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月份是最容易出政策的季節,每年一到9月份小道消息滿天飛。
前幾天,摩根士丹利在北京調研的會議內容傳遍了全網,讓大家為之一振。
會議內容的小道消息就不給大家一一分析了,就其中一條的方向值得注意。
里面說我們要開始打破之前路徑依賴的思維模式。
過去半年多以來,政策更側重于投資端和供給端,通過產業政策推動產能擴張和基建改善。接下來我們可能逐漸傾向于通過強化社會保障福利這個方向來促進消費。
按照這個意思,政策的發力方向終于要轉變了。
從以前的修路建橋大搞基建,轉向提高普通人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的生活保障福利,正式走上提升收入刺激消費的復蘇之路上。
這個如果真的落地執行,就是開啟了政策的新紀元。
雖然刺激消費已經提了大半年的時間,但是咱們更多的發力點還在于刺激這兩個字上。
站在這個發力點上,它所想要達到的效果是期待普通人在現有收入的條件下,能夠拿出兜里的錢多消費一些。
所以過去幾個月,我們看到了全國各個城市搞的各種五花八門的促消費政策。
鄭州、寧波、合肥、西寧等全國各地爭相發放各類消費券,汽車、家電、文旅、美食、家政,各個城市選擇的商品范圍不一樣,金額不一樣,但促銷消費的急切心情是一樣的。
上海、北京、濟南、海南等地大搞消費新場景,上海的首屆“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北京重點培育7類消費新場景,都是在打造更好的消費體驗上下功夫。
全國范圍內的新一輪家電的以舊換新啟動,不同城市根據自己情況去補貼,如上海,大到冰箱、洗衣機、筆記本電腦,小到吸塵器、電磁爐、洗碗機,有錢的上海都給你補貼到位。
這些措施有效嗎?
當然有效。
特別是7月25日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印發的《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統籌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政策。
這是實實在在真金白銀的3000億大禮包。
這一次補貼比例為15%-20%,將超越2009年首輪以舊換新的10%,史上最高,補貼發下去,會對家電行業產巨大的促進和刺激。
但是除了這些政策,還需有一些根治消費疲軟的政策搭配著出臺。
當下普通人不消費的癥結不是不想消費,沒有消費的需求,而是在收入預期向下和身背債務的壓力之下,無力消費。
無力消費,才是問題所在。
解決無力消費,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提高收入,一條路是減輕債務。
2
提高收入減輕債務,將普通家庭從債務的五指山下解救出來,或者減輕一下債務大山的壓力,讓消費更有安全感,這是當下促進消費實現經濟復蘇的絕佳路徑。
近幾個月的消費數據走勢告訴了我們當下消費的癥結。
8月的社零數據繼續回落,環比7月底下降了0.01%,。在社零低位徘徊的背后,還有一個數據非常值得注意。
今年2月份起,城鎮的社零同比數據一直弱于鄉村的社零同比數據。拿8月份的社零數據來說,鄉村消費同比3.9%,而城鎮消費同比1.8%。
城市居民消費的能力竟然大大弱于鄉村居民。
這還是僅僅按照城市和鄉村的劃分方式來看消費的變化。如果咱們僅看城市,按照一二三四線城市更能看出來不同能級城市消費之間的差距。
一線城市的消費在全國城市里墊了底。
今年6月份一線城市的消費數據一出來,驚呆所有人,有人用斷崖兩個字來形容四大一線慘淡的消費數據。
6月上海社零-9.4%,廣州-9.3%,北京-6.3%,深圳-2.2%。
相比較一線消費的慘淡,二線和三四線城市就好好得多。
今年上半年一線城市社零同比-0.7%,二線城市3.1%,三四線城市4.6%。
按照消費的排序,一線城市弱于二線,二線城市弱于三四線城市。
不是一線城市的平均收入比較高嗎,不是一線城市的生活水平更高嗎,但是今年體現在消費數據上卻呈現出來個倒轉。
之所以出現這么個反常識的情況,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房價。
房價下跌造成的資產縮水,對于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沖擊要遠遠大于三四線城市。
一二線城市肉疼式的下跌從2023年開始,快速的下跌期有兩個,一個是去年的下半年,一個是今年上半年。這兩輪快速探底讓一二線有房一族疼的齜牙咧嘴。
光看統計數據,無法體現出來一二線資產縮水的疼。
給大家鮮活的例子吧。
廣州番禺萬博的二手小區萬博歐泊95㎡的小三房,2023年5月份成交價能賣到520萬,現在掛價320萬左右,只是一套小三房,一年多的時間資產縮水了200萬。
同時期三四線城市對于下跌的肉疼體會卻沒有深刻。不少三四線城市其實下跌幅度沒有那么大,特別是老家的縣城,因為鄉村結婚必買房的剛性支撐,縣城的房價依然還挺能扛。
即使部分三四線城市房價下跌,但是因為總價比較低,同樣跌幅的情況下,三四線城市的實際資產折損沒有那么高。
資產縮水造成的壓力,對于一二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影響差別甚大。
不是三四線城市的人更敢消費了,而是一二線城市的人消費隨著資產縮水出現了下滑。
再加上房地產全鏈條的調整,一二線城市受到的影響更大,一二線城市持房的人受到了收入和資產的向下雙殺。
3
大家都沒多少錢,可能一二線城市背債的房奴更艱難。
如何刺激消費,各路首席經濟學家們已經在今年8月份吵得一片熱鬧。
8月份野村證券中國的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就旗幟鮮明的表達了慎談全民發錢的觀點。
他說發錢這個行為適合短期遇到外部沖擊時采用,現在已經過了發錢的最佳機會點。他建議真要發錢,只給特定人群有選擇的發。
比如優化社保和醫保體系,為低收入老人,農民工等部分人群支付更高比例的基本醫保費用。
比如給生孩子的家庭補貼生育。
也有不少經濟學家建議直接發錢,還有經濟學家建議進一步降息。
不管經濟學家們提什么樣的五花八門的建議,這些建議的支流最終都匯總到了提升收入和減輕債務這兩條主河道。
提升收入的路徑有很多。
增加就業、定向發錢、提升普通居民的社保保障、發放各類消費券,以舊換新補貼,全部都是好路徑。
減輕債務的方式也有很多。
降低存量房貸、降息、銀行對實在無能力還月供人的還貸協商,也全部都是解決辦法。
上面這些路徑和措施,有些已經在做,有些已經做過,有些即將開始。
總之,我們已經走在解決問題的路徑上,只要方向正確,如果把握好節奏,最后總會能夠走出當下的陰霾。
希望更多的惠及普通人的措施盡快落地,讓我們能夠更快的度過艱難的歷史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