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歐洲媒體撰文稱,受特別軍事行動的影響,俄羅斯已經進入了戰時生產動員體制,也就是在不影響國內其它行業生產的情況下,最大功率的生產軍事裝備。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炮彈產量上,俄羅斯已經做到了年產300萬發的水準。
那么,這樣的水平對于中國來說,屬于什么水平呢?據媒體此前的粗略統計,中國過去30年共計生產超過了2億發炮彈,年產量平均在700~800萬發之間,而且這還是沒有社會資源動員,僅維持日常需求和戰備庫存的情況下。
如果中國工業能力全開,俄羅斯的炮彈年產量,中國實際上1個月就能搞定,或者還不需要這么久。
工業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二戰時期的美國工業能力被許多人奉為是傳奇,相較于蘇德英和中日在戰爭中后期愈發疲憊的工業產能,美國的工業能力在羅斯福宣布參戰后得到了極大提升,源源不斷的坦克裝甲車,航母和驅逐艦等走出廠房投入戰場。但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后,美國及歐洲錯誤的預判了未來發展形勢,開始搞“去工業化”發展,將生產設備和企業往外遷徙,使得歐美工業開始“空殼化”。而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源,就是因為蘇聯倒下后,歐美的軍事壓力開始驟減,原先維持的企業因為地皮租金,運行成本,人工費用等,開始不劃算,故而才遷徙。
在歐美搞“去工業化”的同時,中國開始收獲改革開放的碩果,對于外企的到來,主動降低地皮租金并解決工人的問題。雖然這一舉措引來了許多人的不滿,認為這是在“打洋工”。但實際上對當時的中國來說,這些工廠企業的到來,解決了我們龐大的工作崗位需求,許多青年和鄉鎮得到了新的發展。先進的機器和流水作業的形式,幫助我們從農業化國家躍進成了工業國家。過程中雖然會付出龐大的代價,但這是每個國家在社會結構轉型時都要承受的。在這些舉措的牽引下,中國的工業和制造業開始完善,為了滿足工業需求,我們大力投資基礎建設,我們現今出行的高鐵,地鐵,都是轉型的福利。
在成為“世界工廠”之后,我們的工業能力也開始急劇膨脹。這些年來,我們的軍備革新速度一直被外界認為緩慢,實際上這是國家控制的結果。如果不限制生產,中國坦克和裝甲車等單位的年產量,夠武裝不低于10個集團軍的規模。槍炮不限制生產的話,堆積起來的總量,足夠打2次世界大戰。目前,中國每年生產50架以上的五代機,不低于300架的四代機,是戰時情況下的俄羅斯數倍。如果開放生產,歐美日韓的年產量加起來都比不上我們。力量越龐大,越要去控制,這就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