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v日韩精品,国内永久免费crm系统,18禁黄网站男男禁片免费观看,亚洲欧美日韩愉拍自拍

機床網
中國未來最賺錢的13個大賽道
2024-07-11 09:22:54

作者:路虎

來源:智綱智庫


當今的中國,正在開啟新質生產力的大時代,將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


2024年3-5月,智綱智庫執行總裁、智綱智庫京滬中心總經理路虎在智綱智庫研“新質生產力研討會”上,發表了《新質生產力的戰略解讀》演講,他洞見了新質生產力的本質,預見了新質生產力的大勢以及如何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機遇。


以下是演講精編,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戰略始于預見。


正如彼得·德魯克所說:“對于外部的情況,真正重要的不是趨勢,而是趨勢的轉變。趨勢的轉變才是決定一個機構及其努力的成敗關鍵。”


趨勢的轉變,即時代大轉折,它關乎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城市乃至國家的命運。每一次時代大轉折,都意味著傳統勢力的沒落和新生勢力的崛起。


當今的中國,正在進入新質生產力崛起的大時代,將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本文從戰略的視角解讀新質生產力,談三個問題:預見新質生產力的大勢;洞見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機遇。


01

預見新質生產力的大勢


1.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乎國運


伴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博弈的主戰場轉向科技競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深層意義,是為了科技產業鏈自主可控,贏得發展主動權。


時至今日,我國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卡脖子問題亟待解決。


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的短板較多,工業母機、高端芯片、基礎軟硬件、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底層基礎技術瓶頸仍然突出。我國雖為制造大國,但整體上大而不強,在半導體、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自動駕駛、人機接口、航空航天、先進材料、生物技術等重要領域,同美國的差距較大。


當今世界正處于第四次產業革命的窗口期,全球發達國家圍繞科技創新展開新一輪競爭。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組合技術掀起的技術浪潮,對未來經濟增長與社會變革的影響之大,將超過之前任何一次產業革命。中國如果錯失這次機會,未必還能像之前那樣彎道超車。



中國經濟進入下半場,傳統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只有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創新驅動,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我國的戰略目標是2049年建成現代化強國,為此,要在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GDP達到3萬美元水準。如果不能實現這一跨越,就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縱觀全球人口過千萬的13個中等發達國家,實現人均GDP從1萬美元到3萬美元的跨越,平均用了22年時間,我國計劃用16年完成這一跨越,并非易事。我國的人均GDP在2019年達到1萬美元,2023年為1.27萬美元,還不到美國的六分之一。


要提高人均GDP,關鍵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也就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所謂全要素生產率(TFP),是指剔除傳統的勞動和資本要素之后,由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帶來的增長。目前,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僅相當于美國的40%,技術趕追和效率提升的空間很大。


2. 我國進入新質生產力崛起的大時代


2018年以來,我國進入金融周期的下行周期。隨著房地產的落潮,國家鼓勵科技金融、綠色金融和數字金融等,意在通過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開啟新一輪增長周期。


新能源、新制造、新基建等正在成為投資熱點。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2024年一季度末,在人民幣新增貸款當中,房地產的新增貸款僅占0.64%,而綠色、普惠小微和基礎設施的新增貸款分別占39.11%、25.14%和20.82%,后三者合計超過85%。


2023年9月,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31日,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這樣闡述了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當下的中國,新質生產力正在全面發力。


隨著研發強度不斷加碼,我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顯著提升,已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技術創新推動了產業創新,我國制造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我國在載人航天、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高鐵、特高壓輸變電、太陽能電池、鋰離子蓄電池、無人機、5G、新能源汽車等產品取得了全球競爭優勢。


我國出口結構中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大幅提高,目前機電產品出口占出口總值的59%。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24年1-5月,汽車出口增長23.8%、集成電路出口增長25.5%、船舶出口增長100.1%。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以來,我國的新能源汽車憑借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優勢,以及完整的產業鏈優勢,實現由政策驅動到市場驅動,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2024年4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世界份額達到67%。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2015年只有1%,到2020年也只有5.4%,此后一路狂飆,2021年為14%、2022年為27%、2023年為34.4%,2024年4月14日歷史性突破50%,一舉超過了燃油車。


反觀歐美,2020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高于我國,但缺乏持續投入,基本原地踏步,到2024年3月,美國和歐盟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只有9.3%和20.1%。


我國新能源汽車抓住機遇“換道超車”,領跑全球,這一史詩級的逆襲,標志著我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躍升。我國新質生產力全面發力,引起了美西方的焦慮,無理指責我國“產能過剩”,提高進口關稅,而這恰恰說明我們做對了。


02

洞見新質生產力的本質


1. 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靈魂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技術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但我們不能片面理解創新,除了技術創新,還有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組織創新等多個維度。蘋果、華為、特斯拉、英偉達、OpenAI等取得巨大成功表明,只有將技術創新與商業創新同步推進,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佳路徑。


正如創新理論鼻祖熊彼特在一百多年前所洞見的,創新是“創造性破壞”,是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包括新的產品、新的生產方法、新的市場、新的原料供應來源、新的企業組織形式等5種情形。


熊彼特的卓越貢獻還在于,他基于創新理論提出了創新周期理論。這一理論不僅解釋了經濟的長波周期,還揭示了生產力的代際更替。


1939年,熊彼特出版《經濟周期》一書,提出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研究經濟周期運動的理論。熊彼特認為,經濟呈現“繁榮-衰退-蕭條-復蘇”的波動是由創新引起的。每當經濟從繁榮到衰退,大量的傳統企業被淘汰,導致經濟蕭條,那些勇于創新的企業家獲得超額利潤,率先走出低谷,帶來復蘇,領導新一輪繁榮,隨著創新的普及,超額利潤消失,再次進入衰退期,孕育新一輪創新。


熊彼特認為,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帶來五六十年的長波周期,1780-1842年是“產業革命時期”,1842-1897年是“蒸汽和鋼鐵時期”,1897年以后是“電氣、化學和汽車時期”。


熊彼特的創新周期理論為我們理解生產力的代際更替厘清了思路。


2. 新范式是新質生產力的本質


站在熊彼特的肩膀上,佩蕾絲提出了“技術-經濟范式”理論。


2002年,佩蕾絲在《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一書中提出,金融資本助推下的技術革命呈現“爆發階段-狂熱階段-協同階段-成熟階段”的周期性,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催生一種新的技術-經濟范式。


佩蕾絲總結了過去200年發生的技術革命及其帶來的新范式:工業革命帶來早期機械化范式、蒸汽動力革命帶來蒸汽動力和鐵路范式、電氣革命帶來電氣和重型工程范式、石油革命帶來福特制大規模生產范式、信息革命帶來數字經濟范式。


我們今天所說的新質生產力,其內在邏輯就是“技術-經濟范式”的更迭。


縱觀工業革命以來的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史,基于熊彼特和佩蕾絲等人的研究,本文對過去250年發生的產業革命做如下概括:


第一次產業革命:1760年代到1850年代的蒸汽動力革命。


主導技術是蒸汽動力技術,新的關鍵生產要素是煤炭,新基礎設施是鐵路、收費公路、蒸汽輪船和電報等,出現的新興產業是機械制造、冶金工業、鐵路等,催生了機械化社會化大生產的機械化范式。


第二次產業革命:1870年代到1940年代的電力革命。


主導技術是電力和內燃機技術,新的關鍵生產要素是電力和石油,新基礎設施是電網、鐵路網、高速公路、機場、電話網、石油管道等,出現的新興產業是電氣、石油化工、鋼鐵、汽車、遠洋輪船、飛機、電訊、軍工等,催生了流水線標準化大規模生產的電氣化范式。


第三次產業革命:1950年代到2000年代的信息革命。


主導技術是基于微電子的信息通訊技術,新的關鍵生產要素是信息,新基礎設施是計算機、互聯網、遠程通訊/移動通信、移動計算設備等,出現的新興產業是計算機、互聯網、手機、集成電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航空航天、生物制藥、核能等,催生了自動化精細化大規模生產的信息化范式。


第四次產業革命:2010年代前后開始的智能革命。


主導技術是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5G/6G等技術組合,新的關鍵生產要素是數據,新基礎設施是高性能網絡、移動互聯網與智能手機、數據中心、智算中心/超算中心、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工業互聯網等,出現的新興產業是下一代信息網絡、智能手機/無人駕駛汽車/高端智能裝備、云計算與大數據服務、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正在催生數字化網絡協同柔性化智能生產的智能化范式。


第四次產業革命發展到今天,隨著數據量的指數級增長、算力的快速提升以及算法的不斷創新,人工智能在以超乎人類想象的速度狂飆突進,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治理、國際關系等都將由此而發生深刻改變,這將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


3. 數智化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數據已經躍升為基礎性戰略資源和關鍵性生產要素。


我國是首個將數據列為生產要素的國家。2023年10月25日,國家數據局正式掛牌,這標志著我國在數據管理和利用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數據因其強滲透性、低成本復用、邊際報酬遞增等特征,超越了傳統要素的價值創造能力。數據與傳統要素融合,展現出不可估量的要素效率提升能力和資源配置優化能力,實現價值倍增。數字技術可將分散的設備、產品、生產者、企業等以產業鏈、價值鏈等方式鏈接起來聯動發展。


數智化猶如一條紅線,貫穿于新質生產力生成的每一個環節。


首先,數智化技術是最為首要的新技術,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數據挖掘等數智化技術,可大大提升其他新技術的研發效率、檢測精度與模擬精度,比如,基因編輯、藥物發現、新材料發現等技術研發,因數智化技術的賦能而帶來革命性突破。


其次,數據成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重塑勞動工具和勞動者,催生了泛在智能機器、智能系統等新型勞動工具,以及從事創新活動的智能型勞動者;進而,數字新基建成為最重要的新基礎設施,并帶動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升級改造;基于以上基礎條件,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工智能產業等與數智化相關的新興產業成長為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隨之,智能型企業成為主流的新生產組織形式,新商業模式與新制度框架應運而生。


綜合以上,最終帶來了社會經濟的全面性變革,形成智能社會的新范式。



4. 新興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載體(13大重點產業)


新興產業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按照國家的戰略規劃,我國將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包括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6大未來產業,共計13個大賽道。


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工智能產業、生物技術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高端裝備制造和綠色環保產業;未來產業包括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


參考工信部等部門出臺的《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和《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本文對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6大未來產業的重要子賽道做了梳理,詳見下表:

20240711091530.png


5. 廣義新質生產力包括傳統產業的“新質化”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為傳統產業賦能,促進傳統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使其實現“新質化”。


現代產業體系包括“先導產業—支柱產業—基礎產業”三個層次,相當于龍頭、龍身和龍尾。


先導產業是龍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創新藥與生命健康等;支柱產業是龍身,包括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批發與零售業、金融業、房產與建筑業等;基礎產業是龍尾,包括農業、能源、交通、教育、醫療等。



未來產業屬于先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當中尚未規模化的也屬于先導產業,達到一定規模的可納入支柱產業范疇。戰略性新興產業蘊藏著最多商機,是全社會的投資熱點。


如果說傳統產業是“碗里的”,那么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是“鍋里的”,未來產業就是“田里的”。


03

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機遇


進入新質生產力的大時代,企業面臨兩大戰略命題:一是布局新賽道,培育第二曲線;二是實現組織進化,孵化“新質的人”。


1. 布局新賽道,培育第二曲線


“要在陽光燦爛的時候去修屋頂”。培育第二曲線要有足夠的提前量,在第一曲線還處于高歌猛進的成長期,就應該著手謀劃新賽道,布局第二曲線。



新賽道有兩種情形,一種是用新玩法把傳統產業重做一遍,一種是換賽道。


隨著新質生產力大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換賽道,開始第二次創業,科技型創業公司不斷增多,包括以黑科技為硬核的技術型公司,也包括以新技術賦能應用的創業公司。


當下,哪些新質生產力的賽道處在風口上?


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與“小巨人”是重要風向標。世界500強以成熟的傳統產業為主,獨角獸以正當其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而獵豹和瞪羚則透露出某些未來產業的發展苗頭。


根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4全球獨角獸榜》,2024年中國獨角獸的行業分布是:34%來自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導體等三大行業,此外,生物科技、健康科技、電子商務、軟件服務、物流、企業服務、金融科技等行業比較集中。


通過對獵豹、瞪羚、獨角獸和世界500強的行業分布的比較,不難發現:瞪羚和獵豹相比獨角獸,除了金融科技、軟件服務、人工智能、電子商務等主流的大賽道,在生物科技、健康科技、企業服務、半導體、機器人等賽道的布局比獨角獸更多。

20240711091619.png

注:獵豹企業是成立于2000年之后,最有可能在五年內成為獨角獸的非上市公司;瞪羚企業是成立于2000年之后,最有可能在三年內成為獨角獸的非上市公司;獨角獸企業是成立于2000年之后、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世界500強是世界上最具價值的500家非國有企業


新賽道投資風險大,做好市場洞察是關鍵。


大部分新質生產力的公司處于技術萌芽期和期望膨脹期,盈利模式不穩定,業績波動較大。投資者不要盲目追逐熱點,要審時度勢,適度超前地進行戰略布局,堅持長期主義。


Gartner公司每年發布“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評估對未來有重大影響的新技術所處的發展階段及其走向成熟所需時間。


以我國的信息與通信技術為例,截至2023年8月,平臺工程、國家數據交易所等處于技術萌芽期;云安全、多云、自主可控數據庫、國產人工智能芯片、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處于期望膨脹期;智能運維、社區云、數據中臺等處于泡沫破裂低谷期,其中數據中臺面臨未成熟即被淘汰;軟件定義廣域網等處于穩步爬升復蘇期。



選擇新賽道不能憑經驗和直覺,要從多個維度進行綜合判斷。


本文總結了選擇新賽道的“五看”方法論:一看行業、二看市場、三看政策、四看競爭、五看自己。通過以上“五看”,最后看戰略機會點。

20240711091657.png


舉兩個例子展開一下:


1)以低空經濟為例:


一看行業:2024年被認為是我國低空經濟的元年。未來隨著空域管理限制、安全監管和技術成熟度等問題的破解,低空經濟將釋放出巨大市場空間。低空經濟是無人機、eVTOL等航空器在3000米以下空域的經濟形態,包括城市空中交通、物流配送、應急救援、低空旅游、農業植保、巡檢監測、城市管理等多種應用場景。


【eVTOL是低空經濟的核心產業】eVTOL即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簡化了發動機和傳動裝置,能垂直起落也能巡航,不需要跑道和高昂維修成本,可緩解地面交通擁堵。


目前eVTOL所處的發展階段,相當于十年前的電動汽車,我國電動汽車已孕育出領先全球的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eVTOL復用電動汽車供應鏈,可大大壓縮成長周期。



二看市場:低空經濟至少包含三個萬億級的市場:一是無人機和eVTOL等航空器制造的規模過萬億;二是通用機場等基礎設施投資規模過萬億;三是城市空中交通和物流配送等場景應用規模過萬億。


中國民航局的數據顯示,我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2023年為5059.5億元,同比增速33.8%。預計2026年可達1萬億元,2030年可達2萬億元,2035年有望突破6萬億元。


根據頭豹研究院測算,到2035年,我國eVTOL市場空間預計會達到5292億元,設備數量將達5萬臺,2026-2030年復合增速可達52.9%,2030-2035年復合增速可達37.6%。


三看政策:低空經濟不僅產業關聯度高,還與國家安全密切相關。2023年中央經濟會議把低空經濟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央和地方密集出臺多項產業支持政策。2023年10月以來,億航智能、峰飛為代表的eVTOL型號合格證(TC)落地。


戰略規劃:2024年3月27日工信部等印發《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27年,新型通航裝備在航空應急救援、物流配送實現規模化應用,城市空中交通實現商業化運行;到2030年,構建客運網、無人機配送網和低空生產作業網,形成萬億級市場。


適航審定:2023年10月13日億航智能的EH216-S載人無人駕駛航空器獲得全球首張eVTOL型號合格證;2024年3月22日上海峰飛的V2000CG載物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獲得型號合格證,峰飛載人eVTOL航空器將于2026年取證;2024年3月21日小鵬匯天“陸地航母”飛行汽車X3-F的型號合格證申請獲得民航管理局受理。


四看競爭:在低空經濟產業鏈上,有主機制造商、零部件供應商、場景應用服務商、通航機場、配套服務商等生態位。目前的行業競爭主要集中在主機制造商的競爭,未來將涌現大量的場景應用服務商,包括物流配送、載人空中交通、應急救援、低空旅游等。此外,維修維護、金融服務、航空培訓等配套服務商也將跟進。



五看自己:受空域管理限制、適航審定等因素制約,低空經濟在近期的投資不確定性還比較大,需要耐心資本和長遠布局。在低空經濟起步階段,有核心技術專長的公司、電動汽車公司等具有先天優勢,多數創業公司適合從垂直細分產品與服務的小切口切入,先完成從0到1的突破,形成核心競爭力與造血能力,然后在資本的助力下迅速擴張。


小結:低空經濟的戰略機會點


eVTOL是最首要的黃金賽道,此外,民用無人機、低空智聯網等賽道有巨大市場空間;兼顧軍民融合,在高功率高能量密度電池、態勢感知與避障、自主飛行控制、智能集群作業、無人機反制、電子對抗等關鍵技術領域,將涌現一批專精特新的“小巨人”。


地方國企平臺公司可作為產業運營商介入通航機場、直升機起降點、飛行營地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市空中交通、低空旅游的運營;有遠見的地方政府可提前進行低空經濟產業規劃、啟動可復制的示范基地,培育低空經濟產業集群。


2)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例:


一看行業:人工智能增長的飛輪已經形成。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爆發具有里程碑意義,2023年3月以來,隨著OpenAI開發的ChatGPT4.0的發布,Sora文生視頻模型的誕生,以及GPT-4o的發布,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創業者、資本和政府都在積極參與和投入。人工智能正在成為重塑生產力的核心工具,為千行百業賦能。


人工智能產業鏈上游為基礎層,提供硬件與數據服務,包括芯片、傳感器、大數據、云計算服務等;中游為技術層,提供通用技術、算法模型、開發平臺等;下游為應用層,涵蓋交通、金融、電信、制造、醫療、安防、能源、教育等多個領域。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智能企業管理、智能制造和智能營銷等領域,未來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應用領域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智慧醫療、自動駕駛等。


二看市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保持高速增長,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的規模將達萬億元。


截至2023年底,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5787億元,同比增長14%。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將超過10萬億元。


根據IDC對我國人工智能應用的預判,從技術成熟度來看,智慧交通、數字化營銷、生物識別、智慧金融等在2025年成熟,生成式人工智能、智慧電信、智能制造、智慧醫療等在2030年成熟,智慧能源、智能教育、自動駕駛、科學智能(AI4S)等在2035年成熟。



三看政策:2017年以來,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受到國家政策的重點支持。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人工智能+”行動。未來隨著大國競爭的升級,政策扶持力度還將加碼。在美國,人工智能同通信技術、航空航天等戰略性產業一樣,也存在“舉國體制”,先在美國國防部名下做技術研發和早期應用的探索,然后與商業資本一起推動軍民兩用。


我國人工智能起步較晚,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作為頂層設計,提出到2030年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展露了我國奮起直追的雄心。


此后,各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如《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支持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的通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


四看競爭:人工智能企業主要聚焦于提供應用解決方案和算法研發。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的企業數量,基礎層占2.4%、技術層占12.4%、應用層占85.2%。目前行業上游的AI芯片、AI服務器、光模塊、高速交換機等公司有較好的盈利表現,中下游企業多在投入期,未來潛力可期。



五看自己:企業需要評估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包括技術專長、研發能力、市場能力、資本實力等,找準自己在產業鏈中的生態位。人工智能產業鏈有5種企業生態位:一是生態構建者,貫通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全產業鏈布局;二是技術算法驅動者,立足技術層拓展應用層;三是應用聚焦者;四是垂直行業先行者;五是硬件等基礎設施提供者。



小結:人工智能產業的戰略機會點


智能制造、自動駕駛、生成式人工智能、智慧醫療等黃金賽道的市場潛力巨大;充分發揮我國作為制造大國的全產業鏈的優勢,AI賦能工業4.0,聚焦研發、制造、物流、運維等智能制造的具體應用場景,可避開我國在高性能GPU和通用大模型方面的短板。聚焦專業性強的垂直行業,有突出行業專長的企業,可通過重度垂直細分開創藍海,成為隱形冠軍;有實力的領袖級企業與國家隊,應奔赴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奮起直追,強攻高端芯片、核心器件、大模型、原創算法等關鍵技術,實現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及超級人工智能(ASI)。


2. 新質生產力呼喚“新質的人”


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系。這對傳統的組織形態、制度框架、社會治理等帶來一系列的挑戰。


今天引領人工智能前沿的不是大廠,而是新型創業公司。例如:深度學習模型Transformer架構,是大廠谷歌的8位研究人員率先于2017年提出來的,但其商業化應用于ChatGPT被小公司OpenAI于2022年捷足先登。對谷歌來說GPT大模型只是其前沿探索之一,對OpenAI來說是all in。


OpenAI是一個新型組織,是集“產、學、研”于一體的創新集合體,既做科研、又寫代碼、又做產品。為了在前期融到巨量的投資,但又不被資本所綁架,堅守AGI造福全人類的使命,OpenAI創始人把企業定位為社會企業,最終的一切都將歸為社會公有,構建了一種新型的生產關系。


隨著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深入,平臺化運營、共享經濟、工業互聯網、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協同制造、遠程運維服務、虛擬企業等新的生產組織形式不斷涌現,要求組織形態更加扁平化、網絡化、去中心化和少人化。


進入智能社會,一些傳統形態的企業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平臺化組織與個人化企業共生,生產主體趨于多元化、微粒化,甚至于“人人都是企業”。


那些善于運用人工智能“副駕駛”的個體,比如設計師、藝術家和創意人,將輔助性工作交給人工智能,主要精力聚焦于原創環節,其工作效率與輸出能力將獲得極大提高。在人工智能助力下,未來個體創業的機會大增,超級個體將崛起為未來的新勢力。


新質生產力造就“新質的人”,也源于“新質的人”。


新質生產力基于新技術、新要素和新模式,而這一切都的源頭是新觀念、新戰略思維,即“新質的人”。



“新質的人”的核心是創新型企業家和新型勞動者。


所謂創新型企業家,是那些具備戰略思維,能夠高效整合人才和資源,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組織創新的企業家,他們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最為寶貴的稀缺資源。


我國的創新型企業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我們需要喚起全社會對創新型企業家的推崇與包容,以及風險投資與耐心資本的助推,而企業家群體本身的戰略思維與格局也需要進化升級。


所謂新型勞動者,是那些具備數據思維,能熟練駕駛智能設備和智能系統,具備跨界融合能力,有更高創新素養的智能型勞動者。隨著我國由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發現和培養拔尖人才成為新時期的要務,最終的競爭還是人才的競爭。


《2024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建設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打造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


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例,我國人工智能專業人才的總缺口達500萬,亟需各類數據人才、算法人才、硬件人才、軟件人才、應用人才,以及在基礎研究領域進行源創新的科學家。


在人工智能專業人才教育上,需要強大的數學基礎,以及計算機科學、統計學、數據科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腦科學、生物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素養。


人類與人工智能共生的時代正在到來。這對人類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


圖靈獎得主約瑟夫·希發基思認為,人工智能對人類最大的威脅,是人類對人工智能過度依賴,無限讓渡自己的判斷,接受機器做出所有關鍵決策,最終成為“奴隸的奴隸”。


未來,隨著強人工智能自主學習與自主決策能力的提高,一個重要的趨勢是:我們每一個人,除非你有獨特的認知、獨特的洞見和獨特的能力,否則你能做的,人工智能都能做。


進入智能社會,人與人之間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未來的人將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工具人,一類是創造者。


傳統的應試教育批量培養的工具人將被逐步淘汰,而快速適應與持續進化的創造者將成為未來的主宰。


什么樣的人更有未來?那些有創新思維和戰略領導力的創業者,那些對復雜系統有深刻理解并能洞察趨勢的戰略人,那些有數字素養探索無盡的前沿的科學家,那些跨界融合個性表達的藝術家,那些富于想象長于原創的創意人,那些扎根傳統推陳出新的手藝人,那些有高度同理心和情感智能的賦能者……這些人將更有未來,未來是創造者的時代。


我們相信科技向善。讓我們積極擁抱智能社會,共同進化,成為適應并開創未來的“新質的人”。


最后,引用康德的哲言與大家共勉:“人是目的,而非工具。”


轉載請標注來源158機床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密县| 邢台市| 平舆县| 堆龙德庆县| 汪清县| 禄劝| 精河县| 体育| 灵武市| 临朐县| 张家港市| 依安县| 积石山| 清徐县| 鄂托克前旗| 溧水县| 明水县| 淄博市| 福建省| 电白县| 门头沟区| 康马县| 闽侯县| 长岛县| 辉南县| 石景山区| 娄底市| 类乌齐县| 玉门市| 拜泉县| 锡林郭勒盟| 庄河市| 青河县| 洪洞县| 台前县| 双鸭山市| 即墨市| 托里县| 海门市| 涡阳县| 乐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