濟發展和國計民生,是我國保持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地位的基本盤。不管現在還是將來,都不能把傳統產業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
我們要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擺在更加重要位置,打出一套“組合拳”,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別把傳統產業當低端產業
新一屆中央財經委員會首次會議,提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傳統產業不等于低端產業;二是傳統產業要轉型升級。這指出了過去一些地方在產業發展上的誤區,也為我國傳統產業的發展方向定了調。
什么是傳統產業?傳統產業主要指勞動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為主的行業,如服裝、食品、機械、電子等行業。什么是低端產業?低端產業是那些資源浪費嚴重,技術水平要求低,沒有多少附加值的產業。兩者維度根本不同。
過去一些地方把傳統產業當成“低端產業”一退了之,是建立這樣一個敘事之上的:先進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轉移出去,保留了產業鏈上的高端鏈條,即技術密集程度高、產品價值增值高、利潤豐厚的環節,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但如今這個敘事已經變了。近年傳統產業轉移帶來“產業空心化”的副作用反噬在歐美顯現,反映為制造業的產出、就業的下降,造成社會的對立和割裂。今天歐美等發達國家都在吸引包括傳統產業在內的制造業回流。
我國傳統產業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關系國家發展與安全的大局。今年全國兩會上,工信部部長金壯龍介紹,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大,在制造業中占比超過80%。傳統產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和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是就業和外貿出口的主力軍,穩傳統產業就是穩住就業、穩經濟、穩外貿的基本盤。作為世界上唯一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中國擁有最大規模的人口和市場,只要合法合規有市場,就沒有一個產業是多余的。
傳統產業本身不是低端產業,但一些傳統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特別在當前國內外環境劇烈變化下、面臨巨大發展壓力是事實。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狠抓”和“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一方面說明傳統產業升級問題的緊迫性,另一方面則說明傳統產業仍大有可為。
沒有落后產業,只有落后的技術。事實證明,傳統產業是可以通過改造升級、科技創新提檔“破壁”成為高端產業、新興產業的。近年一些傳統產業通過轉型升級進入了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而傳統產業的汽車把發動機換成電池,新能源汽車產業就成為蓬勃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地方產業發展的思維,絕不是讓傳統產業簡單退出,而是努力把傳統產業的家底盤活做大做強,積極探索和加快推動傳統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通向高端之路,除了招引高端,還有把中低端做成高端。
北京大學教授路風指出,從需求講,高技術產業的主要客戶依然是傳統產業;從供給方面,高技術產業中多數環節,依然需要傳統產業提供的產品。因此,傳統產業和先進新興產業之間的關系,不是取代而是迭代且“相伴相生”。堅持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才能真正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