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聯合早報發文寫道:“這兩年出現的另一個現象是,中國式的內卷快速外化,猶如一股大浪,席卷海外。中國把這樣的‘卷’看做一種競爭力,雖說競爭本就是市場機制的一部分,有競爭才有優勝劣汰,才有企業脫穎而出,才會推動行業向前發展,但中國的特殊性在于它太大,中國企業的生產能力太強,當這種被中國視為優勢的競爭力走出國門,外部世界感受到的是一種由中國企業發起的近乎惡性的競爭,以及贏者通吃的強勢。”
這樣的敘事表面看起來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細品、深究下去,又會感覺到有哪里不對勁。曾有人提出建議,就是在“出海”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必須考慮全球產業鏈的分工,要留給西方一條活路,讓大家都有飯吃。“你把飯都吃了,人家能不恨你嗎?”其實,這跟此文的觀點如出一轍,就是發展起來的中國企業太強了,“卷”就是“惡性競爭”,讓他們沒有飯吃。
但實際上,多年來,西方的邏輯是:當他們占絕對的優勢時,就稱是市場規則與公平競爭,當我們一些產業占優勢時,就稱是產能過剩與惡性競爭;因此,我們的企業實力弱時,他們跑到中國市場賺的盆滿缽滿,而我們的企業實力強了,能夠與西方企業一爭長短甚至搶攻西方市場時,就開始瘋狂打壓,想方設法把我們的飯碗砸掉!
中國的制造業優勢得益于多年來中國人民吃苦耐勞、努力奮斗打造的產業鏈體系,以“新三樣”產品為代表的中國產業更是通過充分市場競爭塑造的,但這引發“不進則退”的西方焦慮與恐慌,因而以各種借口搞起了保護主義,樹起貿易壁壘,但這就是一把雙刃劍,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甚至成為西方產業自我毀滅的“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