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我們皆明晰我們的抗戰進程極為艱難,中國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歷經 14 年之久,并且在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協助之下,中國方才獲得了全面的勝利。
日本憑借其先進的實力,將仍處于“天朝上國”迷夢中的落后中國打醒,使我們以血淚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
故而在眾多人的觀念中,二戰時的日本國力強盛,武器精良,甚至能分別與后來處于鐵幕兩端的巨頭同時交鋒而無所畏懼,正是憑借自身雄厚的實力才有此底氣。
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日本并非如我們所想象的那般強大,在當時,其實際上屬于后進之國,莫說美蘇,就連德國,甚至是已然衰落、呈現頹勢的老牌帝國英國,日本與之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這便是在南京大屠殺中拉貝先生和 13 位外國人能夠憑借個人的良善與勇氣保護將近 30 萬中國人的根本緣由,并非他們武力高強,亦非日軍突發慈悲。
只因拉貝先生身為佩戴納粹臂章的德國人,他憑借一面偌大的德國旗,護佑包括他在內的 14 位國際友人所共同設立的國際安全區免遭轟炸,這 14 位國際友人中有醫生、商人、傳教士,主要是德國人和美國人。正是他們阻攔日本人進入這個僅 4 平方公里的安全區,而該安全區內收容了逾 25 萬中國人。
二戰時期日本的綜合經濟實力同列強相較而言
倘若論及一戰的倚仗源于交戰雙方的工業產出,那么二戰較量的則是科技水準與綜合經濟實力。以下幾組數據極具說明性。
就生產力而言:
二戰前,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達 6065 億美元,在世界所占比重為 38%。1940 年,其鋼產量達 6076.3 萬噸,占世界的 43.18%,超過英、法、德三國總和,堪稱世界之首。在參戰之后,迅速將工業生產向戰爭傾斜,僅 1940 年的軍工生產總值,就相當于德、意、日三國總和的一倍。
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其工業產值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工業生產增速為美陣營國家的十幾倍。進入戰爭狀態后,截至 1943 年年中,其武器裝備在數量和質量方面皆超越德國,坦克和自行火炮數量為德軍的 1.6 倍,飛機數量近乎達到德軍的 3 倍,在對德作戰中徹底掌控了制空權。
1940 年,英國工業生產總值在世界所占比重為 10%,當年鋼產量達 1318.4 萬噸,占世界的 9.37% 。
二戰前,法國工業生產在世界所占比重為 5%,1940 年鋼產量達 441.3 萬噸,占世界的 3.13% 。
德國彼時位居領先之列,其工業生產總值達 6065 億美元,在世界所占比重為 11%,1940 年鋼產量達 2154 萬噸,占世界的 15.3% 。
而日本的工業生產總值僅占世界的 4%,1940 年其鋼產量(包含掠奪的資源)為 685.6 萬噸,在世界產量中占比 4.87% 。
就資源而言:
日本的戰略原料近乎全部依賴進口,此外也包含對占領區域資源的強取。
盡管德、日兩國于戰前全力集中物力與財力,充分做好了軍工生產的儲備工作,然而伴隨戰事推進,庫存迅速消耗,軍費開支更是迅猛飆升。
據數據統計,1943 年德國軍費在國民收入中的占比達 82%,1944 年日本軍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占比更是達到了驚人的 98.5%,致使國民的日常生活物資都難以保障。由于宣戰以及盟軍對軸心國的經濟封鎖,松散聯合的德、意盟友自顧不暇,根本無暇顧及遠方的小盟友。為確保軍工生產,日本采取的一系列竭澤而漁式舉措導致了惡性循環。
首先,軍隊規模的暴漲致使百萬大軍的飲食、軍需供應和運輸皆成為沉重負擔。其次,戰爭的擴大與持續迫使在國內大量征兵,這進一步加重了此負擔。同時,大量征兵還導致從事工農業的勞動力匱乏。
鑒于勞動力短缺,為確保軍火供應,人力與原料均優先向軍工廠傾斜,致使其他民用工業大幅減產,甚至嚴重到火柴需憑票供應的地步。
其中,肥料與農機具的生產供應不足,且相關從業人員數量稀缺,致使糧食減產至難以保障溫飽的水平。
至 1944 年,日本全境食品皆需嚴格實行配給制,即便是優先配給的日本士兵,每日也僅有 400 克大米的供應,普通民眾在此基礎上還需再少 100 克。
故而在影視作品中,但凡鬼子進村進行掃蕩,必然會搶奪百姓的牲畜家禽以供食用,離村之時,還會抓走兩只雞。
例如在《地道戰》中,當游擊隊員從灶口的地道出現時,一鍋開水恰好潑向正在哼著歌拔除搶來的雞的雞毛的鬼子。就連在那些連日語都說不好的黑白影片里,鬼子指揮官在掃蕩前,也會拔出軍刀高喊一聲“殺個雞”。
這些實則為現實的體現,然而他們的確因供應短缺而處于吃不飽的狀態,因而才會首先搶奪食物。
鑒于橡膠與皮革的匱乏,寒冬時節百姓只得身著傳統的木底鞋;由于做飯和取暖所需的木炭木頭短缺,眾多圖書館皆淪為燃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軍事實力
首先就海軍而言,彼時的日軍艦隊位列世界第三,至 1939 年日本海軍與美國海軍旗鼓相當,日本打造出了全球首艘航空母艦。在鼎盛時期,其擁有 12 艘戰列艦、20 艘用于攻擊和護航的航空艦、31 艘巡洋艦、78 艘驅逐艦、130 余艘潛艇。此外,附屬海軍航空部隊的飛機達數千架。此乃他們自認為能夠挑戰珍珠港的倚仗所在。結果正如日軍所期,美國在珍珠港內的太平洋艦隊近乎全軍覆沒。只是他們未曾料到,美國遭痛擊后,啟動國家機器進入戰爭模式,其后果超乎他們想象。美國參戰之后,同期生產的各類戰艦數量皆為日軍的三四倍以上,在 1941 年至 1945 年期間,光是航母美國就制造了 131 艘,而日本僅生產 17 艘。
日軍不存在獨立的空軍部隊,僅存在分別歸屬于陸軍和海軍建制的附屬航空兵種。在初始階段,日本各類飛機的性能與技術處于世界一流水平,和美軍飛機旗鼓相當,甚至“零式”戰斗機在靈活性、爬升速度方面優于美軍飛機。
英國外交大臣艾倫曾言:“日本在空中所展現的技術著實超乎我們的預想。”
然而在戰爭推進過程中,軍工供應無法跟上,一切資源優先向兵工廠傾斜的舉措,致使連繼續研發所需的儀器設備都被當作廢鐵投入熔爐以制造武器,技術水平顯著降低。同時,為減輕負擔以使戰機更輕巧,加之新型材料及原料的匱乏,在戰爭中后期,大量戰機采用蒙皮和木質材料,致使日軍戰機一旦被擊中或撞擊,就會引發大火爆炸,眾多技術嫻熟的飛行員因此喪生。這使得其航空兵種人才愈發短缺,后續乏力。
相較于當時堪稱先進的海軍和空軍兵種。與歐美蘇列強相較,鑒于日本國力無法同時支撐強大先進的海軍和陸軍,加之敵對方美國的實力強勁以及自身原材料匱乏,只得全力傾向艦船和飛機,甚至陸軍武器也需退讓。在二戰時期,日軍的陸軍裝備堪稱落后,自動和半自動步兵武器僅占約 30%,輕型坦克和裝甲車在坦克部隊中僅占 85%,自 1943 年起,88 毫米的加農炮才出現,相對完備的中型坦克全年僅生產 155 輛,大規模裝備部隊根本無從談起,更別提大規模摩托化裝備了。
故而在對比同個時代背景的影視作品時能夠發現,鬼子部隊無論行至何處皆依賴徒步,唯有長途運兵時偶爾才有卡車或火車可供搭乘。然而蓋世太保每每亮相,總是清一色的摩托車部隊,在一片驚惶的目光之中出現。
嗯,就日本的標準而言,此中型坦克的界定是這樣的:10 噸以下為輕型,10 - 20 噸為中型,20 噸以上為重型。然而在歐美的標準中,20 噸以下的皆屬輕型坦克。
于是,日軍最重達 18.8 噸、長 5.73 米、寬 2.33 米、高 2.61 米的最大的三式中型坦克,在歐美戰場上那些人均長六七米、寬二三米的主戰坦克面前,猶如成人手中的兒童玩具。根本沒有可比性。就性能而言,更是相差甚遠,落后各國整整一個時代。
1939 年 7 月 4 日,日軍以坦克與蘇軍于諾蒙坎展開交鋒,雙方各自投入約 100 輛的坦克及裝甲車。最終,日軍的 34 輛坦克折損半數。蘇軍指揮官朱可夫將軍稱,日軍的坦克等同于已退役的 MC-1 式坦克,極為落后,武器欠佳,最大行程有限。
國力因素與盲目自大致使日本陸軍處于落后態勢
在二戰時期,日本海軍和陸軍仿若分處不同次元的兩支隊伍。實際上,由于自身制度所致,這兩支部隊確實各自為戰,甚至相互對立。別說協同配合,就連消息的交流共享都無法達成,情報部門也是各自為政,處于互相封鎖的狀態。
致使日本陸軍這般滯后的緣由,除卻國力難以支撐維系之外,還有極為重要的一點,即其全然缺乏現代化戰爭的實戰經歷,難以深刻領會新技術兵器于戰爭的作用。
于其在一戰中初嘗戰爭所帶來的益處時,雖名義上投身參戰,然而作戰區域依舊是亞洲及太平洋群島的小規模戰斗。即便參與歐洲戰事,也僅僅派遣了三艘軍艦前往印度洋與地中海執行護航任務。
而當時,這些地區均不具備配套生產現代戰爭兵器的能力,更無從談起以現代戰爭武器對抗敵人。
長期從對弱敵作戰中獲取的勝利經驗,以及武士道的傳統思想,致使日本陸軍忽略了武器要素,無視軍事技術的革新,過度夸大人體力與精神于戰爭中的作用。在物質匱乏之際,妄圖憑借精神加以彌補,借拼命主義——“萬能的大和魂”來否定其科學性與合理性,沉迷于依靠士兵的近身作戰和白刃格斗去戰勝對手,以肉彈抵御鋼鐵。
即便在一戰甫一結束,日本便從歐洲購入坦克,不過基于“歐美與日本不管在地理抑或心理層面皆存在極大差異,亞洲戰場未必適宜坦克的大規模運用。”這一觀念,再依照往昔以較低耗費就能輕松取勝并獲取顯著成果的殖民地戰爭經驗,鑒于國家財政狀況極為窘迫,在坦克兵種上再度投入巨額軍費顯然毫無必要。此乃因缺乏強勁外敵的外在壓力,從而導致心理懈怠的結局。
以恰當視角審視抗日戰爭
目睹日本以這般落后的陸軍侵擾中國達十數年之久,多數人皆會因當時中國的積貧積弱而感到憤懣不已。
事實上,日本陸軍的落后是相對于已完成工業化的國家而言的。彼時,全球僅有 8 個國家具備完整的工業體系,能夠自主生產武器兵工,除日本外,其余皆為歐美國家。美、蘇兩國大幅領先,日本位居第六,其工業生產總值在世界的占比稍遜于法國,卻略高于意大利。
事實上,中國在抗戰前已擁有自身的民族工業,經濟建設迅猛發展。1927 年至 1936 年,鋼產量自 3 萬噸提升至 55 萬余噸,全年建設成果超越 1931 年至 1935 年的總和。而 1931 至 1935 年的建設成果又與民國成立 20 年來的總量相當。若以工業總產值衡量,當時的中國在當時世界可躋身前十之列。
日本對中國的全面侵略致使中國工業化的發展進程被打斷。
這大體上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與新興的強國工業國之間的角逐。
據統計,在二戰的歐洲戰場,擊斃或擊傷一名敵軍平均約需耗費子彈 5000 發。在中國的抗戰時期,國民黨軍平均需消耗子彈 2010.6 發、炮彈 11.3 發以及手榴彈 27.8 枚,方可斃傷一名日軍。而八路軍、新四軍因條件所限,主要依靠戰場繳獲及搜集民間槍支,平均每斃傷一敵消耗子彈 30 發、手榴彈 7 枚。如此之低的消耗比例在世界范圍內實屬罕見。
以持久戰來抵御日本侵華,在損耗敵方的同時遏制敵方對我方的掠奪,此乃正確卻無奈之舉,亦是因工業貧弱而不得不做出的抉擇,致使我們作戰艱辛困苦,犧牲甚巨。
然而正是由于中國的堅守,致使兩線作戰的日軍逾半數兵力被牽制于中國,既粉碎了其“南進”的妄念,使其無法自中國掠奪資源為日本供給,也從戰略層面有力地支援了歐洲和太平洋戰區的反法西斯戰斗。令日本最終竹籃打水,兩處圖謀均以落空告終。
我們應當客觀審視這段歷史,既不可過度自貶,亦不可盲目自大。機槍打飛機這一情況,確為事實,不過也是存在極大局限性的個例,我們既不應將其神化,也不應斷然判定其為不可能的虛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