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華社報道,2024年6月6日,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鐵路項目三國協定簽字儀式在京舉行。這個里程碑事件也意味著苦候27年之久的中吉烏鐵路終于塵埃落定,即將從夢想照進現實。
始于1997年的中吉烏鐵路項目,其實并不算長,總里程也就523公里,其中我國境內有213公里,吉爾吉斯境內有260公里,烏茲別克境內則只有50公里。鐵路的起點在我國西部邊陲重鎮喀什,向西經從吐爾尕特山口出境,經吉爾吉斯坦的卡拉蘇,終點在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州首府——安集延。
這樣一條僅僅500多公里長的國際鐵路項目,為何如此多磨,經歷了27年才正式簽署?其背后的原因復雜多樣,包括國際形勢的波動、地緣政治的復雜性、北方鄰國的意見、南北線路走向的分歧、軌距寬窄標準的選擇、融資機制的差異,以及建成后的運營管理模式等問題。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項目的進展歷程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
事實上,隨著國際局勢的巨變,北方鄰居不再反對此事后,中吉烏三方在2022年9月就已簽署了備忘錄,計劃于2023年動工。然而,寬窄軌距的分歧、項目建設融資等問題使得項目進展多次延遲。得益于各方在復雜環境下保持了極大的耐心和堅韌,這些分歧最終得到了妥善解決,三方于2024年6月6日正式簽字。
為了協調雙方在寬窄軌距上的不同意見,有一個未經證實的折中方案是從喀什經吐爾尕特出境到吉國境內的馬克馬爾 (Makmal),這一段長約130公里的路程采用1435毫米寬的準軌鐵路,然后經賈拉拉巴德,再進入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的路段則采用1520毫米寬的寬軌鐵路。
吉方的計劃是在馬克馬爾建立一個準軌與寬軌鐵路的換裝場,便于不同軌距的鐵路網絡之間的客貨轉運。同時,吉方還希望依托這個換裝站點,打造一個具有長遠意義的中亞內陸鐵路樞紐港和國際貿易轉運中心,提升其在歐亞貿易中的地位。
而中國,則擁有獨到的科技優勢——跨國互聯互通自動變軌距技術。這項創新技術能夠使列車在不停車的情況下,在10秒內完成不同軌距之間的轉換,從而避免了傳統換裝過程中所產生的時間延誤和額外成本。同時,也為跨國鐵路運輸的不同軌距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目前,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使用的鐵路軌距并不是統一的,有多達30余種不同的軌距標準,有1000毫米的米軌、1067毫米的窄軌、1520毫米的寬軌。最寬的有1676毫米,包括印度、巴西和阿根廷等國家,就是這樣的超寬軌距。
小于1000毫米的軌距則被稱為“寸軌”,如914毫米、762毫米、600毫米等。由于全世界的軌距太多,就大致分為準軌、寬軌、窄軌三大類。有60%的國家采用的都是1435毫米寬的國際標準,簡稱準軌。包括中國在內,以及北美、歐洲大部分地區、北非、中東、澳洲等,均為準軌。簡單來講,比準軌寬的就是寬軌,比準軌窄的則為窄軌。
當普通列車跨國行駛在不同軌距的國家時,通常需要在邊境處對列車轉向架進行更換,這一過程往往耗時較長,通常需要數小時,這不僅會導致旅客和貨物的運輸時間延誤,同時也會增加額外的成本。而中國的科研團隊已經開發出了一種革命性的自動變軌距技術,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
中車四方所推出的這項創新技術,能夠在列車穿越不同國家的鐵路網絡時,通過地面上的變軌距裝置,完成快速且精確的軌距轉換。在這個過程中,列車會在變軌距轉向架的輔助下,執行一系列關鍵步驟,包括承載轉換、橫向對準、精準定位、軌距變化以及鎖緊操作等,整個過程在10秒內完成,無需停車。這種技術的應用,可以完全取代傳統的轉向架更換或整車更換方式,顯著提高運輸效率。
這種地面軌距調整裝置長約30米,實際上就是一段由各種變軌裝置組合而成的特殊軌道,它能夠讓列車在數種不同軌距間無縫切換。該裝置采用模塊化設計,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也能進行便捷施工。
裝置主要由攝像頭、護軌、下沉軌、軸箱支撐軌、解鎖和鎖緊導軌、橫向對中軌、激光測距儀、導向軌等組成,并按照軌距變化的順序分為7個對稱區域。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裝置還配備了光電開關、急停按鈕、聲光報警器等應急裝置。同時,融冰雪系統還能夠自動加熱軌道融化積雪,確保軌道的暢通無阻。
當列車駛入地面軌距調整裝置時,光電開關激活了自動化系統,后者隨即開始采集數據。列車的變軌距轉向架首先沿著護軌進行精準對中,確保車輪處于正確的位置。隨后,車輪沿著一個坡度僅為-1.43°的下沉軌下行,以實現軌距的逐步過渡。此時,側面滑塊與橫向對中軌接觸,確保整個列車即便不在車輪驅動下也能在裝置線上保持直線行駛。
當車輪駛出下沉軌并到達其末端時,軸箱便與軸箱支撐軌銜接,承擔起整個列車的重量,使車輪處于懸空狀態。隨后,側邊的解鎖導軌執行打開保持輪對間距的鎖銷的動作,實現車輪的解鎖。此時,車輪進入可以左右移動的狀態,以便進行軌距的調整。如果在解鎖過程中出現問題,安全緩沖區將發揮作用,及時終止操作,確保安全。
在軌距轉換的過程中,系統實時監控輪對內側距離和軌道橫向應力,能夠在短短0.001秒內評估變軌動態,并發出預警。導向軌此時發揮作用,將車輪精確引導至預定位置,確保輪對間距與目標軌距精確匹配。隨后,鎖緊導軌將鎖銷牢固鎖定,固定輪對間距。最后,車輪重新與鐵軌接觸,軌距調整流程完成。
對于列車而言,該技術的核心在于其內置的軸箱轉向架,具有小巧輕便的特性,使得它在跨線運行時能夠更好地適應嚴格的限界要求。該轉向架能夠滿足100%的變軌需求,覆蓋600-1886mm的各類軌距,從而能夠自如地在米軌與標準軌、標準軌與寬軌之間進行切換,為跨國鐵路運輸提供了極大的靈活性和便捷性。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列車上的軸箱轉向架,還是地面軌距調整裝置,都能夠實現雙向平穩運行,還具備全天候、全自動無人值守的特性。其運營設備、控制系統和機械電氣系統能夠承受極端的-50°C低溫,具備智能監測預警功能,且磨損低、維護簡便。
不僅如此,該技術還具有低能耗、舒適性好、環境適應性強等特點,能夠滿足不同國家軌距、不同供電制式及不同運營環境的需求。這些特點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鐵路互聯互通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大力推動了跨國鐵路運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