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美國國防情報局在《2019年中國軍力報告》中表示,解放軍擁有當下世界規模最大的炮兵部隊。美國國防情報局表示,光是根據開源情報,解放軍就有超過9500門的火炮。分析人士表示,中國陸軍向來注重火力投射和當量發揮,尤其是在創建初期飽受敵方火力優勢而造成的傷亡,令解放軍記憶猶新。而這超過9500門的火炮,其實也囊括了多種口徑和用途,比如60毫米迫擊炮,122毫米榴彈炮,300毫米火箭炮等。
對于中國陸軍來說,這超過9500門的火炮只是編制內正常的滿裝數字,真正令外界膽寒的還是中國的工業優勢,可以快速的將火炮和炮彈產量翻倍提升,從而實現優勢的倍數跨越。現代戰爭打的是多維體系和情報支援,這里既包括了后勤輸送,戰場搶修,傷員保障,情報支持。
解放軍和外軍不同的是,在長期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戰斗保障經驗,比如炮兵如何在偵察部隊的支持下對敵方發起精確打擊,如何在炮擊結束后快速轉移陣地。敵方的反炮兵火力抵達后,我方的反炮兵網絡和雷達系統如何快速定位敵方的炮兵陣地并引導己方火力對敵方炮兵陣地發起摧毀打擊,炮擊結束后的毀傷評估如何作業,都是需要專業人員和相關設備共同輔助的,俄烏兩軍打的熱火朝天但也只是菜雞互啄,解放軍才是有真正能力的。
在優勢的火力支持下,部隊才能獲得更高效的作戰能力。實際上俄烏戰爭對解放軍提供的參考價值相當有限,與其觀察俄烏戰爭中雙方炮兵的實戰互射,不如去研究北約軍事強國的軍事演習。俄烏雙方的炮戰表現,完全是冷戰初期的打法,也就是在缺乏前沿戰術偵察,觀察小組還未判斷目標真假和具體情況的背景下,首先呼喚后方炮兵實施打擊,結果就中了對方的當,反炮兵系統立馬開機工作準確定位炮陣地并實施了摧毀。
與此同時,偵察觀測小組為了降低自傷亡,在沒有摸清具體情況的背景下,也會呼喚遠程炮兵打擊預設陣地,這就造成了大量的彈藥消耗。俄烏兩軍龐大的彈藥消耗但實際效用有限,原因也是因為這點。
也需要說明一點的是,解放軍對炮兵火力的向往并不是起源于俄烏戰爭,也不是因為炮兵在俄烏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才加強炮兵配置的。對于解放軍來說,有沒有俄烏戰爭都無法阻擋炮兵部隊擴大規模的道路,原因就是現在的解放軍已經實現了全軍機械化,依托載具作戰。
在各式各樣的載具上,可以輕易安裝過去難以攜帶的重火力系統。以山貓突擊車為例,它就有加榴炮版本,同樣是為了滿足輕型旅和山地旅使用,這都是根據部隊實際需求出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