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一五期間(1953年-1957年),蘇聯對新中國工業領域有156個援建項目。項目涵蓋煤炭、鋼鐵、化學、裝備制造、航空、電子、船舶等重工業,使中國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為中國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3年5月,根據中蘇合作協議,蘇聯在湖北地區援建一座大型機床廠。蘇方負責初步設計、提供主要生產廠房和核心動力設備,以及相關的設計施工圖。5月15日,一機部成立中南重型機床廠(武漢重型機床廠前身)籌備處,籌備處由多個部門組成,成員共58人。
經過多地的勘測采點,廠址最終確定在武漢武昌東湖湖畔答王廟,1956年4月20日,武漢重型機床廠正式破土動工。根據建設規劃,整個工程工期為四年,總投資1.5億元。
武漢重型機床廠的建設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建設初期,一機部從沈陽、齊齊哈爾、上海、重慶、南京、濟南等地的20多個工廠抽調858名工程技術骨干支援武漢重型機床廠建設,他們與省建筑公司的同志一起并肩作戰。
建設期間,湖北省乃至全國的大型建設項目眾多,國家尚處于復蘇階段,因此非常艱苦,建筑材料短缺、專業人員短缺,但這些都阻擋不了建設者的建設熱情,將自身潛能發揮到極致。
武漢重型機床廠的建設一直牽動著毛主席的心,1956年6月初,毛主席來到武漢重型機床廠調研時強調:“及早抓住工人的培訓工作,使新生力量很快地成長起來,將來新老結合起來,床子開動了,你們就主動了”,主席的到來使建設者們熱情空前高漲。
武漢重型機床廠認真貫徹主席的話,當年在武漢地區招收1160名學徒工,使當時職工人數達到3683人。為了提高職工的專業素養,選派2100名職工到齊齊哈爾、沈陽、南京、無錫等地的機床廠進行培訓。另外選送80名后備干部、技術人員到蘇聯學習,同時還選送100多名青年職工到大中院校進行深造。
1958年6月20日,武漢重型機床廠完成建設,比計劃工期提前了一年半,比計劃預算節省1900萬元。1958年9月初,武漢重型機床廠正式生產。
武漢重型機床廠最初主要仿制蘇制產品,產品僅有5個系列17個品種。1957年武重生產的第一臺龍門刨床試制成功,1958年,第一臺龍門銑床試制成功,工廠逐漸步入正軌,1958年共生產各類機床217臺,其中金屬切削機床162臺,鍛壓設備55臺。
1960年,中蘇關系破裂,蘇聯撤走全部援華專家,武重廠只能自力更生,開始進行了近十年的擴建和續建,先后完成了恒溫車間、超重型機械加工裝配車間、鑄件車間、51車間(軍工產品車間)等14個生產車間。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市場格局和市場需求發生了改變,武漢重型機床廠開始開發數控機床,1984年,成功研制出CK52 40A型數控立式車床,這項成果提高了機床加工精度和性能,能夠加工形狀復雜、精度要求高的緊密零件。
1986年武漢重型機床廠下放到武漢市,1987年擁有職工9877人,廠區面積1874畝,1989年,被授予“國家一級計量單位”。
九十年代,先后研制出CK53-160型單柱移動式超重型數控立式車床、XK21 50型5米數控龍門鏜銑床,實現了由數控機床向加工中心、柔性加工單元、數控軋輥磨床技術升級,開始應用模塊化技術。
咨詢機床設備:13522079385
1995年開始,武漢重型機床廠開始連年虧損,為了改變頹勢,企業制定了三年脫困攻堅目標,2000年扭虧為盈,此階段有職工4092人。為了順應市場發展趨勢,2001年11月6日,武重完成改制。
2010年,武漢市根據城市規劃,同時為武重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將老廠整體搬遷到武漢市江夏區高新四路的佛祖嶺工業園。2012年,老廠區大部廠房被拆除,僅保留一座蘇式老廠門和鑄造車間沖天爐煙囪,被列入武漢市文物保護名錄。舊址被開發成現代住宅小區。